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宅家中聽資深古玉專家講古玉拉絲工藝(共16張圖片)
  • 19年7月15日 09:4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因疫情,很多收藏愛好者都宅家中保持學習,今天就來聽資深古玉專家講古玉拉絲工藝。當你打開這篇文章,當你真正要學習讀懂古玉拉絲工藝,請耐心讀完!

   古玉雕刻拉絲工藝,對古玉藏友來說,這是一個常談交流的老話題。在古玉加工中,拉絲工藝的出現,成就了玉雕的鏤空工藝。鏤雕,來源於玉石鑽孔,就是把玉器局部或大部分雕空,以虛襯實地突出玉器的主體紋飾或造型輪廓,在浮雕的基礎更進一步體現雕刻圖案的立體感。鑒別古玉拉絲工藝,就是觀察古玉鏤雕切面留下的凹線痕跡。

   古玉,按照古玉產生的時間,可分為高古玉與古玉。高古玉,一種認識是戰漢(包括戰漢)時期之前的古玉,一種認識是宋朝之前的古玉。自民國以前到新石器時期加工的玉石,統稱為古玉。電動工具的使用,完全改變了慢工坨工玉雕。從此,玉石雕刻加工就出現了新工與老工的區別。

   中國的玉石雕刻,從加工工具來說,經歷了原始的琢磨技藝,到坨工,到今天的電動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體現了高古玉的「琢磨」。玉石的雕刻工藝,一直到今天也有「琢磨」元素的存在。但是,在坨輪沒有出現的新時期時代(前期),古人對玉石的加工只能靠手工「琢磨」。解玉砂與坨輪的結合,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因為在商周時期,玉器加工走向了精細化工藝,並出現了「大量」加工。用「大量」是因為這個時期墓葬玉器陪葬相對前朝的數量。玉器加工,到商周時期,出現的關鍵特點就是一個「精」字,這個「精」字的體現並不單憑是工藝,而且還突出在選料。大家應該知道,史前玉器加工地並不是統一的,從出土遺址看,主要是北方的紅山文化與南方的良渚文化,中原的仰韶文化主要是土陶。夏朝的統一,似乎玉石加工出現了斷流,但是到商周,卻拋開了地方玉石的加工,而專門針對和田玉加工。商周時期出土了大量的新疆和田玉,這就是最好的歷史證據。關鍵,新疆和田玉的硬度要相對高於地方玉種(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商周時期出土的和田玉,不但延續了史前玉器加工的工藝,並且是王室組建了專業玉雕工匠,這也許就是最早的「造辦處」。這個時期,出現了鏤空工藝,對於鏤空工藝在這個時期出現,更多認為是因為這個時期出現了青銅器與鐵器,但是我不認同。因為,青銅跟鐵的硬度要低於和田玉子料。但是,商周時期解玉砂與坨的結合,特別是水蹬的出現,是這個時期出現精美和田玉玉雕的關鍵,更關鍵的是時間。因為,商周玉器雖然走出了「神玉」,但依然留在了「禮玉」中。所以,商周玉器或者商周以前的玉器,在鑒別玉器斷代時要用「神」、要用「禮」去評判。因為,沒有神與禮的元素,就不會出現商周及其以前的玉器。即使是一個簡單的素面玉璧,它在新石器時期都是祭祀的神物。所以說,拉絲工藝已經在商周時期出現,但是這個時期的古玉幾乎不見拉絲直觀的表現,就是古人要精工,精磨。當然,這個時期的古玉還有一個抽像的名詞,那就是「古拙」,簡而拙的形體,卻是玉雕工匠幾個月、幾年艱辛血汗的結晶。

