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山水畫高清欣賞(共7張圖片)
  • 20年2月18日 02:5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夏山圖

夏山圖

夏山圖

《夏山圖》展現了江南峰巒疊翠,雲霧繚繞,林木繁茂的夏日景致,畫中繪有許多辛勤勞作的山民和家畜,洋溢著濃厚的自然氣息和生活情趣,一派山明水秀的江南風光。

本卷無作者款印。明董其昌根據《宣和畫譜》的記載定名為《夏山圖》。有明董其昌三跋,清徐渭仁、戴熙、潘遵祁等跋。鈐有「長」朱文印、「黃琳美之」朱文印、「袁樞之印」白文印、「明袁樞鑒賞書畫之章」朱文印、「徐紫珊鑒藏」朱文印、「徐紫珊秘篋印」朱文印、「上海徐紫珊收藏書畫金石書籍印」朱文印、「黃芳之印」白文印、「星沙黃荷汀鑒藏書畫印」朱文長方印、「咸豐丙辰後黃氏所藏」朱文印、「龐元濟書畫印」白文長方印、「虛齋珍賞」朱文印、「吳興龐氏珍藏」、「虛齋至精之品」、「龐萊臣珍賞印」、「虛齋審定」、「虛齋墨緣」、「萊臣審藏真跡」朱文等三十六印。曾經南宋賈似道,元史崇文,明黃琳、袁樞(袁可立子)、董其昌,清齊梅麓、徐渭仁、黃芳、沈樹鏞,近人龐元濟等收藏,流傳有緒。《古今畫鑒》《清河書畫舫》《珊瑚綱》《式古堂書畫匯考》《虛齊名畫錄》著錄。

畫家取全景式的橫向構圖,從「高遠」取景,鬱鬱蒼蒼、樸茂華滋,濃厚朗潤的山色與遠近相形、虛實掩映的空間感是此畫的兩個重要特點。圖中央是起伏連綿的山巒,上部是一道一道的山巒,由近向遠逐漸推展開,山巒與沙磧都同中央的山巒相平行的。圖的下部水面空闊,一道道沙磧和坡丘在水上和岸邊延伸推展,沙磧與河岸之間,兩人泛一葉扁舟順水漂蕩,岸上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似有牛羊在悠閒地吃草。圖中所繪雜木或顧盼有姿,或靜穆佇立,形態各異。遠山的體勢、脈絡起承轉合得自然分明,峰巒起伏平緩,坡丘相抱,山勢在聚攏和延展中作有節奏的變化。為了加強畫面的縱深感,畫家在圖中虛處繪出流動著的煙雲和溪流。

此圖以水墨為主,設色清淡。除了樹木、人物、屋舍、小橋的勾線凝練外,山石的勾、皴的線條被淡化。峰巒圓渾,顯現南方山水的「土復石隱」,先作淡墨的短披麻皴,然後反覆以淡、濃、濕、干的筆墨點垛雨點皴,淡墨積染,厚重潤澤,蒼莽華滋,營造了夏景的鬱鬱蔥蔥,也樹立了元代後期王蒙、方從義、趙原等探索筆墨蒼莽,意超象外畫風的先例。這確實對應了北宋後期米芾對董源畫風的闡述:「董源平淡天真多」「率多真意」「不裝巧趣,皆得天真,……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

董源 (943-約 962 ),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江西鍾陵(今江西進賢縣)人,董源、李成、范寬史上並稱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後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後人稱為「披麻皴」。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雲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等。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是范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作者於樹傒間題「臣范寬制」4字。作品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

(一)、中峰鼎立,中軸巨碑式構圖

《溪山行旅圖》是故宮的鎮院之寶。畫面樸實、穩定,這些特質從他的構圖看的出來,比如他的構圖是中軸式、巨碑式構圖,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當對襯、而且居中。

(二)、主山(遠景)占畫面2/3,且幾近滿幅

這幅畫的尺寸很有趣,206x103cm剛好是2:1。遠景山形圓渾,佔滿了畫面的2/3,遠山就是這幅畫的主角。他這種滿幅的效果,造成了永恆、穩定、包容的視覺感。

(三)、等比級數的比例造成視覺的跳躍

這幅畫還有著很獨特的構圖,前景、中景、遠景的比例剛好是1:3:9。等比級數的構圖比例,造成視覺的跳躍:一方面產生節奏感,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中軸主山的巨大感。

