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胎玉器(共10張圖片)
  • 23年1月27日 17:3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薄胎玉器的材質一般都是痕都斯坦的玉器,所以薄胎玉器工藝也叫「痕都斯坦工藝」。玉器很有地方文化特色,有的在器壁上鑲嵌金、銀細絲及紅、綠、黃、藍等各種寶石或玻璃,裝飾花紋多為植物花葉,以茛苕、西番蓮和鐵線蓮為主。除了這些裝飾手法,還採用消磨技術,胎體透薄。薄胎玉器薄如蟬翼,薄如紗窗。此外,它還重在精細秀美、典雅高貴。
薄胎玉器的工藝特點
「薄胎玉器」的製作需要深厚的基本功,無論是出胚、整形、雕花、掏膛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細緻、謹慎,一絲一毫的差錯都會造成無可挽回的結果。
雕花是製作中最出彩的地方,薄胎玉器的花紋精美、繁複,需要琢玉者細緻入微的工作,雕琢中線條流暢,底板平整是基本功,更要通過各種技法,做出紋飾飄逸的精神來才是真正精品。
掏膛,是薄胎玉器中最重要的環節。其實薄胎並不是越薄越好,薄得沒有了玉的質感就過了。只有達到胎壁厚薄一致,胎體不留死角,厚薄度與雕花的特徵相協調,才稱得上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薄胎玉器作品。
出胚、整形過程,需要工整對稱,絲毫的偏差就事倍功半;爐、瓶、壺、蓋子的製作非常重要,既要整體協調,也要嚴絲合縫,是器皿製作的基本功;而成對、成套的作品,則需要同時製作,蓋子要可以互換, 這是一種更高水準的技藝。
細緻入微的打磨
玉器製作最後的過程是打磨、拋光,通過打磨把在玉器製作過程中留下的痕跡清除,使之表面光滑亮澤
打磨用的油石材料有粗有細,操作中遵循先粗後細的原則反覆打磨至成品,上光是最後作業。
我國的薄胎玉器早在唐代就已出現,突出表現在薄胎玉器的製作上。宋代盛行仿古玉器,而薄胎玉器卻少見記載。元代的薄胎玉器也很罕見,明代的薄胎器皿有元朝遺風。
清代,乾隆皇帝偏愛這種風格的玉器,專門成立了薄胎西番作,因此薄胎玉器再次盛行。但薄胎玉器的製作工藝複雜,耗時耗工,乾隆去世不久,這種工藝再次失傳。

直到上世紀30年代,北派宗師潘秉衡致力於研究恢復這項工藝。下圖薄胎玉器依次為清代花口碗、 青玉桃形碗、S形雙柄碗、玉盂。

薄胎玉器的發展經歷了兩次中斷。相傳成吉思汗西征時,將西域的薄胎玉器和工匠帶回來,因此薄胎玉器一度十分盛行。但這代工匠沒有再培養新人,他們去世後,這項技藝就斷了。

薄胎玉器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