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瓷器底足新老特徵鑒別是怎麼鑒別的嗎(共10張圖片)
  • 16年3月7日 23:0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瓷器是我國所特有的一種產物,自古以來不僅深受我國國人的喜愛,而且還深受外國友人的青睞,在近年來瓷器更是作為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瓷器在我國這有極高的地位。因此瓷器的鑒定也就顯得尤為的重要,喜愛瓷器收藏的收藏者們一定是知道鑒別瓷器的真偽時可以從其瓷器的神韻、款識、釉面、畫工等方面來鑒定真偽,但是在瓷器的鑒定中對於瓷器底部的鑒定也是一個尤為重要的環節,尤其是用來判斷瓷器的新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鑒別手段,今天小編就來給各位收藏者們講一講鑒別瓷器底部新舊的小技巧。

方法一:觀察瓷器底部的粘沙現象。為什麼要觀察瓷器底部的粘沙現象呢?這是因為在我國古代明朝以前的瓷器底部,一定是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粘沙現象,甚至是到了我國的清朝時期,有民窯或者官窯所製造出的瓷器,有部分還存在著底部內積釉粘沙的現象。而由現代工藝所製造出的仿品瓷器卻極少出現瓷器底部粘沙的情況,雖然說在仿古瓷器中,也有極少一部分的瓷器底部有粘沙的現象,但是它們的粘沙情況卻不會像真品瓷器那樣乾燥自然。為什麼說沒有粘沙現場的瓷器為仿古瓷器呢?這是因為現代的制瓷工藝高於古代,所以在給瓷器施釉時不會那麼後,那麼自然瓷器底部也就無法積釉了,從而無法粘沙。

方法二:觀察瓷器底部的胎土痕跡。如果是屬於老物件的瓷器,那麼瓷器底部的胎土會給人一種沙粒的顆粒感,其次在收藏者在用自己的手去拉胚成行的大小時,會將手指上深淺不一的指紋留在瓷器的內壁,而仿古瓷器卻不會給人這種感受。其原因是因為仿古瓷器的胎釉分為人工胎釉和機器胎釉兩種,由人工所製成的胎釉沒有經過竹刀修正過的痕跡,因為在現代工藝中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使用鐵刀修正。而用機器做製成的胎釉,由於胎土內部緊實,所以無法呈現出顆粒之感,並且用手拉胚成行大小也不會在內壁留下指紋的痕跡。

方法三:觀察瓷器底部的露胎處以及胎釉的連續性。屬於舊瓷器是沒有露胎的地方十分乾燥,而且此瓷器整體的胎釉會給人一種渾然天成之感,而新瓷器無釉露胎之處給人一種濕漉漉的感受,收藏者在用眼睛去觀察整體的瓷器時,會有一種胎釉分離的視覺感受,即使是經過專業手法做舊的瓷器,其釉面也不會有渾然天成之感。

方法四:觀察瓷器底部的修胎刀痕。在我國古代時期瓷器底部的修胎一般使用的為竹刀,而現代工藝多使用鐵刀或者鋼鋸條。使用竹刀修理後的底部會留下成細絲狀的刀痕,而使用鐵刀或者鋼鋸條修理瓷器底部所留下的刀痕為兩到三毫米的粗線條,者兩者之間的區別是用肉眼就可以直接觀察到的。

歷代瓷器珍品賞析及價格參考:

