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文玩收藏之首的銅爐(1張圖片)
  • 25年1月3日 13:5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民國時期銅爐歷史由來已久,在古代暹羅國使者為大明朝帶來了數萬斤風磨銅,也就是黃銅。當時雲南的銅礦尚未開採,金燦燦的大量黃銅讓朱瞻基極為欣喜。他命人將這數萬斤 風磨銅化為銅水,重新鑄造成一萬八千多件傳統禮器,其中包含了3000件香爐(一說為5000件)。這3000件香爐也就是為後世收藏家心心唸唸的明朝銅爐。

  當青銅器的光芒褪去,另一種銅器文化在明代異軍突起。銅爐,這種被譽為“明代文玩之首”的器物開始作為祭祀的禮器和文人香道用具躍上歷史舞台。 而圖中這種銅爐正是其唯一的傑出代表。西方人視此為中國銅器文化的文藝復興,而中國人自己卻似乎早已遺忘,正如王世襄所言:“把玩銅爐,這種生活情趣已離我們很遠,以致有人難以想像,但歷史上確實有過。” 

  民國銅爐以朝佛祭祀,祈禱許願的香爐為主,從文中此爐便可看到爐身正後環繞的八個大字“有求必應,佛光普照”外環繞佛家紋飾,鑄功上來說整體線條勻稱有力,設計精良、排版傳統獨到。底部以三足鼎立之勢以此表明此爐地位神聖高尚!民國銅爐是一種既可以居廟堂之高,又可以處江湖之遠的器物。這正如古代的文人,他們在書房內研讀聖賢詩書,一心寄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現實未必如意,皇帝的召喚有時遙不可及。案頭的銅香爐成為自己的一種隱喻:本為宏大莊嚴的典禮而生,卻棲身於簡陋的書房內。 

  近日重慶墨古堂有幸徵得藏品民國銅爐一鼎,圖中的銅爐整體充滿了貴金屬的質感,精美的玉石必然需要手工的打磨和雕琢,精良的銅爐也需要經過一番打磨和 養護,銅爐皮殼質感溫潤若玉,符合傳統文人的美學標準。古代文人對於各種器物包漿的追求,其實也正是這種審美取向的反映。這種強烈的反差給人以愉悅的審美體驗。此爐 出至明朝,為了達到銅色細膩的程度,需要對銅進行反覆冶煉。據歷史記載這鼎銅爐曾反覆提煉了12次之多,加倍提純。如此得到的精銅,只有冶煉前的四分之一。以十二煉提純黃銅,其純度絲毫不亞於任何古時的朝代。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心卻變得浮躁,點一支香,賞一具爐,可以讓人很快靜下心來。在香氣熏染下,無論人還是爐,都彷彿回到了古代,無塵俗之擾,也無車馬之喧,在人與爐中間,只有裊裊瀰散開來的幾縷青煙。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