  戰漢玉雕,是古玉雕刻工藝的奇葩時期。為什麼我說這個階段是奇葩時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史前玉器,曾經是華夏的神玉時期,特別體現在紅山玉器與良渚玉器,但是它們只代表了某個區域對玉石崇敬如神的氏族文化,並不代表整個華夏。而商周玉器代表的卻是華夏王權的「禮玉」,在玉石成為禮玉的同時,青銅器卻走向了神壇。玉禮器主要用於祭祀活動,但並非泛指禮儀中所用的一切玉器,而是專指璧、琮、圭、璋、璜、琥這六種玉器,稱之為「六器」。《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壁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皆有牲幣,各放其器之色。」古人主張天圓地方,「以蒼璧禮天」,那是因為天是圓的,又是蒼色(青色)的緣故;「以黃琮禮地」,那是因為地是黃而方的。古人以玉的顏色和形制,來配合陰陽五行之說,從而產生了祭祀天地四方的禮器。儀仗玉器主要是在重要場合中執以示權,或旁侍以增威儀的器具,用以保持統治者的尊嚴。儀仗玉包括玉斧、玉戚、玉鉞、玉戈、玉刀等,都是象徵性的武器。不管如何,在西週一切都在周禮的制約之內,特別是祭祀。工匠制玉,體現的是當時最為發達的雕刻技藝,更是體現了王朝的精神文化,都是按照王朝的制約規定而加工。但是自西周滅亡,七雄稱霸,東周王室逐漸失去了掌控華夏的能力,專一的制玉工匠沒有了專一的王命,從此是聽從於各家諸侯。「禮崩樂壞」,禮玉也隨之走向了把玩、陳設。好了,這個時期就是華夏玉器的奇葩轉折,從「神玉」到「禮玉」,在戰國時期卻成了「把玩玉」。人們即使暗淡了玉器的神禮光環,但是還是繼承延續著墓葬玉的習俗,甚至更加深了墓葬玉的數量。葬玉有三個含義,一個是祈求玉的靈性給死者帶來重生;一個是作為生前配飾隨葬,大都是顯示高貴富有的象徵;一個是賞賜玉隨葬。喪葬之禮在中國起源很早,早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文化中,就發現有許多散佈在屍骸附近的石珠、獸牙等,這說明當時已有隨葬的器物及風俗。到了漢代,厚葬之風日盛,葬玉更是極為普遍。人們相信玉有保存屍體的功用,認為屍體入葬時,會遇到水銀浸泡,而水銀遇玉就會凝固,所以以玉斂屍就會使屍體不腐爛,從而產生再生的可能。真正的純隨葬玉不是泛指所有的埋葬在墓中的玉器,是指那些專門為保存屍體而製作的玉器,主要包括玉衣、玉琀、玉握、玉塞、乳厭、厭胸等幾種葬玉,除埋葬在墓中的隨葬玉器,再者就是為保存屍體而專門製作的玉器。葬玉出現在新石器中晚時期,人們對祖先的敬奉,對氏族頭領權威的體現,這是神玉時期的葬玉。商周時期到戰國,是禮制的發展繁盛時期,葬玉逐漸成為貴族的風尚,這是禮玉時期的葬玉,整個漢代達到了葬玉的鼎盛時期。這也是戰漢玉器出現大量加工的主要原因。魏晉之後,葬玉進入了衰落時期。

