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代表性玉器——龍形玉珮(1張圖片)
  • 20年10月31日 10:2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玉,石之美也。中國人自古尚玉,正所謂「君無故,玉不去身」。從古至今,玉被各個時代的人們賦予了諸多美好的寓意。在戰國時期,玉更被視作「美德」的象徵,諸子百家崇玉、王孫貴族愛玉,佩戴美玉成為一種風尚。而據史料記載,戰國七雄中,楚玉為玉中之最。而在出土的戰國玉器中,造型柔美的玉器大多都是楚玉,專家稱與楚人愛美有關,也反映了獨特的楚玉文化。

 

  上世紀70年代,在長豐縣楊公公社發現的戰國晚期楚國貴族墓葬群中,曾出土過一個龍形玉珮,這個玉珮的現身至今仍讓許多專家學者嘖嘖稱道。同時,這種類型的龍形玉珮更被視作戰國時期玉器特徵的最佳註腳。

 

  龍形玉珮源自貴族墓葬

 

  1977年1月,長豐縣楊公公社農民在興修水利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古墓葬,挖掘的其中一座車馬坑中出土了不少青銅器,雖然當地農民並不知道這些是什麼,但他們都聽祖輩人說起過這裡曾是楚國的地盤。很快,這個消息傳到了省裡。當月,安徽省文物考古隊的專家就在合肥市文物管理處和長豐縣文物管理所的配合下,在當地開始了挖掘工作。然而讓專家們意想不到的是,這裡竟然不止一座古墓葬,而是一個戰國晚期楚國貴族墓葬群。於是,一場歷時四年、分四次進行的考古挖掘工作拉開了帷幕。

 

  1977年1月、1977年10月、1979年、1981年共分四次,專家們在當地發掘了11座楚國墓葬與一座車馬坑,出土銅器、陶器、玉器240餘件。「包括這個龍形玉珮在內的幾件玉器玉質極佳,都是和田玉製作的,做工十分精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們代表了戰國時期精湛的手工藝水平,也展示了楚國玉器和玉文化的獨特魅力,所以當時一下子在全國產生了轟動,也為專家研究戰國時期的楚文化提供了一批新的資料。」長豐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文博館員孫朝峰說道。

 

  楚國龍形玉珮中的精品

 

  用玉製作的龍的形體玉豬龍,最早出現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時期。早期的玉龍從藝術表現手法上來看,顯得比較古拙,到了春秋時期逐漸變得灑脫。而大量的龍形玉珮在春秋晚期開始出現,至戰國時達到全盛,成為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

 

  楚人有尊龍的傳統,所以楚式的龍形玉珮最有特色,而在楊公墓出土的這個龍形玉珮堪稱戰國晚期楚國龍形玉珮中的精品。只見這個長15厘米,寬6厘米,厚0.4厘米的片狀玉龍顯得既生動又不失大氣,回首望向遠方,龍身上還雕刻有卷雲紋,讓這條龍平添了份「仙氣」。但遺憾的是,龍的尾部有少許殘缺。

 

  「這個龍形玉珮應是由多件玉器串聯組成的懸於身上的玉組配中的一件。從該件龍形玉珮的系孔分佈的情況看,似應處於連接上下玉飾的中間部位。楚國玉器的製作素以構思奇巧見長,玉珮的形制根據其在組玉珮中位置作出不同造型的靈活處理,反映了楚國玉器工藝的藝術風格。」孫朝峰告訴記者。

 

  龍形玉珮主人身份高貴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楚國遷都壽春,江漢楚文化與淮夷土著文化進一步融合,形成了以壽春為中心的江淮楚文化,成為楚文化的一大支脈,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孫朝峰看來,楊公公社位於長豐縣以北,與壽縣接壤,所以在這裡發現一個規格如此高的楚國貴族墓葬群也合情合理。

 

  戰國時期,學術思想上百家爭鳴,藝術上一派繁榮,與此同時,冶鐵業也十分發達,當時人們開始大量使用鐵器,這一切都為玉石雕刻行業的蓬勃發展創造了文化上和技術上的條件。

 

  孫朝峰曾專門研究過楚國的玉石文化。他說,楚國是一個喜好玉器的國度,甚至設有掌管玉器的專門機構——玉府,專門為楚王和貴族生產玉器等名貴物件。楚國貴族也特別喜愛玉器,尤其喜好佩玉,即所謂「古之君子必佩玉」。當時貴族們的風尚是佩戴成組玉珮,不僅是出於純粹的裝飾目的,更是因為玉具有堅硬、潤澤、純淨、美觀等屬性,因此被看成是人的完美品德的象徵,「君子比德於玉」。在楚國,玉器的多少和玉器質量的高低代表了貴族的社會地位和等級,所以從出土玉珮的材質、工藝以及數量來看,這位楚國貴族身份不容小覷。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