范寬(950-1032)宋代傑出畫家。字仲立,一說中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北宋山水畫家,生活於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因為他性情寬厚,不拘成禮,時人呼之為「寬」,遂以范寬自名。據《宣和畫譜》記載,他”風儀峭古,進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

層巖叢樹圖

《層巖叢樹圖》鈐有明太祖時的點驗印章「司印」半印,故學者都能接受該幅最遲不晚於元代。幅上尚有一印「宣和殿寶」,但此印與徽宗〈牡丹詩〉(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之「宣和殿寶」印,風格不同,顯然不是同一方印,但此印篆文古雅,甚值得參考。又因該幅與吳鎮作品相較,並無元畫之時代特徵,故此「宣和殿寶」宜有其可信度。

在《層巖叢樹圖》中,一場大雨過後,山巒間還漫延著些許的水氣,只見曲折的小徑,幽寂地穿梭於樹林之間,路上沒有任何活動的跡象,連立於一側的樹木也不見特殊姿態。左側,高山堆疊的秩序井然,其表面肌理,在細長線條的描繪下,顯得十分平緩與溫和。在畫家細緻的描繪下,由這些層巖與叢樹所建構起的世界,彷彿停止了運轉,連空氣中的分子也凝結於靜謐之中。山頂,一粒粒的小卵石堆置其上,山體則佈滿了和緩迤長的線條,像是大雨打在山頂上,雨水順著山坡所刷洗成的自然景觀。這樣描寫山石的方式,後來在藝術史上有了特定的術語,分別稱為「礬頭」與「披麻皴」,根據這些特徵,也讓找到董源、巨然在風格上的承襲關係。

《層巖叢樹圖》畫山徑曲折縈迴,穿過樹林深入重山之中。畫樹用點葉及針葉法,點、線筆墨間有拙意,樹幹大都筆直,而且一般高低,連一兩株姿態稍特別者也沒有。郭若熙(約活動於十一世紀中葉)評巨然云:「林木非其所長」可能即指此。其實該幅之樹木所呈現的是純化之美,宜整叢來欣賞,與一般作品近景常有數株姿美大樹,或叢樹中有雜木數種,強調變化之美,實相異其趣。

山巒略成錐體之狀,有近、中景二層,屬於主題所在,遠景僅見縹渺之山頭。林麓間、峰巒上有俗稱「卵石」或「礬頭」之群石。山石以披麻皴繪成,除礬頭外,多屬長披麻,筆筆沉著而帶潤澤之意。用墨濃強部分少,而淡處多。山石造型無特意追求雄偉或奇險之體勢,畫中無煙雲之形狀,但筆墨濃淡與景物虛實間,饒有煙雲之氣氛,通幅有平淡之意,而無奇絕精巧之趣。郭若虛稱巨然畫云:「工畫山水,筆墨秀潤,善為煙嵐氣象,山川高曠之景……。」米芾云:「巨然師董源,今世多有本。嵐氣清潤,佈景得天真多。」兩家之評約已道出巨然的風貌、神韻。

董其昌在畫幅上方的詩堂跋云:「觀此圖,始知吳仲圭師承有出藍之能。元四大家之自本自根,非易易也。」吳鎮師承巨然,是為史實,但兩者相去近四百年,風貌雖相近,而各有不同之時代特徵,如吳鎮受元代文人畫潮影響,其線條或皴法,書法筆趣之意較濃,而〈層巖叢樹〉用筆較有渲淡之處,「寫」的意味尚不強。至於畫樹,吳鎮受宋元畫影響,其近景常有數棵略有姿態之大樹,也與該幅異趣。

巨然,江寧(今南京)人。生卒不詳,五代宋初畫家。南唐亡,至開封為開元寺僧。善畫山水,深得佳趣,知名於時。筆法師董源,早年著力刻劃形象,用長披麻皴畫山,山頂金畫礬頭,晚年逐漸趨於淡泊,追慕自然。與董源並稱「董巨」,為江南山水畫派重要一支。並與五代荊浩、關仝和董源並稱五代至宋間四大山水畫家。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