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銅器為啥那麼值錢(共5張圖片)
  • 20年3月25日 17:2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商代虎食人青銅卣 (現藏法國巴黎塞努西博物館)

  1901年陝西寶雞出土的西周青銅禁禮器組合,包括爵、斝、觚、卣等十餘件酒器(現藏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現收藏於山西省博物館的西周時期鳥蓋人足青銅盉

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商代獸面紋青銅甗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插圖“泥型鑄釜”

山西侯馬晉國鑄造遺址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器陶范

  因為虎鎣的拍賣,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關注。其實“青銅器”這個叫法是後人叫出來的,其鑄造之初並非青綠色,只是經過長時間的腐蝕才生成一層青綠銹,成了“青銅”。在現代文物藏品中,青銅器一直被視為“重器”收藏…… 

  為什麼只有中國發現大量的青銅器? 

  《左傳》:“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 

  從現代考古發現來看,在人類青銅時代,以中國青銅器最為輝煌,種類也最為豐富。這與中國青銅文化的發達和古人的“青銅器觀念”有直接關係。 

  以國家文物局主持、馬承源主編的《中國青銅器》一書分類來說,中國青銅器可分為兵器、飪食器、酒器、盥水器、樂器、雜器等7大類。這些青銅器頻繁出現在諸如祭祀、朝聘、獎賞、宴饗、喪葬等禮儀活動中,因此這部分青銅器又被稱為“禮器”,亦稱“彝器”。《左傳》中記載的孔子所謂“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之“器”,就是青銅器。先秦人特別看重青銅器,原因也就在這“器以藏禮”四字之中。 

  在講究“禮治”的青銅時代,青銅禮器以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四類為主,其中,最重要且最受推崇的是青銅鼎。鼎,對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也最大,所謂“一言九鼎”、“問鼎”、“鼎立”這類寓意權威和莊重的用語,皆因鼎而來。 

  何謂鼎?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稱:“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其實就是煮飯做菜的大鍋,在灶沒有發明的年代,鼎是鍋灶合一之器,下面有三足,方便燒煮和加溫。也有的鼎是四足,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迄今發現的最重青銅器後母戊鼎,便是“四足鼎”。 

  鼎為什麼被賦予了特別的意義?在早期中國社會,鼎是王權的象徵、傳國之寶器。據宋高承《事物紀原》“鼎”條,“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此鼎之始也。”《漢書·郊禮志》記載:“黃帝作寶鼎三,像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像九州。”這些傳說和記載,與鼎被王權化有直接關係,奠定了鼎在古人眼裡的“傳國之寶器”地位。 

  因為青銅禮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商周貴族對鼎的造型和裝飾特別在意和講究,用之祭祀、隨葬也有嚴格的“用鼎制度”。東漢何休曾就《公羊傳·桓公二年》中提到的“郜鼎”注稱:“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身份越高,使用和隨葬青銅器數量和種類越多。 

  因為存在這種風俗,許多青銅器被隨葬、深埋於地下,從而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來,這也是人類青銅時代只有中國發現大量青銅器的又一原因。現代考古證實,僅河南安陽一座商代“婦好墓”中,便出土了青銅器共468件,其中禮器210件。 

  青銅器紋飾為何要用恐怖的“饕餮紋”? 

  《呂氏春秋》稱:“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 

  中國青銅器在國內外拍賣市場上,不時拍出令人吃驚的天價。之所以這麼“值錢”,不僅僅是中國青銅器本身的歷史價值,還與精湛的工藝水平有關,可以說中國商周青銅器件件都是精美的工藝品,其造型、裝飾風格幾乎都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青銅器給大家的突出印象是“嚇人”,造型和紋飾大量地採用各種動物形象,如牛、羊、虎、象、龍、蛇、鳥等。這類造型或紋飾,有寫實與創意兩類,寫實類器型或裝飾部件直接做成動物形狀,器物以青銅尊為多,如象尊、羊尊、牛尊等。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一件商代三羊尊,在器肩部飾以三個羊頭;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四羊方尊更是稀世珍品:四頭羊向四方而立,臀部緊貼在一起,共同用背托起渾厚的方形尊口,帶有捲曲犄角的四個羊頭伸出尊腹,呈現出強烈的立體感。 