   周禮對禮玉的規定及其戰漢時期的葬玉之風,這就擴大了玉雕的種類與數量。特別是王室貴族對葬玉的大量需求,慢工出巧匠,在玉石加工中不再接受,工匠為完成王命而快速革新加工速度。戰漢時期的玉雕能工巧匠必然有被斬殺的可能,原因就是不能及時完成王室所需的墓葬玉器,我們大家必須要接受這個歷史現實。所以,戰漢時期出現了玉雕工藝的大改革,在精細玉雕的基礎,出現了大量的粗工玉雕。說白了,就是出現了相對前朝的「高速工」玉雕產品,也可以理解為這是專門的墓葬玉。所以說,這個時期的拉絲工藝雖然是有了工藝的提高,但是存在粗製,不精細,我認為墓葬玉有些是根本沒有時間去精細打磨的產品。但是,戰漢時期的玉雕工藝,由於受工具的改良而大大提高了工藝的複雜性。漢代玉器能夠取得如此高的藝術成就,完全與鐵工具的使用有著密切關係。鐵的韌性高,比青銅坨具在形制上和耐磨性上更前進了一大步,尤其是能鍛造用來掖、撞、勾、撤等小工具。如滿城漢墓玉璧和玉衣片上的平直鋸痕,鋸縫一般寬1~1.5毫米,也有的只有0.35毫米寬。春秋以後,鏤空技術被大量的應用於玉器雕刻之中,戰國時出現了鏤空高潮,主要用於片狀器物的鏤雕,同時也出現了少量立體鏤雕作品,其工藝風格一直影響到漢魏時期。鏤空方式如前期一樣主要還是先打輪廓線,再穿孔定位,然後加金屬線鋸拉切成各種形狀,也有以鑽孔組成鏤雕的一部分。金屬線狀工具使用時將線鋸固定在弓形把手的兩端,以手握弓把來回拉動,初始成型常在切割面上留下細密的線痕跡。一些打磨不十分精細的漢代劍飾,孔內常會留下一道道細密的直線痕,有時也會留下穿孔的痕跡。這一般是用鎪弓子方法鎪出的,是金屬鐵絲運用的結果,尖角利落。有時也會用一種較粗的金屬條銼拉,這種工具也被稱為「拉條」。

   我們必須說下戰漢時期的玉雕工藝代表:一是漢八刀,這是一種簡練、粗放、對稱的雕刻風格,此風格多以弧形坡面及直溝槽組成,以寥寥幾刀刻畫出玉器的形態。多用於玉蟬、玉豬、玉翁仲及一些夔龍、夔鳳紋雙區或三區玉璧的製作上,是一種斜砣方法的使用,又稱大斜刀,砣鋒犀利,一氣呵成,幾乎不見砣的連接痕跡,陰線底部也拋光蹭亮,給人以刀片切的感覺,看起來十分簡練和生動傳神。二是游絲毛雕,這是一種以陰刻線刻畫圖案的風格,這種陰刻線柔若游絲、細如毫髮,故名「游絲毛雕」。這是細小勾砣工具運用熟練的結果,勾線流暢,走舵手勁運用得好,使陰紋曲線很少有斷砣或重複的現象。漢八刀體現的是切屑玉石的力度,游絲毛雕體現的是連續精細的坨工,為什麼戰漢時期會出現拉絲工產品?我只能說有很多成型而沒有及時打磨的半成品成為了墓葬品。

   談古玉雕刻拉絲工藝,為什麼要分析商周戰漢的玉石雕刻?這就要告誡各位古玉藏友,看古玉首要看是否精工,其次再看玉石本身的品質。這就必須提到拉絲工藝,一件鏤空玉器是否存留拉絲工藝,並不是辨別新老玉器的依據,這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首先,我們應該肯定,鏤空的拉絲工藝是玉石雕刻工藝工序中的半成品階段,並不是成品所帶有的雕刻特色。那為什麼明清老玉中會出現大量的拉絲雕刻現象?這就與華夏玉石走向市場有關。玉石的應用,初始階段是撿取,漢代之前並沒有對玉石山料地開採能力,玉石的來源幾乎是就近取材,所以存在一定數量的地方玉加工,但是從商周到戰漢玉石的加工主體,還是用新疆的和田玉子料。排除地方用玉不論,我們只談和田玉。和田玉加工在商周時期就進入了大量使用階段,玉雕丟棄了紅山玉用的岫巖玉,丟棄了良渚用的茅山玉,卻從新疆專門採集玉石作為王朝官方用玉。在商朝武丁時期,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辭表明,武丁對周邊方國、部族的一系列戰爭中,婦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徵集兵員,屢任軍將征戰沙場,參加並指揮對土方、鬼方、巴方、夷方等重大作戰。婦好墓出土的大量和田玉器不單純說明商朝對和田玉的大量加工,還說明了商朝對新疆和田玉的依賴。在後人對婦好討伐鬼方的科考中,發現了甲骨卜辭中有「取玉」二字,由此後人斷定,這場戰爭與鬼方切斷了從新疆運送玉石到商王朝的「玉石之路」。所以,後人認為玉石之路要更早於「絲綢之路」。還有周穆公去新疆訪問西王母的歷史記錄,這些都是最有利證明和田玉成為了商周時期的王室珍貴寶貝。所以說,我們對古玉的判斷要瞭解其發生的歷史,要瞭解其深入到王室的文化,要瞭解某個時期王朝對玉石的重視程度。嚴格說,古玉收藏並不是具有年代的玉器都是收藏品,本身玉石就是幾億幾十億年前的生成礦物。我們必須用官玉、民玉、葬玉去區別,必須用精工、簡工、粗工去量化,從玉石的品質到玉石的加工雕刻精細程度去優選,古玉收藏,是藏精品。

