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如何進行維護保養
  • 16年7月18日 11:5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彩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的一種器物,它是我國遠古時期一種傑出的美術工藝品,因其悠久的歷史、精湛的工藝及科學研究價值,從而具有了非常高的收藏價值。尤其是黃河上游青海、甘肅地區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以其優美的 造型、絢麗的圖案著稱於世。如何對彩 陶進行維護保養,是一些收藏者所關心的問題。下面,筆者從彩陶的主要病害、原因分析和處理方法三方面談一點淺見。

一、彩陶病害的原因分析 彩陶是以紅粘土為原料,在攝氏700 度至l000度的溫度下燒製成的。彩陶常 態下物理、化學性質都比較穩定,並具 有良好的機械強度和耐水性。但由於彩陶陶體結構相對疏鬆,陶體具有較強的 吸附性。彩陶埋藏在地下的時間都在 3500年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了6000年。 在這漫長的歲月裡,土壤中含有鈣、鈉、 鎂等離子的大量可溶性鹽鹼物質,源源不斷地被“吸”入陶器體內,並聚積起來,因此出土的彩陶內合有很高的鹽鹼成分。土壤中的一些鈣類、硅類化合物牢固地吸附在彩陶表面,會形成白色、堅硬且難溶於水的硬垢覆蓋在彩陶表面。彩陶出土後,其保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出土後的彩陶受周圍環境濕度和溫度的影響較大,陶體內的有些鹽鹼物質與空氣中的水分等物質接觸後,會發生物理及化學反應。當周圍濕度較高、溫度較低時,陶體內的鹽鹼成分會吸潮溶解;當周圍濕度較低、溫度較高時,陶體內的鹽鹼成分又會失水結晶。當鹽鹼 成分從陶器表面析出後,彩陶表面就會泛白。同時,這種“熱脹冷縮”、“干脹濕縮”現象的往復發生,會使陶體結構疏鬆,陶器表面起甲,彩陶紋飾剝落。

二、彩陶的主要病害 彩陶在地下長時間的埋藏中,不同強度地受到各種物理、化學反應的侵蝕。出土的彩陶或多或少地在陶體表面帶有 一些硬垢,有的甚至覆蓋整個彩陶,影響了對彩陶紋飾的觀賞和研究。彩陶出土後,遇有空氣後即發生一些變化,特別是埋藏在鹽鹼地的彩陶出土一段時間後,有的表面泛白,有的表面起甲、紋 飾脫落,有的甚至陶體疏鬆、剝落,嚴重地毀壞了彩陶。

三、彩陶病害的處理方法 一是加固陶體疏鬆的彩陶。對於一 些陶體疏鬆的彩陶,首先要進行加固。通常可選用抗壓性、耐乾濕循環性和抗凍融性好,對彩陶色彩沒有影響的新型高分子–ps材料為加固劑。加固時,應按照由表及裡的順序進行。用吸管吸取一定量的低速度ps材料,逐滴滴到陶體疏鬆部位,使ps材料慢慢滲入陶體內。隨後用手輕輕捏一捏,檢查其是否已固定。待其固定後,進行噴塗,晾乾後再噴塗,反覆多次,直至ps材料無法 滲入為止。 二是稀釋彩陶體內的鹽鹼成分。祛除鹽鹼成分是維護保養彩陶的關鍵環節, 通常可利用離子滲透的物理原理來稀釋彩陶體內的鹽鹼成分。對於陶體堅固性 好而體表泛白的彩陶,可將其置於涼開水或蒸餾水中浸泡一兩天,其間要多次 換水,待彩陶體內的鹽鹼成分稀釋徹底後,再將其置於乾燥的環境中晾乾。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的水不能是自來水,因為自來水在生產過程中放入了漂白粉或液氯,其在水中形成的次氯酸根離子具有氧化性,易腐蝕彩陶紋飾。另外,一 些地區的水質較硬,也容易在彩陶表面結垢。對於陶體疏鬆的彩陶,失要進行加固,然後進行稀釋,最後再進行加固。 三是祛除彩陶表面的硬垢。彩陶出土後在其表面附著有碳酸鈣等一些難溶 於水的鹽鹼物質,用洗滌稀釋的方法不能祛除這些物質。在通常情況下,這些附著物的化學、物理性質相對都比較穩定,對彩陶沒有危害,只要不影響紋飾, 一般不必祛除。當附著物過多,影響彩陶文飾時,可選用不具氧化性的強酸,利用酸鹼化學反應和強酸與弱酸、弱鹼鹽化學反應的原理祛除它們。除垢時,可用吸管吸取一定量的稀鹽酸滴於彩陶表面的附著物上,附著物即會發出絲絲 的響聲,產生泡沫,並伴有刺激性的氣味。當祛除附著物後,即用清水沖洗,再用蘇打水中和殘留的鹽酸,最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即可。如果還有少量的附著物不能被鹽酸祛除,可用氫氟酸,使用方法同鹽酸。需要注意的是,彩陶耐酸耐鹼性相對較差,除垢時一定要注意把 握用量與時間的“火候”。彩陶表面的 附著物祛除後,可視情況對紋飾進行加固。

以上信息由古董台灣提供,如果想要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