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收藏者的介入佳品:古代竹雕(1張圖片)
  • 24年9月9日 02:3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竹器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用具。在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將竹子比作君子,認為它有正直、謙虛和廉潔的特性,於是喜竹、愛竹成了一種習俗。竹刻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始於明代。當時,一些文人十分注重裝飾書房,以竹刻藝術品來提高書房的清雅之氣。因此有些文人開始涉足於竹刻領域,由於他們加入創作的行列,才進一步推動了竹刻的發展 

  收藏竹雕  “錢”景可觀 

  從收藏投資市場來看,雖然竹雕拍賣一直處於配角地位,與瓷器、玉器相比,更讓人覺得是一種“小器”,但誰也不能否認其巨大的投資價值。香港乾坤堂萬健曾於1995年在倫敦蘇富比春拍,以4.66萬英鎊拍得清康熙·竹根雕白菜,在當時造成轟動,是竹雕的天價。據悉隨後的賣出價則高達100萬港元。 

  對文房竹雕收藏家而言,名家竹雕作品是追逐標的。業內專家認為,竹雕藝術品還有較大的市場空間,特別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或是經公認的收藏大家鑒賞收藏過的作品,將有更大的保值、升值可能。 

  名家林立  流派眾多 

  竹雕在明中期開始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在某些地區孕育出竹雕的流派,積累了深厚的傳統,湧現出大批傑出的藝人。據不完全統計,明清時載名典籍的竹刻家達二三百人之多,並催生了《竹人錄》、《竹人續錄》等著作。其中又分為嘉定派竹雕、金陵派竹雕、浙派竹雕等眾多流派。 

  嘉定派生產中心主要是在江蘇嘉定(今上海嘉定縣)。嘉定派最早的創始人是朱鶴,在嘉定竹刻藝術中,以朱鶴祖孫三代最為著名。嘉定派竹雕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時期,已達到了黃金盛世。嘉定也被稱為“竹刻之鄉”,有名的竹刻家就達六七十人之多,其中較為突出的有吳之番、施天章、張希黃等,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後世影響深遠。 

  金陵派竹雕的創始人是濮澄,其特點是以淺浮雕為主,時而也刻制一些高浮雕作品。在他之後,乾隆年間寓居揚州的潘西鳳,被看作是自覺追隨金陵派風格的另一位大家。他與鄭板橋相友善,擅長淺刻,刀法簡練傳神。傳世竹根雕梅花筆筒,疤痕錯落,稚拙可喜,體現了潘氏的技巧。 

  浙派竹雕藝術是“留青聖手”張希黃開創的。他的作品,精細的構思和絕妙的製作工藝渾然一體,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並且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竹雕藝人,最終形成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浙派風格,堪與嘉定派、金陵派並駕齊驅。 

  竹雕收藏有竅門 

  要介入竹雕藝術品收藏,就是要辨別竹雕製品的真偽,特別是仿冒名家的竹雕。仿冒的竹雕在刻的方面有可能技巧很高,但是在色澤的處理方法上就不能達到完全的統一。現存的明清竹雕作品,表面色澤多淺黃或棕黃、棕紅,就像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的用了幾十年的竹椅、竹蓆所呈現的色澤,或棕黃,或棕紅,光燦燦的。再仔細考察,我們還會發現,這些竹器上,人體(手、足、軀體)不容易接觸到的部位,例如竹蓆編織交疊而被覆蓋的地方,其色澤與顯露部位的色澤就不一樣,它們之間顏色有濃淡之分,兩者之間還有過渡色。新仿的作品為了使其色澤相似,往往將筆筒用化學處理方法進行染色。但是染色只能使染的色澤相近,而不能使這個筆筒顯出老器物的潤澤。 

  在收藏實踐中,由於名家的傳世作品很少見,在無法運用“貨比貨”的方法時,收藏者要學會運用採取互證的辦法。明清時期不少竹雕大師,既擅長竹莖雕,又善於竹根雕,既是竹雕行家,又精於木雕、牙雕和漆雕等。他們每個人的作品,無論竹雕、牙雕、木雕,都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創造力、刀工和審美意識。因此,看了他的竹雕藝術,同時也基本上瞭解了他在其他雕刻領域中的藝術表現功力。反過來,熟悉他的木雕、牙雕作品,也可以懂得他的竹雕作品。這在具體的鑒賞實踐中,就稱之為“互證”。收藏愛好者應該掌握這種鑒定方法。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