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熟坑古玉需謹慎、熟坑古玉價值高卻造造假氾濫(共4張圖片)
  • 21年2月4日 21:4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在古玉的傳統收藏中,熟坑的觀念始終佔有正統的地位,原因大概有這樣兩條:

1.熟坑漂亮。這是毋庸置疑的事。與生坑的土燭斑駁相比,熟坑都帶有誘人的包漿和包漿下面透露著的沁色,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出古玉完美的品質。

2.古玉由生坑到熟坑的轉換過程,全靠人工的不懈盤磨,往往需要幾代人的不間斷傳衍功力才能完成。在動盪的社會歷史中,能夠完成由生坑到熟坑轉換過程的古玉,大概百不存一。在「生坑」中,「生」的程度應該有一個恰當的限度,超出了這個限度,玉質就會受到破壞,減損了本身所具有的收藏價值;而熟坑的「熟」,卻沒有這種上限,流傳的年代越多,古玉的美感越能得以體現現,民國的熟坑一定不如清代的熟坑。

從收藏鑒別的意義上說,熟坑古玉比較複雜,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經過了漫長的把玩盤磨,古玉已經由表及裡完全喪失了生坑所帶有的相關信息,大大地減少了真偽鑒定的原始依據。比如那件北京故宮藏唐代玉人物,是典型的熟坑,從包漿、顏色、溫潤程度等指標上看,完全符合最佳的傳統古玉收藏標準,相信在清代是相當高級的藏品,但是我們不能從玉件本身得到關於真偽判斷的最直接的證據,上面的所有信息包括造型、刀法、紋飾乃至於黑色的斑,都可以偽造,這就是我們不能引用傳世器作為論證證據的主要原因。對熟坑傳世器的鑒別是一件永遠都說不清楚的事,雖然有對出土器的研究作為參考,但是很難絲絲人扣地照搬適用,總是有難以說清的「矯情」搜雜其中。

百不存一的熟坑古玉、背後有那麼多美麗的陷阱

戰國 臥蠶紋玉瑗

從收藏歷史上看,高端的贗品一般都在熟坑範圍內游戈,譬如在不少博物館的館藏古玉中,就存有一些熟坑贗品,原因還是在於人們對熟坑傳世品的情有獨鍾,以及熟坑在鑒定特徵上表現的曖昧與朦朧。在收藏的實際操作中,見到包漿圓潤可人的熟坑古玉,一定要倍加小心,雖說不乏三代熟坑傳器真品,更多的是清末民國時的仿品。

百不存一的熟坑古玉、背後有那麼多美麗的陷阱

戰國 劍首

古玉從生坑到熟坑的轉換過程雖說漫長但很簡單,就是靠人與玉長期的相互依偎,汗液、油脂、空氣長時間共同在玉器表面形成的一層厚厚的氧化膜(包裝),有了這層氧化膜的古玉,就是熟坑玉。

百不存一的熟坑古玉、背後有那麼多美麗的陷阱

戰國 劍珌

玉質在這層氧化膜的籠罩下,能將特有的半通透特質表現到極致(注意,這裡只是對和聞玉、岫巖玉而言,其他玉種一般很難出現這樣的包漿效果)。大概是從宋代開始,就有贗品出現,最早的記錄是對玉的染色,後來是做沁色,至清代而大昌,連包裝都不能倖免,在一些古玉的書中詳細介紹了怎樣快速上「紫」的門道,比如盤玉分為「文盤」與「武盤」兩種,「文盤」就是耗時費神的正常把玩;「武盤」就是通過一些方法,讓玉在短時間內上漿。這種「武盤」其實就是用於商業的造假方法,一塊新琢的玉件,通過染色、做沁、上漿,就可以以熟坑古玉的價位交易。

由此可見,判斷熟坑真偽的技術難度要遠遠大於生坑,但是熟坑的靚麗曼妙也遠遠大於生坑,在實際操作中,應充分注意各種收藏因素的得失。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