   玉石雕刻自從戰漢之後,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連綿不絕,交通不暢,玉材來源受阻,這一時期的玉器材質除了有部分和田玉,更多是地方玉。前面說了,自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玉石從禮玉走向了把玩、陳設。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雖然不是盛產玉器時期,但是基本還維持禮儀用玉與喪葬用玉,在墓葬中出現粗糙加工的大量地方玉,甚至還有岩石雕刻品為墓葬陪葬品。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高度發達的漢唐玉雕間的低潮,出土玉器極少,而且都具漢代遺韻,日常用玉、裝飾用玉的出現,為唐宋時期的玉石走向市場起到了過渡。到唐代,玉器數量並不多,但所見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藝極佳。唐代玉匠從繪畫、雕塑及西域藝術中汲取藝術營養,琢磨出具有盛唐風格的玉器。唐代玉雕一改前朝的古風古貌,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以全新的面貌出現,頗具浪漫主義色彩,顯示山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時代風格。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由於開拓西域,使得新疆和田玉大量地輸入內地,因此,唐代玉器材料以和田玉為主。唐代開創的按官級高低佩帶的玉器服飾玉帶銙富有時代特徵,是一種「等貴賤」玉器,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首創。用玉帶銙的佩帶形式來象徵官位及其權力,一般三品以上文武官員方許佩用,其規範化與制度化,是中國古代禮儀玉器中的重要發明和創新。據《唐實錄》:「高祖始定腰帶之制,自天子以至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許用玉帶。」據《新唐書.銙車服志》記載:「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銙十三緋為四品之服,金帶銙十一;淺緋為五品之服,金帶銙十;深綠為六品之服,淺綠為七品之服,皆銀帶銙九,深青為八品之服,淺青為九品之服,皆鉑石帶銙八。」所以說,在唐代就出現了官玉中的玉料等級劃分。由此說,隋唐時期的玉器,我們要用官玉而論,鏤空拉絲幾乎是直觀不能看到的,但是唐代的開放型經濟,我們必須承認有民玉的出現,這也是宋代玉器為什麼走向商品化的直接原因。因此,墓葬玉出現簡工,粗工也是正常。但是大家不要認為隋唐時期的古玉會有大量的鏤空拉絲現象。為什麼我們今天會見到那麼多唐朝風格的鏤空拉絲玉器?我認為這批玉器來源於宋朝,是宋朝仿古是風下的產物,是宋朝的民間商品。

   宋朝,在華夏玉石加工歷史中是一個劃時代的時期。宋徽宗趙佶嗜玉成癮,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代玉器的空前發展。宋代玉器受當時繪畫藝術影響甚深,清新雅致、形神兼備,極具文人情趣,毫無粗製濫造。從宋朝開始,玉石雕刻,玉石成品交易,已經全面普及到了民間。據記載,宋朝時期全國玉石交易店舖已經有幾百家。商品玉器的出現,刺激了民間琢玉業的發展,也因此促進了玉器市場的繁榮。玉不再是皇家專用,不再是王侯貴族的專利,自從進入流通市場,民間琢玉主要的消費對像已不完全是宮廷高官貴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對玉器十分迷戀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出現了平民化的世俗題材玉器。同時,大量仿古玉器出現,仿古玉成為宋代玉器加工的一大特色。宋代仿古玉器加工與民間玉器加工相關聯,更多不再去整修打磨留有拉絲痕跡的玉雕成品,開始投放市場。從此,民間玉雕開始默認了這種半成品存在的拉絲工藝。其實玉雕成品拉絲痕跡的存在,就是為了縮短成品雕刻的工期,是求商品盡快投入到市場。我們必須把這類拉絲雕刻歸類於民雕類與墓葬類。從宋朝開始,玉雕明確出現了官玉與民玉的分化,由於需要大量玉石投放市場,據說新疆地區開始有了對山料探尋與開採。對於新疆山料的開採與投放市場,在明清時期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但是官用料還是遵循著嚴格的用料質量。

