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線刻填金《月夜嬰戲圖》牌匾(共3張圖片)
  • 15年6月20日 05:2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明末清初線刻填金“月夜嬰戲圖”匾牌

  安康市漢濱區恆口鎮的百匾堂,收藏有一批歷代匾額,其中不乏一些佳作,令人過目難忘。本文要介紹的這方明末清初時期線刻填金《月夜嬰戲圖》匾牌(圖1),無論從繪畫內容還是雕工水平上看,都令不少觀者讚譽。

圖2 石上“線刻”人物形象(拓片)

圖3 墓室中的線刻畫面

  該匾牌縱86、橫198.5、厚6.7厘米;攢角邊框,梨木質,寬9.4厘米;框內邊起凸雙弦紋,其間夾圓弧形條格;邊框四角分別描金蝴蝶紋,四邊框面描金纏枝連紋,因年代久遠,大部分已脫落。 

  匾心香樟木質,地髹黑漆,左上角有月亮,意為月夜間,線刻填金、塗彩山水庭院嬰戲圖。在右側樓閣下面,用三張著淡彩山水的畫屏圍成一舞台,其前面一著綠衣紅褲的童子站在三足圓凳上,他對面前鼓墩上巴兒狗的表演鼓掌叫好;其左側兩個穿棕色花衣、著綠褲的童子也對小狗鼓掌;其前面綠衣紅褲的童子,手舞足蹈,另一小童高興地跪地拍手。中部右側兩綠衣紅褲童子和一紅衣綠褲童子,正在觀看池塘盛開的荷花;中間五個穿綠衣紅褲或紅衣綠褲的童子,圍住一小烏龜,指指點點逗著玩;左側一穿綠衣紅褲、一穿紅衣綠褲的童子,正在對踢毽子。匾上方線刻描繪幾座遠山,山下是坡岸溪水、小橋、樹木、湖石等。共刻繪六簇松樹,六棵大樹,似桂花和桑榆。 

  整個畫面上共刻繪15個童子,分四個場景,真是童真百態,活靈活現。兒童在嬉戲中表現出的生動活潑的姿態,專注喜悅的表情,稚拙可愛的模樣,不僅讓人心生憐愛,更能感受到童稚世界的無憂無慮。 

  中國很早已有繪畫嬰孩的傳統,到了唐宋時期技巧漸趨成熟,宋代更是嬰戲圖的黃金時期,使之成為中國繪畫中極受歡迎的畫類。嬰戲圖絕非純為“兒戲”,它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寫實的照片未出現以前,我們只能靠文字去想像古人之面貌和活動。然而文字的描寫並不足以把古人的生活具體地表達出來,唯有繪成圖畫才能使當代人看到、感受到他們實際的形態。唐人在繪畫嬰孩的技巧上已有很大的進展,但嬰孩仍然是仕女畫的配角,未能獨當一面。及至宋代,以兒童為主要繪畫對象的畫作大量增加,黃賓虹《虹廬畫談》總括宋代畫家選題之風尚為:“一人、二嬰、三山、四花、五獸、六神佛。”可見嬰戲圖在宋代已自成一派,並成為受歡迎的畫類之一。 

  嬰戲圖,在明末清初繪有體育題材的古瓷片、國畫、線刻牌匾等,題材中多有蹴鞠、踢毽子等遊戲,蹴鞠就是踢球,踢毽子是兒童、婦女所喜愛的運動。它們都是我國古老的體育運動項目。 

  線刻是繪畫與雕塑的結合。它靠光影產生,以光代筆,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給人一種淡雅含蓄的感覺。有一種稱為“線刻”,就是在石頭上刻畫人物或動物的形象(圖2),這些形象都是平面造型,線刻是指刻意留下相當分明的線條品質。另一方面,直線刻線法在屬版上所使用的鋼針幾乎可以像紙張上的鉛筆一樣容易、隨性,所以當藝術家在石板或木板上進行製作時,可隨著他們的靈感來調整自己的步調。 

  隋唐兩代是中國藝術史上的高峰時期之一,從墓室藝術範圍看,線刻首當其衝成為出現在墓室中的最常見的雕刻形式(圖3)。線刻多出現在墓室的石棺槨上,如隋代李和石棺、初唐李壽石槨、唐代永泰公主墓石槨等,少量出現在宗教與寺廟建築之上,如唐代大雁塔門楣和門柱。這種形式基本上類似繪畫中的白描,即單純以線條來表現物像,其線條的粗細也沒有大的變化,大致相當於工筆人物畫的白描稿,基本上為平面表現,沒有雕塑中的立體空間問題。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