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臨摹與臨帖(共26張圖片)
  • 19年5月19日 04:2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書法臨摹與臨帖
臨摹和臨帖

王忠勇臨鍾繇薦季直表

臨摹和臨帖

  學習前人書法的一種方法。置碑帖於一旁,仿照其筆畫書寫的稱「臨」;以薄紙蒙碑帖上,依其形跡而複寫的稱「摹」,或稱「影書」。小學生習字,用描紅本子,也屬摹。《丹鉛總錄》引岳珂語稱:「臨摹兩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櫨欀桷,雖具準繩,而締創既成,氣象自有工拙;臨帖如雙鵠並翔,青犬浮雲,浩蕩萬里,各隨所至而息。」南宋美夔《續書譜》稱:「初學書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又稱:「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臨摹之外,尚有「鉤」法,用油紙蒙碑帖或真跡上,以極細之筆畫將油紙下字跡雙鉤下來,再用墨填滿雙鉤內空處,稱「鉤填」。

臨摹和臨帖

臨摹時首先挑選一本自己比較喜愛的、點畫比較工整的、結體比較勻稱的字帖來臨摹。如果是毛筆字帖的話,則應挑選字體小一點的字帖,這樣可省去縮小的工夫。

其次,在習字時,要先摹後臨、臨摹結合。所謂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較透明的習字紙下,用鋼筆照著字帖上的字一點一畫地「描紅」。要求鋼筆的筆跡不要越出毛筆字外,都寫在字帖上字的點畫中間。這樣,久而久之,就容易學到字帖上字的結構。所謂臨,就是把字帖放在習字紙旁;照著帖上的字依樣畫葫蘆。要求點畫寫得像,有輕重節奏和粗細的變化。這樣,久而久之,就容易學到字帖上字的筆意。由於臨書比摹書難,因此要先摹後臨,由於臨和摹是兩種相輔相成的學字手段,因此要臨摹結合,循序漸進。

臨摹和臨帖

白蕉先生臨帖作品

再者,臨摹前要仔細讀帖。對帖上的字,其點畫怎樣書寫,結構怎樣安排,章法怎樣佈置,都要仔細琢磨並從中找出規律,這樣就容易寫得有興趣,也容易寫得像,寫得好。臨摹時,不能貪多貪快,而應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每天堅持一、二小時,反覆地臨摹幾個字,這樣才會有真正的收穫。對難寫的字,更要知難而上,多臨摹,多比較。

臨摹和臨帖

此外,光臨摹也還不夠,還要會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背著帖寫,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寫出來,力求形神畢肖;核,就是將背寫的字與帖上的字進行核對。看有否差錯,要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用,就是實踐,把學了的東西,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實踐中來鞏固和提高所學的東西。

最後,在已臨摹好了一種字帖後,還應像蜜蜂采百花釀佳蜜一樣博采眾長地再臨一些其它字帖。當然,學寫字帖也最忌見異思遷,今天摹這本帖,明天臨那本帖,像走馬燈似的輪換著書寫,這樣,是寫不好字的,初學者務必注意。

臨摹和臨帖

當代王義軍作品

臨帖是將字帖置於案前,觀察字的形態、結構、筆劃,領會其精神,再下筆仿寫。臨帖,容易掌握字帖的筆意,但對把握字的結構位置不足,臨帖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學習書法,要把臨帖看作是登堂入室的鑰匙,是打基礎。臨的次數越多、臨的範圍越廣,基礎就越牢固。臨帖需眼到手到、眼准手巧,眼裡看到的,筆端都能夠表達展示出來。

臨帖三法:

對臨:將範本置於眼前,開始時須看一筆寫一筆。

  背臨:不看範本,只憑印象將諸字臨寫下來。

  意臨:臨寫範本時,追求行氣及整體的神韻和意境。

臨摹和臨帖

陳鴻翎臨王羲之蘭亭序

臨帖境界:

可分為三個層次:「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後兩個層次是當前認識比較模糊的地方;如果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勢必影響到以後的創作水平。

先來談談「眼到」。這一層次即是唐代孫過庭所謂的「察之者尚精」。對法帖中字的用筆、結構、章法要詳察細審,既要在靜態上把握筆畫形態,又要在動態上理解點畫間的呼應關係。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說:「字有藏鋒出鋒,粲然盈楮,顧其首尾相應,上下相接為佳。後學之士,隨所記憶,圖寫其形,未能涵容,皆支離而不相貫穿。」在結構上既要看到線條本身在空間中的安排,又要對空白的分佈予以重視。清笪重光《書筏》說:「黑之量度為分,白之虛淨為布。」即是指出要懂得空間分佈之理。而在整體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間行距,欹正關係,潤燥疏密等因素。古人講求章法要「變而貫」,「如織錦之法,花地相間須要得宜。」在這一階段主要解決的是觀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處。許多臨習者只得粗枝大葉,整體看去,似乎與原帖相去不遠,但在細微處則失之甚多,這和抄書並無區別。前人妙處往往就在一筆一畫,甚至一個小動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顰一嗔之間一樣。所以王僧虔說:「纖微向背,毫髮死生。」姜夔說:「夫臨摹之際,毫髮失真則神情頓異,所貴詳謹。」這時的眼睛要像放大鏡,能夠將常人注意不到的細節放大。能否做到「眼到」決定了能否「手到」,因此臨習者不能盲目機械地照臨,應多讀帖,多觀察。

