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畫家孫克弘及其《達摩渡江圖》賞析(1張圖片)
  • 17年1月29日 04:5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一葦渡江 神采飛揚

  明代松江(今屬上海)孫克弘(一作“克宏”)(1532—1610),字允執,號雪居,乃當時畫壇“松江派”丹青高手之一。據晚明何三畏《雲間志略》、清初姜紹書《無聲詩史》等載曰: 

  晚明嘉靖十一年(1532),孫克弘出生於江南松江一個名門望族之家,父親孫承恩官至朝廷禮部尚書,嘉慶四十年(1561)故世。孫克弘生性巧慧,“聲音洪暢”,自幼便受到家庭環境熏陶,嗜好詩文書畫,當時便被稱“其人卓然儒雅,風流翩翩,佳公子也”。他在孫承恩去世後以父蔭步入仕途,曾任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治中,官至漢陽(今湖北武漢)知府,隆慶年間免職歸里,寓居“東郭草堂”,萬曆三十八年(1610)故世,身後葬於家鄉辰山之畔。 

  據說孫克弘為人慷慨,善交友朋,明末陳繼儒《妮古錄》記述:孫克弘“好客之癖,聞於江東,履綦如雲,談笑生風,坐上酒尊,老而不空”。明末朱謀垔《畫史會要》亦載:孫克弘歸里後,“任達自高”,因為畫名享譽當時,慕名求畫者甚多,令其顧不過來,往往“多命門士應之”。 

  史上又載孫克弘“博雅好古,體貌疏野,有晉唐人風致”,山水、花鳥、人物畫俱能,亦擅長詩文及書法,現有《雪堂日抄》《古今石刻碑帖目》《蘭亭帖目》等行世。明末朱謀垔《續書史會要》評述:孫克弘書法臨仿明初書家宋克之作很逼真,而且“尤精篆隸,山水花鳥俱入妙品”。孫克弘的花鳥畫受徐熙、趙昌、易元吉、文同、鄭思肖、沈周、陸治等名家影響較大,畫風古淡自然、別繞韻致,尤精沒骨花鳥,山水畫得米芾、馬遠等前賢畫意,而其人物畫則兼取梁楷筆法,追慕唐代畫聖吳道子之氣,善作釋、仙人物。畢生傳世畫作主要有《芸窗清玩圖》《竹菊圖》《寫生花卉蔬果圖》《花鳥圖》《百花圖》《消閒清課圖》《長林石几圖》和《雨景山水圖》等。本文介紹的這幅《達摩渡江圖》紙本設色畫作(縱112、橫30厘米)(見圖),正是孫克弘繪製的一件人物畫佳作。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佛教自漢代由天竺(今印度)傳入華夏大地後,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尤為盛行,佛教的中國化亦可謂乃中外文明交流發展的產物。相傳天竺國王子、尊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世祖的菩提達摩,泛舟航海來到我國嶺南廣州地區傳教。南朝梁武帝蕭衍聞訊後,竭誠邀請他前往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講經。由於達摩奉行的是佛門大乘教法觀點,主張面壁靜修禪法,藉以普渡眾生。而蕭衍雖亦篤信釋教,但在思想上卻主張自我解脫。因此兩人每每相見談及佛事,卻總是由於見解不一而話難投緣。達摩內心感到這裡並非傳經布教久留之地,便決定繼續北上。他獨自行至建康城北郊幕府山麓的長江南岸,但見煙波浩瀚的江面上空無一舟,犯難之際得到一位老者相助,遂踏上其所予的一束蘆葦奮勇渡江。梁武帝得知達摩悄然離去後,連忙派人追趕挽留,待趕到長江邊後已為時晚矣。達摩此刻正在趕往北魏都城洛陽(今屬河南)的征途上。達摩後來駐錫嵩山少林寺(今屬河南登封,被譽為中國佛教禪宗之祖庭),繼續擯棄世俗雜念,面壁九年參禪修行,最終成為東土(泛指中國地區)佛教禪宗的始祖。而其引人遐思的“一葦渡江”典故軼聞,從此便盛傳開來,而且還留下了達摩在金陵幕府山夾騾峰的民間傳說。故昔人嘗有詩聯詠歎:“一葦渡江何處去;九年面壁待人來。”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洞亦有“一葦渡江,達源溯六祖;九年面壁,妙理悟三乘”對聯。這一佛教經典傳說屢為後世畫家圖像演繹。 

  徐徐展開孫克弘的《達摩渡江圖》細細品覽,但見身材魁梧的達摩高僧披著一襲紅衣袈裟,此刻正不畏萬里天塹艱險,一雙赤足踏著葦稈,奮勇乘風破浪,毅然行進於滔滔大江中。他的情態鎮定自若,雙目放光有神,堅定不移地凝望著前方……該幅畫作右下側存有畫家款識:“弟子孫克弘敬寫”,依次後鈐“雪居士”“漢陽太守”兩枚陰文印鑒。從中可見孫克弘還是位佛教信徒,以虔誠之心認真繪製此畫作的。 

  孫克弘在該圖創作中以細筆落墨為主,工寫兼備,如人物寬額、濃眉、環眼、勾鼻、闊嘴和滿腮鬍須等,畫家皆一一勾畫細膩,面部及身體賦色自然,達摩身上的袈裟線條簡約凝練、流暢有力,另以闊筆朱色敷染,形成較為強烈的畫面視覺對比。週遭江面波濤翻滾,令人心潮澎湃起伏,由此烘染出當時渡江的艱險氣氛,進而再現達摩高僧超凡脫俗的神通之力。 

  《達摩渡江圖》整幅畫作筆墨蒼潤有致,生動自然,人物神采奕奕,意韻端莊肅穆,具有宋人粱楷簡練灑脫等筆情畫意,而江水畫法雖得力於“南宋四家”之一馬遠的影響,但似乎亦有自己的某些筆墨風貌,筆者由此還聯想到浙江寧波“天一閣”目前典藏的孫克弘另一件《達摩渡江圖》。通過畫家的點睛之筆,人們可以窺探其嫻熟老到的丹青技法。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