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明清時期的銅器跟以前的青銅有一個本質的不同,就是它材料的不同,它開始使用黃銅。以前都叫青銅,青銅有一個問題它比較脆,易銹。所以我們看到那個青銅都是銹跡斑斑。當然少量的也黑漆古那不說了,那麼大部分容易銹蝕,而黃銅相對來說不易銹蝕。
銅的藝術品在歷史上地位比今天高,我們今天拿一個銅的藝術品一般不當事,覺得這不就是一個銅製造的。我們是貧銅的國家,歷史上找銅是一個很難的事。
很多銅的藝術品都被化掉了,它是因為銅可以變成錢。我們的錢是計重制,秦半兩,漢五銖,那一聽就是記重的。所以中國歷史上所有的銅錢國家都允許分鑄,各個地區,不可能中央政府把錢鑄造好了分派,那是運不下去的,運輸成本極高。說北京這兒鑄造了一馬車錢,吭哧吭哧給運到新疆去,中間得走兩年,中間還有劫匪,成本太高,所以允許分鑄,後來就變成私鑄成風,中國歷史上對這個鑄錢的問題苦惱的要死。比如宋代鑄鐵錢,為什麼鑄鐵錢呢?凡是跟遼、跟金接壤的時候,你看大觀通寶就鑄過鐵錢,它這個跟遼接壤的時候,因為遼契丹民族願意使用金屬器,您這個銅錢一到,我的貿易能力強,我拿東西全換來錢,這個東西我不一定非得買你那個東西,我把這個錢化了,我做成一個銅碗,做成一個銅鍋,我自己背著。可是這個錢回不來,中央政府就著急,我貿易的媒介沒了,所以被迫在邊界地區鑄鐵錢防止你熔化。明代也有這樣的記載,比如崇禎時期,崇禎時期有這樣的記載。它說內庫存的歷代銅器,不是指今天的銅器,歷代銅器都給我送到寶源局鑄錢,這是有明確記載。那麼這裡就不乏當時明代的很多銅藝術品就化成銅水變成了貨幣。明代的永樂宣德時候所有的藝術品都發展的非常快,我們知道了永宣青花,這都講過。漆器,其他的藝術品,比如掐絲琺琅器都這個時期蓬勃發展。銅器也不例外,最有名的就是宣德爐,宣德銅器。
宣德三年,暹羅國王進貢風磨銅數萬斤。暹羅就是今天的泰國。中國人用黃銅做藝術品由這個時期起,從宣德開始。宣德皇帝當時認為,他的祭器、太廟、郊壇所有祭祀用的東西都太粗糙,所以他下令就用這個風磨銅開始重新給我鑄造一套禮儀用器。他第一批鑄造的時候他是親自下令,說你的樣子要仿什麼呢?仿《宣和博古圖》,宋代那時候高峰嘛,你照著那個樣子給我做,先畫圖、放樣,然後最後給我製造出來。第一批製造了多少呢?史籍上記載是3365個,精確到個位。後來皇上就高興,一看這個東西真漂亮,開始嘉獎,追加,總數一直做到18000個。
那麼明代為什麼開始喜歡用這種香爐呢?受宋代的影響,中間隔著元代。元代是一個蒙古人統治天下的時期,它在文化上跟宋代有差異。到了明朝剛剛恢復了以漢文化為主的這個文化的時候,它非常懷念那個文化,懷念宋代這個文化。那麼文人對這個香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所以他要鑄造香爐。香是幹嗎用的呢?第一是祭祀。我們焚一柱香要祭祀,表示對祖宗的一個尊重。第二要避蟲。過去焚香不是單單的就是沒有功能性的東西,我們今天有時候還要點蚊香避蟲呢。第三是熏衣,生活一好就講究不能一見面渾身臭烘烘的這不行,衣服得事先熏了,用香熏衣。我們今天是不熏衣的,使不使香料呢?使,香水。我們的香水直接就往皮膚上點,比如脖子上、身上灑點香水,很少往衣服上點,為什麼呢?香水有時候有腐蝕性,一個淺色的東西可能點上去還有隱跡,所以直接點在皮膚上。可是過去的人沒有香水,他就把衣服熏香了,穿著一見面那個氣味芬香撲鼻非常舒適。那麼焚香還有最後一個好處就是避穢,所謂避穢就是防臭味,上廁所點一柱香,多透都給遮了。
那麼宣德爐從宣德開始燒造,一舉成功之後名揚500年。500年來名勝不減,不說就是宣德爐,導致你不管哪個朝代鑄造的這種銅爐都叫宣德爐。