  明清時代是我國古代玉器史上最高峰。到康熙時,吳三桂追擊南明永歷帝入交趾,開通了緬甸翡翠進入中原的路線,從此開始了翡翠玉器的加工,並大量投放市場。乾隆時期在西域用兵,又打通了和田玉內運的通路,使和田玉大量運進內地,促進了玉器工藝迅速發展。明清時期新疆和田玉的精選受官方嚴格控制,原料首先要進入皇家「造辦處」,造辦處出來的玉器成品,都是明清時期的玉器精品。明清時期大量出現鏤空雕刻拉絲痕跡的玉器,幾乎都是民間加工玉件,要麼是為墓葬準備,要麼是普通的民間市場商品,這也是現今常見的存在一定數量的古玉器。我們應該知道,明清時期的玉雕,已經進入了高技術、精雕刻的時代,造辦處玉雕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並且有著嚴格的選料要求,所出產品不可能存留拉絲痕跡。大家要明白,自商周就出現了鏤空工藝,為什麼2000多年後的明清時期,拉絲鏤空痕跡還存在?所以,明清時期民間玉器出現抵擋氾濫勢頭。

   戰漢之前,玉石雕刻鏤空一直用解玉砂、獸皮輪砣、麻布輪砣及其棉、麻繩等。一直到宋朝之後,更準確的說是在明清時期鐵絲據被廣泛應用在玉石雕刻鏤空。宋朝前的鏤空玉雕,拉絲粗細不均,粗凹線中還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從鑽孔看,商周與史前玉器鑽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戰國之後,鐵器的應用而使穿孔較為規整。我們要學會用60-80倍放大鏡觀察玉器的雕刻痕跡,古玉孔壁螺旋紋不同於機械孔壁螺旋紋,近代機械打孔是同方向高速運轉留下的細密均勻的平行紋。高速銳利工具必然會在玉器上留下現代工藝的痕跡,如平整且深淺如一的底紋,如同整齊劃一旋轉的線條旋痕,平行紋幾乎是存在相同平面。水蹬或者手鑽是正反方向巡迴旋轉,留下的是粗細、深淺、不均勻的旋紋。拉絲痕跡起點多為「U」形鑽孔,內有深淺不一、間隔不等的旋轉紋。牛筋或者麻線加上解玉砂反覆拉切後,會變鬆弛,從而造成拉鋸痕由直轉曲、由窄漸寬的現象,逐漸形成拉絲面為扇狀。近代機械工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邊緣會發現崩碴。雕刻玉器陰槽邊沿出現崩碴,首先要排除是否因高速旋轉所致。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古玉加工工具的局限,拉絲工的痕跡不甚規整,反覆拉搜的過程中,拉絲痕跡重重疊疊,而且不是完全垂直於玉器的表面,並具有一定的弧度。所以,要想玩古玉,最好自己動手,按照古法操作跟電動工具雕刻打孔對比下,用放大鏡看孔的痕跡,才能真正體會或者感知古法製作與新玉加工的彼此不同之處,不要只聽文字理論講述。我們更要為收藏中的撿漏還是打眼多做實際操作與理論的結合,在收藏中任何理論的解說都是單面的,並不是全面的。判定一件古玉要用全面的理論與實踐去鑒定,哪怕有一點質疑,就必須放棄。

