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一種歷史文化現象的形成,必須產生於優秀的文化土壤之中和騷人墨客的參與,紫砂壺上「金石文化藝術」的形成也同樣如此。
金石文化
印章是漢族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何謂”金石”:呂氏春秋·求人曰:”故功績銘乎金石”。高誘註:”金,鐘鼎也;石,豐碑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群臣與頌皇帝功德,刻於金石,以為表經。”後稱鐘鼎碑刻為金石。”
紫砂陶刻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性很強的「壺上金石文化」。紫砂陶刻,據記載:元末明初的紫砂傳器就有銘刻,但只是記載,無從考證。從明蔡司霑薺園叢話裡記載道:「余於白下獲一紫砂罐(當時俗稱壺為罐)有「且喫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之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孫高士即孫道明、號清隱元末人,曾以其居名為「且喫茶處」,形成紫砂刻書之先河。
到明萬曆年間,紫砂器的壺底刻款日漸風行。明時大彬制六角壺,壺底鐫「萬曆丙申年時大彬」二行楷書,還有「一林清茗,可沁清脾」大彬刻。至天啟崇禎年間(一六二一~一**四)年更有陳子畦書法晉唐風格,沈子澈款制古雅渾樸,項不損字法晉唐等陶刻風尚的描述。但當時的銘刻僅限於制壺藝人在壺底留下的款識。
金石印記的產生,嚴肅了歷史上紫砂藝術創作這對作品的藝術修養,同時也提高了歷史上名家、名匠對作品記憶精益求精的發展,,加深了對紫砂文藝創作的歷史責任。
古人留下的紫砂如何判斷他的年代,如何知道壺的作者,如何判斷真假,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與一個因素有著莫大的關係,便是紫砂印章。無論是在紫砂剛剛起碼還是今天紫砂的繁榮,紫砂印章是紫砂壺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印章無疑已經是金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印章不單純局限在文字上面,還有其他形式。
紫砂印章藝術分類
齋館款:齋館款印款始於唐代李宓的”端居室”,所以早在明代的紫砂器上便出現了堂號印,包括齋名、館名、堂名、軒名、室名等不一而足。如”桑連理館”、”清德堂”、”陽羨惜陰室王”、”墨緣齋景堂制”等。
姓名款:制壺這的印記款、刻銘、書畫,或購壺定制這的印款。一件上好的紫砂壺、它的製作創作,書畫發揮和收藏者的參與,就能形成一件金石味很濃的藝術品,例如歷史上的”鳴遠”、”曼生”、”阿曼陀室”、”冰心道人”、”源遠堂藏大彬制”等。
商標款:商標印款是清末民初的產物,是商號的標誌,如”陳鼎和”、”永利公司”、”金牌商標”、”鐵書軒制”等。
吉語款:吉語印款起源於商周,古璽中的”大利”、”長年”俱是。紫砂款識中俱是吉語流行與清中迄民國。”益壽延年”、”福壽”、”寶”等。
紀年印款:紀年款識在我國歷史上其他工藝品如銅鼎器、瓷器、硯上亦頗為常見。紀年的印款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帝號年紀,如”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乾隆十三年制”另一種則是天干地支組合的紀年款:”萬曆丁酉年”、”庚子年制”。
肖形款:多為制壺這的生肖形款,同時也不乏有制壺、定壺這喜好的肖形印記。
除此之外還有像圖案款、詩詞款及其它地名款等,也就不一一做介紹。
一件做工精湛,其實雄健,形、神、氣、韻皆俱的好壺,若能鈐上一枚枚章法酣暢淋漓的印款,成為與金石藝術發揮相得益彰的紫砂器,豐富了壺的內涵,現在印章也成為收藏投資的一個重要依據,更是壺藝愛好者所看重的一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