所有有名氣的東西都一定名氣白來的。第一,它是用材精良,反覆冶煉。這個銅不是像我們想像的把銅礦開採了,擱焦炭裡一燒化成銅水,這就是銅了,不是。反覆的冶煉,需冶煉一次就要去掉雜誌,那麼你剩下的就是精華,但是份量就會減少。宣德親自督造此事,所以它質量就非常高。一斤進貢來的這種銅材料最後能剩多少呢?剩四兩,這個四兩還是小兩。過去我們說一斤是16兩,有一句話叫半斤八兩,那說的就是舊制半斤八兩,今天應該說半斤五兩才對。
當年,宣德去看這個冶煉的時候問過工匠,說怎麼能使它看著非常好,質感非常好。工匠跟他說至少要冶煉六次,反覆的冶煉六次。皇上財大氣粗,氣魄大,上去就說你給我煉12次。這工匠就說,我這6次就剩8兩,就剩一半了,煉12次又去4兩,那去4兩就4兩,最後就剩4兩。按照我們今天的概念就是說剩下四分之一,這一段記載項元汴項子京明末最大的收藏家他有這樣一段記載,他在《宣爐博論》中說,宣廟隨敕工匠,煉畢十二,美斤得其淨者才四兩耳。宣廟就是指宣德皇帝。
第二點,它採用了一個新的工藝。過去做爐就是翻砂,它現在用的是失蠟法,失蠟法歷史上有沒有過?有過。但是做到爐這上面沒用過。它較之翻砂法它就變得非常的光潔,好看,這個東西一光潔就好看,做出來以後由專業的人把它進行上色。我們不要簡單的理解上色就是拿顏色刷上去就是上色,不是,它是用各種方法使它呈現一種自然的色澤。它有什麼樣的色澤呢?石平斑、硃砂斑、葡萄斑、桑葚色、水銀古、黑漆古、蟹甲青、鱔魚黃等等等等。《古玩指南》上的記載是有46種顏色之多,有的書記載比這個數量還多,有人認為有上白種顏色,那它就是微妙的區別了。
第三一點就是宣德爐裡含金。這是很多人忽視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個說法,說當年皇宮裡著大火了,金銀珠寶一同全燒壞了。然後皇上就說燒壞了這個東西不都在嗎?一塊給我化了,重新鑄爐,所以它裡頭就含金。史料上風磨銅當時進貢的那些單子上都寫著有明確的有黃金。我見過的宣德爐有的東西能夠感受到明確的含金,過去說含多少呢?我聽過一個老師傅跟我說,說這個好的宣德爐含金大約3%。我買過一個宣德爐,特別重,拿著就沉,很高興。直接上那個菜站,那個時候那個菜站都是那種普通的秤,擱菜站上秤一約8斤4兩,按照克數是說就是4200克。那我就拿著計算器乘說3%,是多少呢?大約有126克,大約小兩四兩。你想想如果這一個爐裡含四兩黃金,它的質感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知道我們熟知的衣料,如果你是一個純棉的衣料,你加3%的毛這個質感馬上就得以改觀。如果你是一個純毛的衣料,如果你加3%的化學纖維,它可能就變得不低起褶,質感就發生改變,古人也發現這些。所以我就認為好的宣德爐一定含金,它不易銹,一加上金它就不易生銹。而且那個顏色明顯的跟銅拉開了距離,鑒於上述三條,這宣德爐的名氣就極大。
你注意看宣德爐,第一個問題出來了,他就說這個爐子我們一看基本上都是三條腿的,那麼為什麼是三條腿呢?因為爐子的祖先就是那個鼎,鼎我們知道大部分圓鼎都是三條腿,三點固定一個平面。我們過去說三足鼎立,只要是三個點的非常穩。那麼銅爐裡有沒有四條腿的,也有,方形的。那麼為什麼它又有四條腿呢?是因為鼎也有四條腿的,它就是數量少而已。所以我們大部分的宣德爐都是三條腿的,那麼宣德爐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到今天誰都不能解決,就是哪個爐是真的?不知道。今天全世界沒有一個專家能準確的告訴你,這是一個真的宣德爐,不知道。但是存世量非常大,那麼能不能區分出來這個東西是真偽呢?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有力的證據,比如說出土,我們有宣德期間的墓葬出土,如果有宣德爐那肯定這是真的。我們知道文物是一種標型學,這個東西擺在這兒,另外一個東西出現跟它一比較就知道前後了。問題是宣德爐是靠翻模為生的,所以一比較就是一樣的。如果它的配方是一樣的話,那麼幾乎就不能分辨它的先後了。我們覺得我們可以用類比的方法一點一點去推。
