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熙載《唐人劉禹錫金陵五題詩意圖》(1張圖片)
  • 23年8月11日 02:4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名享清代藝壇的名家吳廷颺(約1799—約1870)乃江蘇揚州人,其字熙載,號讓之、攘之、晚學居士、方竹丈人等,知天命年後以字行世。其先祖世居江寧(今江蘇南京),自祖父開始游寓揚州,父親是位吳明煌。吳熙載自幼酷愛書畫與金石,曾為諸生,一生筆耕不輟,在我國明清書法篆刻史上佔有一席比較重要的地位。 

  吳熙載在藝事方面近學包世臣、鄧石如等書法金石名師,遠紹上古秦漢藝風,書法各體俱能,尤以篆書成就最大,對近代以來吳大澂、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名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民國徐珂《清稗類鈔》嘗載:“讓之多藝,刻印第一,次畫花卉,次畫山水,次篆書,次分書,次行楷。”書畫篆刻大家吳昌碩也在《〈吳讓之印譜〉跋》中讚譽:“讓翁平生固服膺完白(系鄧石如之號),而於秦漢印璽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無纖曼之氣,氣象駿邁,質而不滯。余嘗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於讓翁。”民國趙爾巽等《清史稿》有記,並稱吳熙載“為諸生,博學多能”…… 

  這幅《唐代劉禹錫金陵五題詩意圖》紙本設色扇面(見圖,具體尺寸和創作年代不詳),就是吳熙載饋贈友人“從周”先生的一件山水畫小品佳作。 

  悉心品味清代吳熙載的這幅作品,但見六朝古都金陵城西遺跡石頭山(亦名“清涼山”),宛若猛虎蹲踞在畫面的左側,一位文士獨臨山畔,俯瞰浩蕩大江奔流東去,不禁沉浸在激烈的思緒中;岸邊蘆葦隨風搖曳,江上鷗鳥展翅飛翔,一隻帆舟靜靜地駛過石頭山,漂流向浩淼無垠的遠方。吳熙載在該扇面右上側以遒勁灑脫的行楷書體,依次題寫了劉禹錫《金陵五題》中的七言絕句《石頭城》《烏衣巷》《生公講堂》《江令宅》:“山圍故國週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後空堂夜不扃。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亭”“南朝詞臣北朝客,歸來唯見秦淮碧。池台竹樹三畝餘,至今人道江家宅”。畫家接著款識:“從周大兄屬書,吳廷颺。”隨後又鈐有一枚“熙載”陽文印鑒。 

  縱覽唐代劉禹錫的著名詩章《金陵五題》(共五首),人們可見其主要是通過典型意象的有機整合,憑借對比、借喻和互襯等表現手法,一方面從內心深處對於時光流轉、滄桑變遷等,由衷地對六朝古都金陵發出了內心的深沉喟歎;另一方面則通過目睹六朝繁華消逝的冷寂景象,針對昔日帝王將相們的種種命運,於悲憫感慨中折射出強烈的諷刺意味。 

  作為清代名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吳熙載在該圖創作中再次穿越了時間的長河,用筆飽蘸深情、蒼勁有力,功力老到。畫家先以淡墨勾寫皴染,復以淺絳等輕敷迭染,再用濃墨點苔提神,進而烘托出一種黯淡淒涼的氣氛,營造了緬邈深邃的詩畫意境,令人心生豐富的聯想,思古回味無窮,由此較好地詮釋了劉禹錫的《金陵五題》詩意。此作左下側的山巖、人物等,與右上側留白處的題筆款識,彼此遙相呼應,保持了整個畫面的穩定性。人們由此亦可看出,吳熙載在繪畫創作時關於書法、金石中章法佈局等技藝的巧妙運用。 

  儘管這是一件咫尺丹青小品,其中卻凝聚著宏闊悠遠的歷史時空,以近迄遠、小中現大,而且詩、書、畫、印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既瀰漫著懷舊感傷的情結和氣息,又較客觀地反映了作者厚重紮實的藝術功底。畫家用心中的筆墨演繹唐人詩意圖,莫不令觀者心中生發思古幽情。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