1:清乾隆青花纏枝蓮雙龍耳扁壺,尺寸:44.5厘米,估價:HKD 20,000,000 ~ 30,000,000,成交價: HKD 24,100,000 ,成交時間:2017-10-03,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7年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款。乾隆皇帝精鑒善藏,遍集珍品無數,凡皆集錄成書,尤其瓷器,不乏稀世佳品。本品花紋穠艷秀雅,或曾深得乾隆惜賞。 此類器形製作極難,工藝之複雜,即便在乾隆一朝亦為甚。 如此器般碩大端秀,非能工熟匠不可得;本瓶巧借古物器形及飾紋,但不失清朝典韻風尚。論工藝,乾隆崇古而求新,既羨當中意蘊,亦欲藉尊古,宣當朝盛世之正統。
乾隆博古好雅,大興文事工藝,尤好悅目華器,故多精飾巧制,以至當朝所造新器,所用工藝繁複奇巧。大器沉穩厚重,製作尤難,非江西景德鎮御窯巧匠不能為,御窯由督陶官唐英指導,據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常令唐英特製新品供御,使瓷匠得以發揮技藝,佳器屢出。
此扁壺用上等鈷藍,妙繪蓮花及纏枝卷草,佈局均勻,花枝婉約華貴,又不失清雅 。纏枝紋捲曲連綿,巧對呈幾何狀的蓮瓣及芭蕉 ,圈足及口沿加飾一圈波浪,襯托壺身橢圓線條及幾何對稱構圖。

2:清乾隆青花雲龍戲珠紋螭龍耳扁壺,尺寸:30.2厘米,估價:HKD 15,000,000 ~ 20,000,000,成交價: HKD 22,320,000 ,成交時間:2018-04-03,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8年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款。乾隆窯青花扁壺,繪翔龍矯猛、騰雲馭浪,顯彰帝王天威。滿清帝王為扭轉其異族形象,證其政權正統性,勤於深耕中原文化,運用各類工藝品強調皇權天授、順應天命。景德鎮御窯廠瓷匠受命依前朝名瓷為本,承舊創新,精益求精,官窯御瓷更得至美臻善。

螭龍耳扁壺器形源自明瓷。十五世紀早期扁壺身腹橢圓,肩作雙耳,或借鏡粟特傳入中國之陶制扁壺。瓷人取其形制變化翻新,壺腹圓飽,纖頸細直,雙耳造形更為繁麗。十五世紀後,御窯停造扁壺,直至清代復燒,或因其形相類高古青銅扁壺,應和帝王慕古之情。

3:明嘉靖青花「三羊開泰」圖仰鐘式碗(一對),尺寸:直徑16.5厘米;高10.5厘米,估價: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價: HKD 22,167,500 ,成交時間:2007-10-09,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7年秋季拍賣會。

4:清乾隆釉裡紅雲海九龍如意耳抱月瓶,尺寸:高26厘米,估價:RMB 12,000,000 ~ 18,000,000,成交價: RMB 21,850,000 ,成交時間:2018-12-12,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款。本品直口,細頸,扁圓腹,橢圓形圈足,頸肩處飾如意形雙耳。通體釉裡紅為飾,口沿外飾如意雲頭紋,頸繪蝠紋,腹部繪九龍圖為主題紋飾,九龍穿梭祥雲,翻騰江海之上,雙目炯炯,五爪分張,恰應乾隆御宇天下,國力隆盛之氣象。腹下以海浪一周做邊飾。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

5:清乾隆青花纏枝番蓮紋如意耳葫蘆瓶,尺寸:295厘米,估價:HKD 20,000,000 ~ 25,000,000,成交價: HKD 21,680,000 ,成交時間:2015-10-07,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5年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款。此件青花葫蘆瓶,器腹圓鼓飽滿,纖腰裊裊,如意雙耳線條有力,為乾隆時期造瓷巔峰之作。乾隆葫蘆瓶多見單色釉例,飾青花者數目極稀。此瓶之纏枝番蓮及蓮瓣紋,取自明初青花,並以積釉點染,仿繪早明青花官瓷特有的藍黑斑點特徵。

6:明成化御窯斗彩蓮池鴛鴦紋墩式碗,尺寸:直徑13.5厘米;高7.2厘米,估價:RMB 500,000 ~ 800,000,成交價: RMB 17,365,000 ,成交時間:2016-05-16,拍賣公司:中貿聖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6年春季拍賣會。

憲宗一朝,窯器多佳美,堪稱景德鎮制瓷至臻典範,展現工匠巧思創新與卓越技藝,其質精秀雅,世無倫匹,造型婉約,氣韻柔美。早期以先帝治下巧工佳瓷為范,尤尚宣德高風,故宣窯諸項名品,在沉寂三十餘年之後,皆獲一一重現。

