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陳洪綬《餐芝圖》(共4張圖片)
  • 23年1月18日 14:4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餐芝圖;年代:明;作者:陳洪綬;現狀:現藏於天津博物館;尺寸:107.4 x44.9 cm;材質:絹本 設色。

無論在晚明,還是把視角推至整個中國繪畫史,陳洪綬都足以躋身最偉大的畫家之列。不世出的繪畫天賦、磊落崎坎的平生遭際和對於古典大師的至深領會造就了他其「清圓細勁、潤潔高曠」的繪畫風格,張庚《國朝畫征錄》中云:「其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隋、唐之上。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也。」此誠為確論。今天給諸位帶來一幅常見的高士題材,所命的題目也比較簡單《餐之圖》,其實頗有可以玩味之處。

此圖繪一高古之士左手握琴,正在餐食靈芝。身後湖石玲瓏,案幾上器皿古雅;一旁的僮子還在火上烹煮著靈芝。所繪人物面目奇古,造型略顯誇張,但衣紋線條均勻流暢,細勁柔韌,有超逸塵世之資。題跋:「洪綬畫於柳橋」。畫面簡潔,勾勒精細傳神,是典型的陳洪綬人物畫作。不過,研究一下畫面,靈芝在煮,說明要它熟,或者要它的煎出液,吃的動作明顯是在吮吸,左手操那的那把操琴,是在吮吸不暢通時可以打孔,以便於吮吸方便。

每日讀一畫|明 陳洪綬《餐芝圖》

明 陳洪綬 《餐芝圖》

陳洪綬所畫的人物,體格高大,衣紋細緻、清晰、流暢,勾勒有力度,整體效果在仇英、唐寅之上,人稱三百年間沒有他這樣格調的筆墨。

每日讀一畫|明 陳洪綬《餐芝圖》

明 陳洪綬 《餐芝圖》局部

款識:洪綬畫於柳橋,印章:陳洪綬印(白文)、章侯(朱文)

每日讀一畫|明 陳洪綬《餐芝圖》

明 陳洪綬 《餐芝圖》局部

一高士停阮餐芝,一童子撥火煉製,作者用意也是清楚的,無非是一種內心苦悶的派遣之法。面對山河破碎、繁華消歇的現實,陳老蓮的一派衷情終歸於無可奈何的惆悵與哀怨,更加深切的表達了這位時時不忘故國的偉大畫家內心深處的深情與不安。此種心態,在老蓮晚年尤為典型,我們還可以從畫風上得到驗證。

每日讀一畫|明 陳洪綬《餐芝圖》

明 陳洪綬 《餐芝圖》局部

如果對陳洪綬的畫風進行粗略的劃分,大概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的陳洪綬,畫法多從晉唐而來,格調已經高過同時的人物畫家;中期的陳洪綬,作風更加細謹,人物造型誇張而奇特,用線方圓相濟,精力內含;晚期的陳洪綬作品,則已達至出神入化之境,運筆類高古游絲,勻淨粹雅,人物或怪異、或正常,率皆古雅軒昂,畫石頭不再點苔,也不皴擦,跡簡而意淡,具有無窮的內蘊。當然這種劃分並不能將陳洪綬的風格截然分開,在一個畫家的繪畫歷程中,探索,實驗都是正常的情況,風格漸變才是接近事實的情況,所以陳洪綬有些中年作品已經奠定了其晚年的畫風,而其晚年作品,不僅形式多樣,且又有時體現出中年時的某些特質。

【作者簡介】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詩人。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淨名,晚號老遲、悔遲。漢族,浙江紹興府諸暨縣楓橋陳家村(今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陳家村)人。年少師事劉宗周,補生員,後鄉試不中,崇禎年間召入內廷供奉。明亡入雲門寺為僧,後還俗,以賣畫為生,死因說法不一。

一生以畫見長,尤工人物畫。所畫人物軀幹偉岸,衣紋線條細勁清圓,晚年則形象誇張,或變態怪異,性格突出。花鳥等描繪精細,設色清麗,富有裝飾味。亦能畫水墨寫意花卉,酣暢淋漓。還長於為文學作品創作插圖,能表現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氣質。其畫手法簡練,色彩沉著含蓄,格調高古,享譽明末畫壇,與當時的順天崔子忠齊名,號稱”南陳北崔”。

其人物畫成就,人謂”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當代國際學者推尊他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

陳洪綬去世後,其畫藝畫技為後學所師承,堪稱一代宗師,名作《九歌圖》(含《屈子行吟圖》)、《<西廂記>插圖》、《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版刻傳世,工詩善書,有《寶綸堂集》。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