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瓷器,土氣十足,不一樣的美(共8張圖片)
  • 16年1月20日 09:0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高古瓷器,土氣十足,不一樣的美

東漢白瓷豆

目前國內研究瓷器的專家比較一致地認為,東漢時期已經燒製出了成熟的瓷器,是我國陶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由於瓷器比陶器堅固耐用,清潔美觀,又比銅、漆、木等器的造價低廉,而且原料分佈廣泛,一經燒製成熟,就迅速地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用具。這時期的瓷器多數胎體純細,常見罐、碗、壺、盆等,釉汁均勻,釉面富有光澤。

高古瓷器,土氣十足,不一樣的美

東漢白瓷鍑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方地區,由於戰亂較少,社會相對長期穩定,制瓷手工業窯場出現了遍地開花的局面。而黃河流域,大約在北魏遷洛之後,在南方的影響下,制瓷手工業才發展起來。南方地區的制瓷手工業以越窯為代表。東吳時期的越窯青窯窯址在上虞縣已發現30多處,燒窯窯爐均是利用山的自然坡度建造的窄長形龍窯。瓷器胎體堅硬細膩,多呈淡灰色,以淡青釉為主,其次為青黃釉。

高古瓷器,土氣十足,不一樣的美

東漢青瓷弦紋高足碗

常見的生活用具有碗、罐、盤口壺、多子盒、薰爐、唾壺、虎子、獅形燭台、羊形水注、水盂、硯以及專門供隨葬用的灶、雞籠、狗圈、穀倉罐、碓、磨等模型明器。裝飾紋飾主要有刻劃的弦紋、水波紋、斜方格紋和貼塑的人物、飛鳥、走獸等。

高古瓷器,土氣十足,不一樣的美

六朝 青釉越窯燈盞

西晉雖只有短短幾十年,卻是越窯制瓷成就十分突出的時期。器物胎體比以前增厚,釉汁厚而均勻,釉色多見青綠和青黃色。瓷器造型和裝飾方面也比東吳時期有明顯的發展。出現了不少新的器物造型,如雞首壺、鷹首壺、雞頭或虎頭雙耳罐、扁壺、猛獸尊、獅形燭台、熊形尊、鏤孔香薰、熊頭或蛙頭形水盂等。

高古瓷器,土氣十足,不一樣的美

南朝 青釉盤口雞首壺

隨葬的明器中還常見犀牛形鎮墓獸、男俑和女俑。器物造型矮渾端莊,多配以鋪首、弦紋、方格紋、聯珠紋或飛禽走獸組成的紋飾帶,以及貼塑的龍首、羊頭、熊足等裝飾,使器物顯得美觀大方,穩重而有氣魄。東晉時期的越窯青瓷基本上承襲了西晉青瓷的風格,缺乏獨創精神,器物種類減少,東吳、西晉時期一度大量生產的明器基本上停燒,生活用具中的碗、盤數量大增。

高古瓷器,土氣十足,不一樣的美

西晉 青釉堆貼人物鳥獸紋穀倉

造型趨向簡潔統一,並由低矮逐漸向瘦長演變。少見刻劃貼塑紋飾,點染醬褐釉斑很盛行,在同一件器物上可以看到幾十點之多,豐富了釉面的裝飾效果。

高古瓷器,土氣十足,不一樣的美

南朝青釉貼花罐

南朝時期越窯比較典型的器類主要有缽、碗、罐、壺、尊等,器物變得修長而秀美。裝飾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的模印貼塑人物、動物圖案幾乎絕跡,點染醬褐釉斑之風也告衰竭,代之而起的是貼塑蓮瓣和刻劃蓮花紋。蓮花紋的廣泛使用,可能是受當時佛教盛行的影響。北方地區的制瓷手工業首先興起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在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的北朝晚期墓葬中,出土許多具有北朝風格的瓷器。經科學調查和發掘的瓷窯遺址僅有山東淄博市寨裡窯,棗莊市中陳郝窯和河北內丘縣邢窯三處。

高古瓷器,土氣十足,不一樣的美

東晉 越窯青瓷褐彩雙魚洗

寨裡窯瓷器胎體一般較厚重,火候較高,早期的釉汁斑駁不均,多呈青褐色,晚期改進較大,青釉光亮度增強。器類以碗、盤、高足盤、罐、瓶為最常見。北朝窯燒製的蓮花尊,代表了北朝制瓷的高水平。中陳郝窯是北方唯一經過考古發掘的北朝晚期的瓷窯遺址,制瓷工藝與寨裡窯頗為近似。邢窯是唐代邢窯的前身,主要燒製碗、杯、缽、盤、罐、瓶等,以青釉為主,並燒製少量的白釉。白釉瓷器與河南安陽北齊范粹墓出土的白瓷一樣,都具有釉層薄,普遍泛青的特點。北朝邢窯白瓷的燒製成功,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為後來各種彩繪瓷器的生產奠定了基礎。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