臨摹和臨帖

陳忠康節臨王羲之喪亂帖

「手到」這一境界是在臨帖過程中最具基礎性的環節。孫過庭說:「心不厭精,手不厭熟」,所謂「手到」不僅是指臨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勢相似,下筆自然要緩慢但要寫出神氣來,則非熟練迅速(相對而言)不可。而二者又是一對矛盾。務必精熟,才能遲速有度。所以古人說:「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先必能速,然空能遲。若素不能速而專事,則無神氣;若專事速,又多失勢。」在拳學中,「手到」是極關鍵的,在雙方對搏時,一旦得機,須身快手到,才能中敵,不然戰機即失。這說明了技術準確性的重要性。事實上,「手到」的境界對於一個學書法的人來說,可謂是難途了。在眾多臨習者中,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並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臨習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態浮躁,臨摹功夫尚未下到。這和習太極拳技擊一樣,如果連拳架都不能達以精熟準確,何談實戰?當前許多臨習者對於「擬之者貴似」這一句格言的認識相當模糊,一個「似」字其中所包含的意義遠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臨摹和臨帖

李靜節臨楊大眼造像記

關於「心到」的境界,理應算達到了臨帖的最終要求。但反觀當代不少書法創作者在提及他們的臨帖經歷時都說臨過多少多少帖目,某帖目臨過多少遍,甚至過百遍。但其所創作的作品中,都難以看到他們從中吸收了多少精髓。最常見的兩種情況,一種是有的書寫者提到自己曾臨《蘭亭序》等「二王」帖多年,但在其作品中並無半點「二王」的神韻。如果從創造動機上根本就不想吸收「二王」的營養,那當然另當別論;但既然花了時間去臨「二王」,為何連捕風捉影的意思都沒有呢?另一種情況是雖然在創作中體現了所學的某些形式因素,但流於程式化,缺乏變通,更無論神韻二字。以上疑問使得筆者開始想到關於臨帖的「心到」問題。「手到」雖然標誌著臨帖已到精熟準確之境,但事實上,仍然處於技術層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靈深處的生命律動。所謂「形神兼似」也還不過是在筆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雖然做到這一步已經很難得,但要想對創作起到精神層面的深刻影響,則必須「心到」——去觸動前人在揮毫時撩撥性靈的心弦。就像六祖慧能之於達摩,直通心性,而後可言悟道。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必使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乎達情,書不妄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創作的最高境界是「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那麼臨摹的最高境界也當如此。要想達到這一點,則須要更多地在精神層次上去體會探求。具體到《蘭亭序》則不能僅僅追求其形式上的逼肖,而應在充分瞭解魏晉社會文化大背景及王羲之本人思想個性的基礎上,熟讀《蘭亭》內容,把此文中的思想感情移植到自己的心靈深處,深味那魏晉時代士人獨有的心靈「藥酒」,試圖讓這酒的餘味滲入你的歷史悠思當中去。當你彷彿已聽到王羲之等人對人生的詠歎時,或許你將不再處處拘泥於《蘭亭》帖某筆某畫的固定形態,而達到心手雙暢的高境界。唐張懷瓘在《書斷》序中說:「若乃思賢哲於千載,覽陳跡於縑簡,謀猷在覿,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無隱,斯可尚也。及夫身處一方,會情萬里,標拔志氣,黼藻性靈,披封睹跡,欣如會面,又可樂也。「這裡雖然是論述書法的功用,但完全可以把它作為臨帖達到最高境界的具體要求。同時這也足以說明書法絕不僅僅是一種技巧形式而已,它的文化內涵是博大精深的。這自然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前人傳統時,必須超越技術層面,而進入文化精神的境界去理解它。所謂「心到」,即是要在臨帖中突顯這一文化意義。

臨摹和臨帖

林邦德臨蘇軾黃食詩帖

選貼:

  碑帖是我國歷代書跡保存和流傳的重要形式。碑是指碑版刻石。或者說是經過加工而豎起來的石版,俗稱”立碑”,從我國最古的石碑上看,都沒有刻上文字,豎石僅是作為某種標記,或者說作為某種記號而已。從秦始皇時開始就在石碑上刻上了文字,以紀其功績。到了漢代時,碑的應用就很普遍了,作為上層的官吏要刻石立碑紀其政績,作為民間百姓為了紀念賢哲或亡故的先人而在廟堂、道旁或墓前豎碑,這時才稱為碑。藏碑最多的地方,稱為”碑?quot;。西安市的碑林就算是較大而聞名於世。帖是把前人的手跡摹刻在石版或木板上,再拓印成帖,即叫做字帖。帖起源於唐代,從李世民開始了廣泛應用。