   對於拉絲工的玉器如何斷代這個問題,我們要把古玉分化為宋代前與宋代後。由於宋代前的古玉年代久遠,以及製作需要長時間的反覆拉切研磨,所以老玉「拉絲工」痕跡裡有較厚的包漿,且表面呈磨砂狀,這些特徵仿製品鏤空處則沒有。還有一個關鍵跡象,那就是宋代前的古玉深埋地下最少有一千多年,在拉絲痕跡處,會出現礦物二次結晶,這是一個辨別古玉的關鍵問題。二次結晶只有古玉存在,新工玉不會有。就是因為拉絲面沒有經過打磨拋光,粗糙的拉絲痕跡與長期的土層埋葬環境,給古玉創造了二次結晶的條件,這是用放大鏡觀測古玉拉絲工藝的一個先天性特徵。

  至於拉絲工的古玉是否有收藏價值,我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並不是所有具有拉絲工的古玉都有收藏價值。對於收藏來做,還是官玉精工是我們收藏的首選。古人制玉,進行精細打磨這是必須的,古往今來,這都是好玉石加工雕刻不可逆變的定律。例如神器、禮器、王玉、官玉等,都是要具備好玉質、好雕工,當世就為精品的玉器。而玉質差,工藝不精美的部分陪葬品,以及民間的粗糙工藝玉器,往往會留有拉絲加工的粗糙痕跡。因此,大家對古玉收藏要有一定藏品品質界定。某些玉質差、雕工差,即使是古玉,即使具有一定的年份,但其也不具備收藏的價值,這一點還是要引起初學古玉收藏者的重視。

   關於古玉交流,我們還是受歷史局限,受出土古玉的局限,總體來說一切都存在不確定因素,每個時期的古玉工藝特性也不是統一的,都是相對而言的。我對古玉的理解能力有限,對古玉的認知程度有限,所言難免有紕漏與個人認識見解,還希望玉友多提建議,多多交流。

石器時期到清代精品古玉器賞析及拍賣成交價格參考:

1: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獸面紋玉琮,尺寸:10cm,估價:HKD  8,000,000-10,000,000,成交價:8,255,025,成交時間:2019-04-02,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9年春季拍賣會。

2: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豬龍,尺寸:7厘米,估價:HKD 400,000 ~ 600,000,成交價: HKD 8,815,000 ,成交時間:2019.11.28,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9年11月拍賣會。

豬龍,翹鼻長耳,雙目突出,身腹內卷似龍,面綴豬鼻而得名。

3:新石器時代山東龍山文化人面紋玉牌,尺寸:5.6厘米,估價:HKD 40,000 ~ 60,000,成交價: HKD 4,000,000 ,成交時間:2019.11.28,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9年11月拍賣會。

 

4:商後期青玉虎,尺寸:長5.8厘米,估價:HKD 300,000 ~ 500,000,成交價: HKD 9,100,000 ,成交時間:2017.11.29,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7年秋季拍賣會。

虎作匍匐狀,部分元素如眼睛及耳朵以寫實方式表達,其他部位如虎斑則以抽像卷雲紋表現,為商代中晚期典型風格。嘴角及尾巴均有系孔,可能本用作佩飾。

5:商-周玉鳥紋璜,尺寸:長8.3厘米,估價:RMB 380,000 ~ 450,000,成交價: RMB 448,000 ,成交時間:2007.12.17,拍賣公司: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7秋季拍賣會。

玉呈青黃色,局部微沁。一面飾出脊鳳冠鳥紋,一面飾雙陰線鳥紋,整體工藝表現了兩種風格,是件難得的商代玉器。參閱《出土玉器全集》(5) 31、32、33頁。

6:戰國至西漢早期玉鏤空龍紋環,尺寸:寬9.5厘米,估價: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價: HKD 7,900,000 ,成交時間:2018.11.28,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8年秋季拍賣會。

