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在對中國古代玉器的評價中,一般都認為有五個巔峰階段,那就是:1.良渚文化時期玉器;2.商代玉器;3.戰國玉器;4.漢代玉器;5.清代玉器。
但時代收藏以為,中國古代玉器的製作,只有兩個巔峰時代,那就是戰國與清代。就高古玉而言,戰國的藝術高度是無與倫比的,春秋是序曲,而兩漢則是餘韻。從這個認識角度來看春秋玉器,就可以發現,要想真正探囊於戰國玉器的神髓,春秋是關鍵;而瞭解漢代玉器的鑒定特徵,同樣是以對春秋玉器的研究為基礎。
春秋時期處於東周的歷史時段,在玉器設計製作的表現上,還應看作是西周風格的某種延續,同時,也還隱性地保存著殷商風格的一斑。春秋玉器製作的刀法,分為早期刀法與晚期刀法兩種風格。
在觀察春秋玉器時就可以發現,春秋玉器有一些使用了雙陰線,這種雙陰線的出現雖然與殷商時期有著很大的差別,但是我們仍然能感到春秋在審美設計上,能夠跨越了西周而直抵殷商時期。春秋雙陰線的特徵是入刀較淺,這與商晚期相同,但是從整體線條的剖面上看,仍然沒有商晚期那樣深刻,於是就出現了靈動有餘而力度不足的特徵,這是區別於商晚期的線條特徵。由於線刻的深度不足,直接導致了雙陰線的中心不穩定,所擠出的陽線粗細游離不定,使得無論是陰線還是陽線,質量表現都不佳,這是從雙陰線的整體特徵上的認識。
春秋早期玉璧
如果從早期雙陰線的分類上說,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用短而曲的雙陰線組成紋飾,譬如1983年河南省光山縣出土的玉璧(見上圖左),璧面由排列緊湊的蟠虺紋構成,陰線雕琢謹慎規矩,與戰國同類紋飾相接近,這類雙陰線紋飾多取短、曲之勢;另一種是由兩條粗陰線擠出一條細陽線組成紋飾,如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一件1955年出土於河南省洛陽市的玉獸面(見上圖右),所擠出的陽線約是陰線的1/3,這種陰陽線的匹配效果並不顯突兀,原因還是在於入刀淺而表現出粗線的靈動。
春秋早期的刀法我以為最為成功的,就是將西周的撤刀法(一面坡刀法)由沒有形成在一定工藝意識指導下的琢玉動作,發展成為一種成熟而固定的刀法,直到現在,撤刀仍然是玉器如工的基本刀法之一。春秋早期撤刀的一面坡與另一面豎直線壁的夾角要大於西周,換言之,春秋撤刀面的角度明顯,用刀的力度大而誇張,具有比較強烈的立體視覺。譬如1983年出土於河南省光山縣的玉魚,鱗甲與魚尾都使用了這種刀法,具有一種凝重的裝飾效果,為商周與戰國所少見。這種經過誇張後的一面坡刀法,發展到了春秋晚期,就形成了具有淺浮雕效果的另一種隱起刀法,所雕的蟠虺紋實際就是一種演變。由此可見,春秋的撤刀法上承西周,下啟戰國,既表現得比西周程式化,又比戰國生厲,時代風格就是夾在這兩個時代中間而形成的。
上面所說的撤刀法發展到戰國時期,在撤刀的邊上往往增加一條細陰線,這就是著名的「勾撤刀法」。「勾撤」成熟在戰國,而在西周、春秋玉器上也時有所見,只是沒有形成一種固定意識下的刀法,春秋早期勾撤的結合施用較西周飄忽而療草,我仍然感覺這是「撤」面人刀淺的效果所在,由於春秋早期「勾」線人刀淺,「撤」法的坡面較大,所以一定會導致屈伸中靈動有餘而深沉端莊不足的視覺效果出現,這也是在對比分析中發現的時代特徵之一。因此,我們必須要牢牢地記住這一時期的用刀具有這樣一種特性,以此作為鑒定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