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河南省孟津縣南石山村是中外文明的洛陽唐三彩發源地,位於孟津南部、洛北近郊,南石山村的唐三彩仿古技藝精湛,產品曾被當作禮品被國家領導人贈送外賓,甚至一度被國家級博物館當成文物購買收藏。仿古工藝品產業是該村主要的經濟支柱。
南石山村位於邙山陵墓群的核心地帶,附近不斷有古墓發掘。從清朝中期開始,就有部分南石山村村民以修補文物為生。唐三彩的出土,使村民的修補生意格外紅火。漸漸地,前來收購唐三彩的外地人就把南石山村當成了唐三彩的「復活地」。.
10多年後,出土的唐三彩幾乎難見蹤影,南石山人的修補生意也冷落下來。南石山村村民高良田於是摸索出一條新路——仿製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種高檔陶製品,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釉色光亮飽滿,造型生動逼真,釉色以黃、綠、白三色為主,因始於唐且盛於唐,故稱唐三彩。自唐代以後,因種種原因,唐三彩工藝漸漸失傳,1880年,漢魏故城北部一座古墓塌陷,一些人、馬、駝等造型的單彩和多彩釉陶器物出土,當時並未引起大家注意。直到1899年,在隴海鐵路的路基勘探過程中,又有許多姿態各異、色彩斑斕的釉陶隨葬器物被發現,轟動一時。沉睡千年的珍貴國寶才得以出土重見天日,經專家鑒定,為唐代失傳的藝術珍品。後經洛陽南石山藝人多年探索,刻苦研製,生產出類似於出土文物的複製品,才得以使失傳千年的中華寶貴藝術的以傳承,「洛陽唐三彩」稱謂由此而來。
洛陽市邙山嶺上的南石山村,是一個仿製古陶器的專業村,造陶瓷可是有年頭了,祖祖輩輩都是以做這活兒謀生。南石山村村口,一塊天然的巨石之上,雕刻著遒勁的「南石山村」幾個紅色的大字。走進南石山村,時光彷彿倒流。
路邊的人家幾乎每戶都有饅頭窯,在低矮的平房裡,堆著沾滿了泥土的唐三彩和各種陶俑。缺腿斷尾的唐三彩馬躺得七零八落。有的陶俑在院子的土堆裡,只扒出一半。在當地,家家戶戶掛的牌子都是「仿古」。沒有村民認為自己造假,「我們是仿造」。
這個村子雖然只有2000多人,但是大一點兒的文物製作廠就有20多家。小作坊更是不計其數,除少數廠子以生產工藝品,仿造、複製三彩、陶器作為工藝品出售外,大多都以仿造「文物」為主。上世紀90年代初文物走私猖獗的時候,也是這個村子最繁盛的時期,那時候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造古董。「你看這個村子裡的人多有錢,房子蓋得多好。」熟悉當地情況的人士指著一排排漂亮的農家小院說道。
南石山村與唐三彩結下了不解之緣,1994年因為文物界的一樁公案,成為關注的焦點。
北魏陶俑
1994年夏,北京潘家園古玩交易市場上悄然出現了一批「北魏陶俑」。北魏陶俑出土甚少,這些外表斑駁的陶俑,很快引起了收藏者的關注。幾家國家級的博物館,則迅速撥專款對其進行「搶救性收購」。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呂濟民後來在央視回憶說,「歷史博物館買了三次,故宮買了兩次。中國歷史博物館花了八十萬,故宮呢花了十萬吧。」權威博物館的舉措,引燃了民間收藏者的搶購熱情。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向來稀少的陶俑,這一次卻似乎總也買不完。而且與以往越買越貴的趨勢不同,價格也一直波瀾不驚。這引起了文博部門的警覺。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出來的結果讓人啼笑皆非:所謂的北魏陶俑,其實是河南省孟津縣一幫農民的仿作,其中一部分即來自南石山村。
當時的盛況。潘家園市場突然瘋了,什麼都收。家裡的唐三彩剛剛燒好,一出窯就背著上北京。「連作舊都不用」,一到市場,所有人都在搶,「管你是唐朝的還是北魏的」。
饅頭窯
工作人員在給馬上釉
燒製前給三彩上釉
半成品
正在製作中的唐三彩高仿品
作舊是仿造的關鍵步驟,甚至會埋入土中。
一批燒製好的素胎被搬出窯。
作舊先要殺光,讓表面變得潤澤柔和。
經作舊處理過的歌姬俑
成品區,專供客戶挑選購買
唐三彩時光「穿越術」
一件高仿的唐三彩,經歷塑形,燒製,上釉,再燒製而成型。它需要迎接最關鍵的一步:「穿越時光」——作舊。
1殺光:剛燒製出的三彩,渾身是直愣愣的「扎眼」。殺光能讓它表面變得潤澤柔和。
2掩埋:殺光之後,如果需要進一步作舊,則進入了掩埋程序。土,最好是古墓裡的土。地處邙山,遍地是墓,找到這樣的土並不難。埋入地下,少則幾天,多則數年。墓土會讓埋在裡面的東西有一股「香瘴氣」,新東西就有了古代的氣味。有了氣味,還要穿一身土衣服。這樣埋上好幾年下來,據說連科技檢測都檢測不出來高仿。
3製造層次:唐三彩多從墓地被挖出來。墓地裡的土本身有不同,經過千年,土在墓裡器物上的累積是一層一層。「幾年大旱,幾年大澇,形成的土層都不一樣」。這非人力所能模擬,但還是有縫可鑽,「隔斷時間自己用水灌一灌」。
4故作殘損:到了這一步,從形態上說已經非常接近。但器型太過完整,難免引人懷疑。為了配合墓裡出土,多有殘損,有人會敲下馬的一條腿重新沾上,顯得有破損痕跡。或者把人俑的髮髻摳下幾處表層,顯得斑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馬腿或其他一小部分是真的,其他的東西都是修復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