  創意類則充滿了想像,如鳥首獸尊、鳥獸紋四足觥等。這種風格的流行有多種緣由,一說與原始圖騰有關。如商代銅器上常見有鳥形象,便與商人的玄鳥崇拜有聯繫。《史記·殷本記》記載:“殷契,母曰簡狄……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因為有這種“鳥崇拜”,商代青銅器上出現鳥型或鳥紋便很好理解了。還有很多商代青銅器上用一種“饕餮紋”,有的甚至呈張口露齒欲食人狀,看上去令人生畏。為什麼要用這種恐怖的獸面紋?《呂氏春秋·先識覽》稱:“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但現代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青銅器上這種貪食凶獸的面形,與當時用牛、羊、豕“太牢”和羊、豕“少牢”祭祀的制度有關,這種“獸面紋”其實是牛頭、羊頭變形而來的顏面,目的是為了器型與所用犧牲的完美統一,表達祭祀者對祭祀對像(祖先或天帝)的虔誠之心。這種變形後的獸面既誇張、詭異,更給人一種威嚴、懼怕的感覺。 

商周青銅器中每一種動物造型或紋飾都有特定意義,如老虎多用於鼎、尊、鉞等禮器或兵器上,除有單純的虎型外,還常作虎食人的形象,一般為張著大嘴、背微凹、尾下垂而又捲起,以強化其威嚴,突出青銅器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如在後母戊鼎的鼎耳部,便有對稱兩虎,虎張口甩尾,虎口中間為一人頭。 

  青銅器是怎麼造出來的? 

  《考工記》:鐘鼎之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 

  精美的中國青銅器是怎麼鑄造出來的?有人使用現代技術,試圖仿鑄出商周青銅器,但根本達不到當時的工藝水平。青銅器並非用純正的銅,而是以銅、錫為主的高強度合金,古人稱之為“金”或“吉金”。 

  《呂氏春秋》稱:“金柔錫柔,合兩柔則為剛。”銅錫比例各佔多少?據《周禮·考工記》:“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即根據所鑄造器物的用途和功能不同,煉出不同比例的合金,此“六齊法”是世界上最早銅錫合金配料比例的記載,屬於當年鑄造業的“高科技”。 

  《考工記》稱:“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煉出了青銅,便是“材有美”,能不能鑄出好的器物,則要靠“工有巧”。工之“巧”,在於“制范”。中國古代鑄造青銅器主要用陶范,稱為“范鑄法”,在此基礎上又細分出“渾鑄法”、“復合陶范法”、“活塊模”、“活塊范”、“分鑄法”、“焊接法”等多種鑄造工藝。筆者曾在河南安陽實地考察過根據古法仿鑄青銅器的過程:第一步是製作模型,用泥土製作一件與欲鑄造的青銅器同樣大小的模型,將花紋和銘文都在上面刻好。第二步是將泥模陰乾,再用火烘烤使其堅硬。然後據此翻制外范和內范,再將內外范組合到一起,即“合范”,合范後內外范之間的空腔就是要鑄造的青銅器形狀。第三步是澆鑄,將坩堝內的高溫青銅熔液從上面的孔道(俗稱“澆口”)注入“范”中,冷卻凝固後拆下外范及內范,再對已成型的青銅品外表進行打磨和修整,一件青銅器成品就誕生了。 

  因為陶范一般一鑄即毀,所以在手工時代,一模一樣的青銅器幾乎沒有。而有的大型青銅器要“分鑄”,即主體和附件分開鑄,或先鑄造出器物的附件,如提梁、器表裝飾的獸頭等,然後將其置入器身的合范之中,在澆鑄器身時,附件就與器身鑄接在一起了。也有的先鑄出主體(器身)再澆鑄附件,如商代後母戊鼎,兩側的“耳朵”就是後鑄上的。 

  春秋時又使用了“焊接”法,將分鑄好的青銅器身及耳、足等附件焊接在一起。1923年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的兩件蓮鶴方壺(現台北故宮博物院與河南博物院各藏一件)便使用了焊接法,獸形器耳、圈足下面的伏獸等都是焊到器身上的。春秋中期,還發明了更為精密的鑄造工藝“失蠟法”。失蠟工藝即“熔模法”,是一種精密鑄造手段,適合製作花紋層疊、繁縟瑰麗的器物。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時期楚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銅禁,周邊透雕的花紋玲瓏剔透。此外還有湖北省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紋飾複雜的尊盤等,這類青銅器中屈指可數的珍品都是用“失蠟工藝”鑄造出來的。曾有學者一度認為這一方法是“外來”的,或從印度傳入。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證實,這是中國古代工匠自己的發明。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