明代方形大銅鏡(1張圖片)
  • 23年1月1日 08:2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銅鏡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我國開始鑄造和使用銅鏡,相傳起始於黃帝時期,距今約5000年。《軒轅皇帝傳》說:“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考古發掘出現存最早的銅鏡距今約4000多年,這表明我國鑄造和使用銅鏡的歷史相當久遠。銅鏡的發展經歷了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流行(春秋、戰國),鼎盛繁榮(漢、唐),衰落(宋、元、明、清)等幾個階段。銅鏡除了鑒容以外,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產生了另外一些用途,如以銅鏡為賞賜,以銅鏡為信物,以銅鏡為聘禮,以銅鏡為佈施,以銅鏡為裝飾品等。銅鏡在形制方面多為圓形,也有方形和菱花形等。

  山西運城市鹽湖區博物館收藏的這面方形大銅鏡,高110厘米,寬141厘米,重250公斤,鑄造於明代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這一時期製作的銅鏡多數比較粗糙,仿造漢、唐鏡的風氣較濃,一般形體較小,只有紀年銘文,紋飾模糊不清。但這件器物製作精美,形體超大,工藝為范鑄法鑄造,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銅鏡背後四周鑄有水波、卷草、蛟龍、天馬、麒麟、牡丹、芍葯、荷花、玉菊等圖案,造型生動,栩栩如生。蛟龍翻江倒海,天馬奔馳嘶鳴,祥瑞麒麟日月生輝,青荷亭亭玉立,牡丹、芍葯、玉菊爭相開放。細細觀之,似有馨香撲鼻而來的感覺。銅鏡中間部分為銘文,書體為楷書,刀法純熟,拙中見功。上方大字為“皇帝萬歲、太子千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下為捐送人、鑄造人姓名和萬曆四十四年七月吉日紀年銘文。這些銘文讓我們清楚地知道該銅鏡是一面佈施鏡,捐贈人是專門為關老爺廟鑄造的,為求得國家昌盛,給自己帶來幸福安康。

  大銅鏡無論在材質體積圖案構成上,還是在鑄造工藝上都堪稱上乘之作。當年郭沫若副委員長來到運城市鹽湖區博物館考察這面大銅鏡後,連連稱讚它:“這樣大的銅鏡,國內罕見,我也是第一次見到。”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