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名稱】廬山高圖軸
【年代】清
【作者】沈周
【現狀】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
【尺寸】192 X 97 CM
【材質】紙本 設色
《廬山高圖》此畫畫於成化丁亥年(1467),為沈周(號醒庵)41歲時為其老師陳寬70壽而作。之所以選景廬山,是因為陳寬祖籍江西。他極力刻畫廬山「仰之彌高、大氣氤氳」的動人形象,借此來表達師恩浩蕩的主題。
圖中山巒層疊,草木豐茂,飛瀑高懸,雲霧浮動,此圖構圖、佈局頗具匠心,黑色濃淡怪次逐漸變化。作者取於王蒙技法,善於組合稠密高疊的石巖,進而形成轉折交搭的層巒,再位置大小林木、復合為整一的自然美,疏密,鬆緊,有條不紊。廬山高圖,原屬北京故宮舊藏,現藏於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清 沈周《廬山高圖軸》
此畫仿王蒙筆法,圖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弘。畫面右下角山坡,兩棵勁松虯曲盤纏,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簾高懸,飛流直下,兩崖間木橋斜跨,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兩側巉巖峭壁,呈內斂之勢。瀑布上方廬山主峰聳立,雲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構圖由近景的山坡虯松,中景的瀑布、巉巖、峭壁,遠景的廬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遠,近、中、遠景相連,一氣呵成,貫串結合而形成S形曲線。這種構圖法很像南宋院體的程式;近景的處理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國群峰直插,迴環掩映,爭奇競勝,實在是大家手筆。此圖作者自識「廬山高」篆書,並題古體長歌一首,末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陳寬字孟賢,號醒庵,學識淵博,工詩。具唐人法,亦善繪畫,曾為沈周師。陳寬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圖寫廬山之「高」,以為象徵。
清 沈周《廬山高圖軸》題詩
《廬山高圖》的題詩氣勢恢宏,豪邁雄健:廬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盤踞,岌科二千三百丈之,謂即敷淺原。培何敢爭其雄?西來天暫濯其足,雲霞旦夕吞吐乎春胸。回崖沓嶂鬼手擘,澗道千丈開鴻。瀑流淙淙瀉不極,雷霆殷地聞者耳欲聾。時有落葉於其間,直下彭蠡流霜虹。金膏水碧不可覓,石林幽黑號綠熊。其陽諸峰五老人,或疑緯星之精隳自空。陳夫子,今仲弓,世家廬之下,有元劂祖遷江東。尚知廬靈有默契,不遠千里釧於公。公亦西望懷故都,便欲往依五老巢雲松。昔聞紫陽祀六老,不妨添公相與成七翁。我常游公門,仰公彌高廬。不崇丘園肥遁七十淫,著作白髮如秋蓬。文能合墳詩合雅。自得樂地於其中。榮名利祿雲過眼,上不作書自薦,下不公相通。公乎!浩蕩在物表,黃鵠高舉淩天風。
清 沈周《廬山高圖軸》局部
此幅作品由於有著重大意義,故此沈周精力專注,特為傑出。畫中山石林木筆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覺渾樸雄健。幾無空處,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與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層層皴染,再施以濃墨逐層醒破。筆法穩健細謹,不恣意逞任,用墨濃淡相間,於滿幅佈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覺實中有虛。而畫懸泉百丈直瀉衝下,澗水輕柔,雲光山色極為精采。
清 沈周《廬山高圖軸》局部
沈周的山水畫以北方畫風特有的遒勁、渾厚之氣,表現南方山水秀美、淒迷之韻,使南北畫風有機融合,又各盡其妙。雖然此圖著意模仿王蒙筆意,仍然明顯具有明代特點。這一繪畫風格的形成不僅在於其「師古能化,自出機杼」,還與其人品、閱歷及修養的歷練有關。因為他不僅受元代文人畫的影響還有受北宋畫風熏陶,大山堂堂構圖有北宋氣勢,王蒙式的解索皴中更多融入了董巨的披麻皴,減弱了符號感,露出蓬勃明朗氣息,屬細沈風格。。
他作品風格的發展大體分為兩個階段,早期以「細筆」畫為主,晚期呈現出粗筆放逸的風格,《廬山高》尺幅之大,為存世之最。可以說是兩種風格兼具的代表。此畫是沈周由奠基階段轉向變革階段的顯著界碑,此作品堪稱沈周經典之作,也是他轉型時期的代表作。
作者簡介:
沈周(1427~1509)明代傑出書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沈周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他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 在繪畫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後來博取眾長,出入於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南宋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剛柔並用,形成粗筆水墨的新風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歲以後始拓大幅,中年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沉著勁練,以骨力勝,晚歲筆墨粗簡豪放,氣勢雄強。 沈周的繪畫,技藝全面,功力渾樸,在師法宋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