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行書及作品圖片(共7張圖片)
  • 15年2月20日 14:1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行書的沿革——清代行書

清代帝王均通漢文化,重視書法。前期提倡趙、董,遠追晉唐,是明代書法的繼續,以刻帖為範本。乾嘉以後,碑學興起,衝擊帖學,逐步個性化,出現生機,號為中興。行書家數量很多,但大多是沿襲明代書風。

行書學習指南(連載):行書的沿革——清代行書

鄭燮的行書

鄭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曾為范縣、濰縣知縣,歲饑為民賑而罷官。工詩詞,善書畫,被稱為「揚州八怪」之一。人稱詩、書、畫三絕,尤長蘭竹。書法初學黃山谷和《瘞鶴銘》,晚年參入篆隸筆法,間用畫蘭竹筆法,融四體於一爐,自稱「六分半書」。也長刻印。康有為評說,板橋「參用隸筆,然失則怪,此欲變而不知變者。」墨跡尚多,如《判詞墨稿》等。

《判詞墨稿》,墨跡紙本,四行五十一字(圖92)。

行書學習指南(連載):行書的沿革——清代行書

帖云:

現於四月二十四月侍柬,何早不具抄。爾子不在家,又不將婚書呈驗,憑何察核?不准。仰詞證官中確查理處復。莫聽讒言,靜候論處。

此帖寫來自然,既有個人特色,又很飄逸瀟灑,不同於「六分半書」那樣排鋪生硬。

行書學習指南(連載):行書的沿革——清代行書

王文治的行書

王文治(公元1730~1802年),字禹卿,號夢樓,官至翰林院侍讀。書法初宗董其昌,後學褚遂良,行書學《蘭亭序》、《聖教序》,晚學張即之。秀逸天成,初時遒實整密,中年後入輕佻,姿態優美,骨格清秀。時劉墉講魄力,文治講風神,故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稱。格調清秀俊雋,作品尚多。

《孟法師碑跋》,紙本墨書,七行七十四字(圖93)。

帖云:

或以此碑與雁塔聖教序較量,書時先後欲分軒輊,似非知言,聖教空明飛動,此碑古拙幽深,各有所長,未易輕議。大抵書家作書,不專一格,若千篇如一,便是脫,大書家固如是耶!文治又記。

此帖書法俊秀清雅,極具規矩法度,並無論者所說「輕佻」之弊。臨習可以去霸氣。

行書學習指南(連載):行書的沿革——清代行書

翁同龢《行書節錄枯樹賦軸》

行書學習指南(連載):行書的沿革——清代行書

翁方綱的行書

翁方綱(公元1733~1818年),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四庫全書纂修,官至內閣學士。長金石考證,開金石鑒賞派的先行。書法初宗顏,後學歐、虞,隸書學《史晨》、《韓敕》等,曾鉤摹古帖數十年,長小楷,似唐寫經,工整精細,著有《兩漢金石記》、《蘇米齋蘭亭考》、《蘇齋唐碑選》等。

《評書》,條幅,紙本,四行三十七字(圖94)。

帖云:

米元章謂柳子寬書乃不俗於其兄,武侯詞記並陰,皆其所書也,宜以評鶴銘之法例之。翁方綱。

此帖筆墨自然,比其它書更顯渾厚,似有顏真卿、蘇軾筆意。

行書學習指南(連載):行書的沿革——清代行書

何紹基的行書

何紹基(公元1799~1873年),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亦作猿叟。通經史,精說文考證之學,兼金石文字,詩書名聞當時。書法早年學北碑。自言:「余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又云:「余學書從篆分入手,故於北碑無不習,而南人簡札一派,不甚留意。」 早年學《張黑女墓誌》,後學顏真卿,回腕作藏鋒。晚年學歐書,故沉雄中見峭拔,姿意中見逸氣。留存作品尚多。如《行書卷》等。

《行書卷》,紙本(圖95,局部)。

帖云:

天際烏雲含雨重,樓前紅日照山明。嵩陽居士今何在??

此帖筆墨敦厚,用筆圓順藏鋒,溫厚中有種強勁氣勢。可去媚俗。

行書學習指南(連載):行書的沿革——清代行書

趙之謙《行書搖筆題詩七言聯》

趙之謙的行書

趙之謙(公元1829~1884年),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叔、號悲盦。善書畫,也專篆刻。初學顏真卿,後學北碑,篆隸師石如,上追古碑,各體均能,以北碑筆入行書,融會變化,自成一體。論者以為靡弱媚俗。其行書也自有一格,古拙而有氣勢,凝重中亦有逸氣。趙之謙所書《行書中堂》,五行四十三字(圖96)。

帖云:

襄公佐盛世,獨鶚橫九霄。抗疏直小范,雄譚摧大遼。秀逐兩星降,聲飛一樓嶢,至今武溪水,流成滄海潮。之謙書。

此帖書法,筆厚渾勁,結體用筆都受北碑影響,直來直去,結體錯落,行距空間小,雄強中具有逸趣。

歷史上的行書家和行書作品是極其豐富的,以上介紹的只是主要部分。如果我們細緻地觀察研究他們學書的經驗、形成的風格特色和美感,以及他們技法的特點,結合自己的情況和趣味,掌握一家,打好基本功,加以融會貫通,即可達到自己的追求。故這只是一種導索。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