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在高古玉器藝術的長廊裡,上自紅山、良渚,下迄漢唐的玉器,異彩紛呈,各領風騷。而時下人們鍾情的,多為戰國及兩漢玉器。但是,愛玉何必惟重戰國兩漢?商周玉器,未嘗不是古玉中另一奇葩,其精巧剪裁、奇妙構思、簡潔明快之工藝令人慨歎。
通常情況,人們對於商周玉器的認識,主要還是借鑒殷墟婦好墓及陝西、山西等中原地區出土的玉器。但由於古玉文化的深邃博大,僅以有限的考古發掘品作為辨識依據就會使古玉鑒識的路子越走越窄,而山東滕州前掌大與莊裡西出土的商周玉器,給我們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受。
沁色與玉變說起古玉,人們首先想到的因土蝕斑斑而變得滿目瘡痍,因此,沁色便成了辨偽的主要手段。但事實上,地理位置、埋藏環境等客觀條件使得古玉受沁的情況也是千變萬化。相對來說,滕州一帶的商周玉器,雖然有的表面沁蝕也非常嚴重,但更多的則是玉器本身的質變替代了嚴重的表面受沁現象。這種情況與高古玉器通常所表現出來的斑駁陸離的沁色有明顯的區別——是一種由裡及表的玉變現象,對於我們研究商周玉器的地域特色及斷代參照,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皮殼與包漿古玉的舊氣,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玉器本身的皮殼與包漿。所謂皮殼,是指長期的外在環境給玉器留下的陳舊痕跡或氣息;而包漿,則是鮮明而突出的外部體現。當然,古玉的皮殼為自然生成,而包漿有人為的因素,前者凝重而後者浮泛。但由於地域條件的差異,有些出土古玉,其皮殼與包漿的表現形式會與我們常見的古玉有非常大的差異。
究其原因,因為玉器本身在入土環境中,缺乏足夠的外在影響力,從而形成了一種“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嬌貴外表。這就告訴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皮殼和包漿,並不能囊括所有出土古玉的狀況,也就是說,不能以僵化的觀念來看待古玉的“舊氣”。有些商周玉器,雖然在視覺上不能給人一種熠熠生光的感受,但其本身所表現出來的油亮滑膩、晶瑩剔透的光澤性狀,顯然烙下了遠古時代的印記。因此,用皮殼和包漿的傳統觀念來衡量一件玉器的時代特徵和真偽是遠遠不夠的。
紋飾與刀工標準的器型加上標準的工藝手法,是古玉斷代的最好的依據之一。說到商周玉器的紋飾工藝,以“勾撒”、“淺浮雕”、“減地”、“壓地”等手法突出形體輪廓,以陰、陽線表達細部,以剪影式風格體現動物形狀等,似乎已為一種約定俗成的鑒識標準,但不能偏狹於既有的經驗,而對商周玉器的雕琢方法進行想當然的定性。科學區分“同中有異”與“異中有同”的雕琢手法,才是認識商周玉器的正確途徑和方法。
材質,自商周時期始,大量使用新疆一帶產的崑崙玉,滕州一帶出土的商周玉器,在材質方面就體現了這樣的特徵。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商周玉器用玉的寬泛並不等於雜亂,玉匠對於材質的選擇,嚴格遵循了“美石即玉”的原則。
以上信息由古董台灣提供,如果想要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