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賞兩件商晚期「克」字銘文銅器(共4張圖片)
  • 23年10月12日 18:0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克”爵

  在新鄉市博物館館藏的商晚期青銅器中,有兩件器物上皆刻有“克”字,其中一件為爵,另一件為戈,故名“克”爵(圖1)和“克”戈(圖2)。此兩件青銅器保存完整,更有“克”字銘文,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克”字作為金文和甲骨文在商代的青銅器和甲骨上出現不多,在周代也略有出現,其傳遞出的歷史信息值得我們進行思考。

“克”字銘文

圖2 “克”戈

“克”字銘文

  戈是商周時期用於作戰的主要兵器,在二里頭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並一直延續使用至秦。根據戈頭裝柲的方式,戈頭分為銎內、曲內和直內三種。由於直內的戈頭援和內之間有闌,並增加了胡,與柲結合得最牢固,因此得到發展,而另兩種不如直內戈頭牢靠,商朝以後被淘汰。 

  新鄉市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克”戈,出土情況不詳,為國家三級文物。此戈高23、寬6厘米,重0.3千克,“克”戈為直內銅戈,造型簡潔,保存完整,尖峰,援部呈長條三角形,中部起脊,上下均有刃,後端內部近長方形,戈內刻有“克”字。根據郭寶鈞在《殷周的青銅武器》中對戈的分析,“克”戈無胡無穿,內長不及援長的一半,應屬商代晚期。 

  銅爵始見於二里頭文化,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現的酒器,通行至西周。《禮記》諸篇亦多次提到使用爵為祭祀使用的飲酒器。新鄉市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克”爵,出土不詳,為國家三級文物。此爵通高18厘米,流尾長16厘米,重0.6千克。“克”爵寬流,尖尾,菌狀柱,深腹,圜底,半環型鋬,腹部飾獸面紋,鋬內鑄有“克”。根據朱鳳瀚在《中國青銅器綜論》中對青銅爵器型的分型定類,“克”爵柱立於口沿上,離流折稍遠,應屬DbⅢ式,屬商代晚期。 

  “克”字作為商代青銅器銘文出現較少,在《殷周金文集成》中僅有三個爵杯的記載。除新鄉市博物館館藏的“克”爵,1956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購“克”爵一件,另一件不詳。根據《中國青銅器綜論》中對商代金文常見形式的歸納,商代的單字金文多為“家族之名號”或“作器者名”,用以表明作器者之族屬或作器者的名字。關於“克”為作器者名,在商代尚無記載,在周代較多,最為著名的當為西周的大克鼎與小克鼎。克鼎的主人“克”曾擔任過西周中期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故而稱克鼎亦為膳夫克鼎。膳夫掌宮廷的飲食,並且負責向下傳達周天子的命令。1986年,在北京琉璃河遺址出土兩件銘有“令克侯於匽”兩件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分別為“克”罍、“克”盉。關於“克”字的解釋,張長壽、陳公柔、王世民、劉雨、李學勤、陳平等學者皆認為“克”字為人名。朱鳳瀚進一步指出,克應為召公的元子,即第一代燕侯。膳夫克和燕侯克的存在,證明“克”作為人名在周代是存在的。而商代晚期的“克”爵,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商代晚期人名“克”的存在。殷瑋璋在《新出土的太保銅器及其相關問題》中對“克”字有另一種解釋,“克在這裡是名詞,應是國族名。銅器中有一爵鑄一克字,或即此族主人所鑄。”雖然,這種觀點遭到許多學者質疑,但也為“克”字解讀帶來新的方向。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