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綠釉瓷器-綠定(1張圖片)
  • 15年7月19日 13:0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定窯綠釉瓷器簡稱綠定,定窯所燒製的綠釉,被「後世」稱為「綠定」,是珍貴的名品。綠釉的呈色劑為銅的氧化物,鉛化物作為基本助溶劑,屬二次入窯的低溫鉛釉(800—1000°C),先燒素胎,再掛釉低溫焙燒。
  定窯燒造的綠釉產品自中晚唐至金末一直大量生產,器型非常豐富。綠釉的呈色劑為銅的氧化物,鉛化物作為基本助溶劑,屬二次入窯的低溫鉛釉(800—1000°C),也許是傳承了唐三彩技術,由此演變而來。現定州博物館藏有屬磁州窯風格的金代完整定窯綠釉刻花枕,該枕胎體粗,呈灰黑色,紋飾具典型定窯風格。遺址標本顯示綠釉定窯產品少部分具有刻劃印剔堆貼等多種精緻裝飾,大多光素無紋,早期均使用化妝土,呈色淡綠青翠,賞心悅目,稍有別於其他窯口的呈色。裝燒多採用三岔支釘,墊餅及泥圈等,未見覆燒芒口品種。
定窯綠釉應是二次入窯燒成的800°C左右低溫釉,但就其胎來講,也未曾見過1100°C以上產品。原因也許綠定素燒器坯的界限必須具有一定的吸水率,從而保證釉水的吸附能力。那時定窯燒造技術解決不了1250°C高溫素燒坯的二次掛釉問題,再者高溫素胎復燒時也極易破碎。綜合多種因素考慮,當時並無高溫綠定存在。即使偶爾存在也不過是少量試驗品,不成熟產品。所以,由於受當時技術的限制,並沒有正式生產綠釉高溫瓷胎的定窯品種。在宋代,只有廣西容縣燒造高溫綠釉瓷,而南北方窯口多燒造綠釉陶器。定窯遺址尤其是燕川區,低溫綠釉陶器更是俯拾皆是,在眾多定窯綠釉陶瓷殘片中,極少數確有定窯風格的刻劃、薄胎、白胎之特點,但與高溫白定潔白、堅薄的胎相比,均存在明顯距離。
定窯綠釉的淵源
從起源上看,漢綠釉、南北朝多色鉛釉、隋青釉、唐三彩、宋綠釉應該有著傳承關係。漢綠釉也是低溫鉛釉,但釉色單一,只有綠、黃兩種,一般為玻璃釉,個別釉色通透感較差。經過兩千多年地溫地壓以及水土浸潤,釉層大多發生變化,出土後釉面析出銀白色結晶,世稱銀釉。釉面開片較少。經過南北朝多色釉和隋代青釉的進一步發展,到唐代形成絢麗多姿的唐三彩,色彩鮮艷,釉質通透,開片細碎,胎質也比漢代更堅致。定窯系則出現了唐黃釉瓷器,胎質較細,釉質較透,使用化妝土。從漢綠釉,經過南北朝多色釉、隋青釉、唐黃釉,到宋代定窯、磁州窯的綠釉、黃釉以及宋三彩,既是一種施釉工藝和配方的演進,也是一種文化和藝術的回歸:漢代崇尚質樸,唐代崇尚奢華,宋代崇尚秀美。所以我們在欣賞漢綠釉的時候,總能尋到商周青銅器的影子,而唐三彩瓷器則向我們展示盛唐的雄渾氣度,宋代瓷器卻向我們訴說著一個文人時代的清麗、雅致和秀美。釉色與器型一樣,同樣有一個繼承和演變的過程。只是到宋代,綠釉器胎質發生分化,偶爾試燒的一類超越傳統的粗胎瓷器,分離成為白瓷胎綠釉定瓷;另一類則承襲以往的傳統,厚重、粗胎,使用化妝土。也正因為二者並存,才使我們能夠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清楚地看到它的演變過程,從中體會歷代陶瓷匠人們的良苦用心。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