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沙窯醬青釉省油燈(1張圖片)
  • 18年4月17日 03:1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民間俗語有“某某不是一盞省油燈”的說法,而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歷史上確實有省油燈實物,其中以四川邛窯最富盛名。近年來,在考古發掘中唐代長沙窯也發現了省油燈。 

  這件唐代長沙窯醬青釉省油燈(見圖),2010年長沙窯譚家坡遺址考古發掘中出土;底徑6.2、高7.5厘米,敞口,直壁下收,圈足;內底中心置圓柱形中空立柱,立柱下端有鏤孔,外腹中部斜置短流與夾層相通,通體施青釉,足跟露胎,內壁及燈柱青釉上再施醬釉,現展於長沙銅官窯博物館。 

  燈作為照明用具,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使用,考古發現以銅燈為主,陶燈較少,基本形制由燈盤、燈柱和座三部分構成。魏晉南北朝至隋時期,由於瓷器燒造工藝進步,瓷器逐漸普及,瓷燈逐漸取代銅燈而成為主要照明器具,器型變矮、簡單化。唐宋之際,瓷器燒造空前發達,形成一個高峰期,燈作為照明器具形制進一步簡化,燈擎變矮,燈座變小,燈盞變深,口徑逐漸變小。這一時期全國各大窯系的瓷窯都在燒造等,在湖南長沙窯、浙江寧波雲湖窯、陝西銅川黃堡窯等有大量發現。 

  省油燈因其比普通燈盞更節省燃油而得名。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推斷,省油燈最早可烤時間可推至唐宋時期。陸游在《陸放翁全集·齋居紀事》提到“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中有夾瓷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何以瓷盞最為省油?這是緣於瓷土表面的釉,利用了釉層滲透性小的特性,在燈盞面施滿釉以覆蓋盛油碗,減少燈盞本身對油的損耗。由此可看,省油燈選瓷土並非偶爾得之或是盡裝飾之功,而是因其燈盞的省油效果比其他材質更具優越性。 

  除此之外,優良的技藝也是省油的重要原因。據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記載:“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燈盞詩。今漢嘉有之,蓋夾燈也。一端作小巧,注請冷水於其中,每夕易之。尋常盞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獨不然,其省油幾半。”乍看之下,省油燈與普通油燈並沒有什麼區別,但從這件燒造變形的長沙窯醬青釉省油燈來看,細究其構造,就會發現其中大有玄機。其外形成碗狀,主要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下部為深腹形碗,上部為淺腹形同口徑碗,這樣一深一淺組合中間就形成了夾層,腹側有個小孔。使用時,從小孔注入冷水至夾層中,表面上的燈油在燃燒發熱時,受夾層中低溫冷水的作用降低上部碗麵內的油溫,從而達到省油的目的。 

  這件省油燈雖其貌不揚,但它完美再現了當時匠人們的高超技藝和聰明才智,體現了古人“以用為本”質樸的造物思想,同時也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造物的智慧。其“材美技巧”所倡導的科學合理選材用材的理念以及獨具匠心的設計創造,仍值得我們學習。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