戰國時期雖有類似玉環出土,但此件玉環的鏤空雕飾卻極為獨特,同時環體寬度並非一致。

7:漢/六朝黃玉臥獸,尺寸:9.3厘米,估價: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價: HKD 8,480,000 ,成交時間:2016.04.06,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6年春季拍賣會。

玉石神獸,漢代盛行。不同於人物陶俑,動物及神獸雕像大量見於墓葬之中,作鎮墓用,辟邪驅惡,守護墓主。大型石雕神獸,如獅、虎、翼獸等,常見於帝王及高官武將等墓葬甬道兩側,其面目凶煞,鎮墓守陵。此風於六朝時期達至鼎盛,時南京附近墓葬外見大量大型神獸石像。與此同時,玉雕動物、瑞獸亦隨之盛行。與較早期隨葬品中常見之玉牌、玉飾等平面玉雕不同,立體動物神獸作為獨立個體,不再僅為彰顯墓主身份地位,而更具鎮魔驅邪之神功,以護佑墓主。
此類玉雕之超凡工藝隨少量傳世佳作得以流存,本品當屬個中極罕珍品,充分展現古代匠人技藝之絕。黃玉色澤瑩潤,神獸造型依原石形狀而出,雕工細膩巧妙,實為傑作。

8:漢玉龍鳳璧,尺寸:長11厘米,估價:HKD 2,600,000 ~ 4,000,000,成交價: HKD 7,860,000 ,成交時間:2016.11.30,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6年秋季拍賣會。

9:唐玉雕舞人帶板,尺寸:長8厘米,估價:HKD 20,000 ~ 50,000,成交價: HKD 495,600 ,成交時間:2016.11.29,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中國嘉德香港2016年秋季拍賣會。

10:宋玉瑞獸紋韘形珮,尺寸:長7.2厘米,估價:HKD 200,000 ~ 300,000,成交價: HKD 2,100,000 ,成交時間:2017.05.31,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7年春季拍賣會。

11:元青白玉臥羊,尺寸:長12厘米,估價:RMB 1,600,000 ~ 2,600,000,成交價: RMB 2,185,000 ,成交時間:2019.06.05,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賣會。

本品為青白玉所雕寫實風格的臥羊玉質瑩潤醇厚,構思精巧,風格簡約。玉羊體態肥碩,渾厚豐滿,昂首挺胸,微微泛現黃褐色沁,更顯古樸。玉羊四肢曲跪,收於腹下,呈靜臥姿,目視前方,雙目做半圓雕,立耳彎角,神態怡然自得。此玉臥羊是元代常見的題材,流行於遊牧民族對羊的喜愛,其裝飾技法和雕琢工藝粗細得宜,前腿處雕工處理可見斯基泰美術之風。此玉羊造型飽滿,神態逼真傳神,雕琢技法簡練概括,極簡中可見細膩的雕工,實為不可多得的文房擺件。

12:明黃玉巧色臥馬,尺寸:7.8厘米,估價: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價: HKD 4,600,000 ,成交時間:2013.04.08,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3年春季拍賣會。

此黃玉臥馬雕琢靈巧,體態流麗自然,匠人絕藝細工,表露無遺。小巧動物玉雕,或坐或臥,用於文房作鎮紙。

13:清18世紀白玉雕三老圖筆筒,尺寸:14.5厘米,估價: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價: HKD 4,880,000 ,成交時間:2015.04.07,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5春季拍賣會。

筆筒雕琢深峻,山崖峻峭,松桐映掩,人物神態細膩生動。工匠運刀如筆,把嶙峋山石,繁茂樹木,淙淙流水表現得自然逼真,和諧流暢。深山隱士題材的筆筒應為文人案上之恩物,不但是實用的文房器具,也可表現文人雅士的隱逸情結。
此類筆筒因以深浮雕裝飾通景紋飾,選材講究。此器玉質溫潤,應取材於清廷平定準噶爾回部以後來自和闐的美玉。來自中亞地區的玉材質量上乘,可讓宮廷工匠在美玉上施展他們的鬼斧神工。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