7:元青花孔雀牡丹帶蓋梅瓶,尺寸:高45厘米,估價:RMB 13,000,000 ~ 18,000,000,成交價: RMB 16,675,000 ,成交時間:2018-06-19,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賣會。

本品俊秀挺拔,胎質厚重堅致,釉質溫潤泛青,其蓋為覆杯型,中置寶珠鈕,外繪六瓣覆蓮瓣紋,佈局疏朗。在宋元明三朝,梅瓶為實用器皿,多為盛酒之用,故燒造同時必配瓷蓋,而清代則以之為陳設或插花之用,故不需燒造蓋子。其蓋式樣與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六個青花梅瓶當中的五個蓋子一致。其肩部裝飾孔雀穿牡丹花圖案,一面繪雄孔雀回首收翅,恰好落地的瞬間,另一面則是雌孔雀俯首翔飛,與雄孔雀相呼應。所繪孔雀翎羽清晰,神韻尤佳,周圍纏枝枝牡丹翩翩展姿,妍態盡見,此處紋飾佈局與安徽繁昌縣新港街道元代窖藏出土「元 青花孔雀紋獸耳罐」的主題紋飾一致,筆法疏朗清秀,如出一人之手。

8:清雍正粉彩過枝福壽雙全盤(一對),尺寸:直徑13.4厘米×2,估價:HKD 8,000,000 ~ 10,000,000,成交價: HKD 16,340,000 ,成交時間:2010-05-31,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0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雙方框雙行六字楷書款。盤敞口,弧壁,圈足。盤心繪一株蒼茂的桃樹沿盤壁蜿蜒伸展至外壁,枝上有盛開的桃花和花蕾,八顆嫣紅的桃實,五顆在盤內,三顆在盤外,渾然連成一體。五隻蝙蝠翩翩飛舞其中。底足青花雙方框內書「大清雍正年制」楷書款。
此對盤形態嬌小,造型端莊秀雅。運用過枝花的手法在白底上從器外壁起畫,經過口沿,延續到器內壁,繪八桃五蝠,取「洪福齊天」、「福壽雙全」之意。此畫法興起於雍正時期,一直影響及道光。粉彩始創於康熙,到了雍正朝,無論在造型、施釉和彩繪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此器正是其中一例。雍正時期一般繪八桃,乾隆時多繪九桃,故有「雍八干九」之說。

9:清乾隆青花山茶花紋太平有象瓶,尺寸:高27厘米,估價:RMB 12,000,000 ~ 18,000,000,成交價: RMB 16,240,000 ,成交時間:2010-11-20,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中國嘉德2010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乾隆本朝。本品器型雋秀別緻,化裁於觀音尊,頸部細長,貼飾象首為耳,寓太平有象之意。檢閱公私收藏數據,乾隆一朝未見有相同之器,本品設色淡雅,應為乾隆後期御窯仿成化風格的珍稀佳作,因而在裝飾風格和表現技法方面均有別於傳統面貌,展現後期官窯的新姿采。

本品整體構圖,疏密相宜,氣息清新,青花淡雅鮮亮,繪畫尤稱獨特,全器紋飾自口沿而下,細分七層,其中頸之下部茶花葉取代常見的蕉葉紋豎列裝飾,茶花苞蕾穿綴肩部一周,分隔頸腹上下空間,極為特殊,應是配合主題紋飾—纏枝茶花圖案進行的創新設計。所繪纏枝茶花,風姿綽約,或妍放盛開,或含苞吐萼,花瓣以線描手法繪就,邊沿留白更突顯花朵之三維效果。花葉深淺相間,展示陰陽反側之姿,更能映襯出畫面的層次感,可謂匠心獨具。陽面葉脈留白,新穎別緻,如此技法始見明萬曆後期的民窯青花瓷器,具體做法是在鈷料繪出花葉,待晾乾之後,以細竹籤在上面剔出葉脈,露出胎土,覆施白釉,入燒遂成。該青花裝飾手法在清代官窯之中極少出現,因此本品堪稱孤例。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