臨摹和臨帖

締高亮臨米芾彥和帖

碑帖的用途,在於臨習和欣賞。我國的碑帖極其豐富,不可能遍臨千帖,所以要有目的、有重點的選擇範本作為學習楷模。要求:

應當選用古代優秀的碑帖和字體。一般應先學楷書,它點畫規範,筆法豐富,結構端正,法度規矩,集中體現了書法藝術用筆、結構的法則,最便於初學者打基礎。應該選擇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得起歷史考驗的、高水平的第一流碑帖來學習。這對學到正確的用筆法度和結體原則等書法的基本功及探索書法藝術的規律都有很大的幫助。

臨摹和臨帖

風格上,由於我國書法流派眾多風格各異,要選取有代表性的、難易適度的、適合自己、自己也喜歡的。

下面介紹一些碑帖供選擇:

  楷書類:1、《北魏鄭文公碑》

2、《北魏元懷墓誌》

3、《魏張猛龍碑》

4、《魏崔敬邕墓誌》

5、褚遂良《大字陽符經》《雁塔聖教序》

臨摹和臨帖

6、歐陽詢《九成醴泉銘》

7、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8、顏真卿《勤禮碑》、《告自帖》、《麻姑仙壇記》、《顏家廟碑》、《李玄靖碑》

9、柳公權《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10、趙孟睢度偶恰貳兜o捅

臨摹和臨帖

締高亮臨王羲之孔侍中帖

隸書類:1、《乙瑛碑》

2、《禮器碑》

3、《張遷碑》

4、《石門頌》

5、《曹全碑》

6、《史晨碑》

行書類:1、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

臨摹和臨帖

王忠勇臨王羲之姨母帖

2、李邕《李思訓碑》

3、顏真卿《祭侄稿》

4、蘇軾《寒食詩帖》

5、黃庭堅《松風閣詩》

6、米芾《蜀素帖》《苕溪詩》

臨摹和臨帖

謝景行臨王羲之蘭亭序

草書類:1、 皇象《急就章》

2、 王羲之《十七帖》

3、 孫過庭《書譜》

4、 張旭《古詩四帖》

5、 懷素《自敘帖》《聖母帖》《大、小千字文》

6、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諸上座帖》

7、 王鐸的草書

篆書類:1、《散氏盤》

2、《石鼓文》

3、《嶧山碑》

4、李陽冰《三墳記》

臨摹和臨帖

謝景行臨顏真卿祭姪文稿

臨帖四「要」

當代書法家沈尹默說:「寫字不是臨帖,然而不從臨帖入手又不知寫字之道。」臨摹名家法帖要取得最佳效果,宜著力抓好以下「四要」:

要堅持循序漸進前人講練習書法須經五個階段:一遍正其手腳,二遍須學形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以遒勁,五遍每加抽拔。同時,在重點安排上也應注意循序漸進。如這一階段側重臨習結構,下階段側重臨習筆法,接著進行綜合練習等。如此持之以恆,就能從一點一滴中看到成績,從而堅定自己學好書法的決心與信心。

要堅持意在筆先王羲之云:「凡書之時,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先,筆居心後,未作之始,結思成矣,然後下筆。」歐陽詢也強調書寫時要「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這些論述都認為臨帖或獨立書寫時要多揣摩字的筆畫結構、筆意法度,待成竹在胸,方可入筆。

臨摹和臨帖

於明詮臨顏真卿祭姪文稿

要堅持提高人文涵養清人劉熙載《藝概》認為:「筆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晚清學者楊守敬亦云:「若要成大家,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俗套;一要學富,胸有萬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

臨摹和臨帖

張守躍臨王羲之黃庭經

要堅持相互切磋要練好書法,一方面須從自己的臨摹實踐中去揣摩、領會;另一方面應向有經驗者學習,請教,使自己少走彎路。因為技藝的傳授有時很難口頭表達其微妙之處,如能親自看看造詣較深者的書寫實踐,細心揣摩其書寫時怎樣運指、運腕、運肘,就可得到不少啟發。

臨摹和臨帖

張守躍臨鍾繇宣示表

這裡須注意的是,按孫過庭所說的「擬之者貴似」來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寫的字與法帖上的字相「似」,這應是相互切磋的重點。這樣相互學習,嚴格要求,就能從「形似」到「神似」,進而達到「形神兼備」的理想境界。

書法臨摹與臨帖

翁志飛臨王羲之蘭亭序

書法臨摹與臨帖

書法臨摹與臨帖

書法臨摹與臨帖

書法臨摹與臨帖

書法臨摹與臨帖

書法臨摹與臨帖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