第一是造型。早期的宣德爐我們說的就是宣德年間如果鑄造的這個宣德爐,大部分是仿宋式的。
第二,是它的材料配比。我們說今天有高科技手段,非常容易就是把它的化學成分分析出來。
第三,是由於它銅質的精煉,聲音悅耳。那好多爐你一敲聲音之好聽不能想像,非常的好聽,我們沒法在這裡用語言傳達。
那麼銅器這個斷代其實沒必要要求那麼嚴謹,它跟瓷器不一樣,瓷器是非常的嚴謹。這個宣德就是宣德,永樂就是永樂,你跨過來成化就是成化,弘治就是弘治,它非常分析。但是我們對銅器的判斷,只要能基於能夠判斷出來它大約是什麼時期,我認為就可以了。比如明朝就三個時期,早、中、晚。你甚至就兩個時期,早、晚,你是明朝早期的還是晚期的,我覺得就足夠了。我們對瓷器的鑒定以前都說過,就是瓷器到了明清兩帶幾乎是歷朝歷代都書寫年款,它只要書寫年款,它就變成一個標準器物。那麼工匠以及審美都會發生變化,你比如工匠有的要去世,審美發生變化,所以很清晰地能分辨出來是哪個朝代的。銅爐不行,銅爐的變化非常微小,幾乎不變。那麼過去說哪個是真的呢?說宣德底下落款的只要德字少那個一筆橫的全是真的。但他就不知道這個翻爐的人,直接翻的就是這個真的,直接照著真爐翻模,所以他也少這一橫,就不足為評。
宣德爐非常有意思,它底下寫款。寫的款五花八門,有寫一個字的,宣就寫一個字。你有時候在市場碰見一個爐一翻手,宣,什麼意思呢?就是宣德那一年的。有寫倆字的,宣德。寫三字的宣德年。寫四個字的宣德年制。寫五個字的大明宣德年。寫六個字的,大明宣德年制。一到六一個空不落,再往上還有寫多少個字呢?寫一大段話的。大明宣德五年,監督公佈官,臣吳邦佐造。底下寫16個字。這種款識在宣德爐的收藏中也非常重要,大量是偽款,但是一定有一個真款在裡頭。
我們對宣德爐的仿製時期大概推測有四個時期,第一個是當朝。我們說的當朝是指宣德在鑄造了18000個爐以後的再有鑄造都可以說算為仿製。
第二個時期是明晚期。收藏熱的興起,對爐的需求供需發生變化,大量的需求增加,所以在明代晚期的時候就有大量的仿製品出現。這個時期的東西非常接近於宣德本朝的東西。
第三個時期就是我們知道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它所製造的宣德爐有很多離開了宣德的本樣,有相當一部分偷工減料,所以非常容易剝離出來,一看就是不夠明朝,一看就是清朝的東西。清朝的時候就過禁銅令,康熙開放海禁以後一直到的雍正這一朝,貿易量急劇增加。那麼需要錢幣,當時錢中央政府無材料可做,沒有銅。中央政府著急,雍正四年,雍正下禁銅令。到了乾隆初年,雲南的銅礦就開始大量開採。中央政府就解決了這個銅的短缺問題,所以禁銅令就取消了。禁銅令實施的時間大約只有十年。
第四個時期就是仿製晚清和民國的時候有一部分很小的仿製,質量比較差,所以也不足為慮。
但是今天的仿品,我們說今天是指十年之內的仿品變得非常地精美,非常地接近於真實面目,這是我們很多人沒有想到的。今天我看到市場上有大量仿製的爐以假亂真,我們過去對銅的認知非常低,覺得一個銅的東西能值多少錢呢?值不了多少錢,因為我們今天開採銅非常容易。
銅器到了晚明的時候,多少有一點俗事,這個俗事特別應了中國人的那個虛榮心,就是點金。他覺得這個銅不夠意思,怎麼也上面點點大金塊子看著值錢。所以灑金爐、灑金銅器在晚明到清初非常的流行,灑金就是局部的鎏金一塊一塊的。除了爐,各種其他形狀的藝術品都有。比如我給大家看一個乾隆時期的銅瓶灑金,晚明時期的灑金主要是在江南地區流行,首推上海地區。比如有一個人老落款叫雲間胡文明制,雲間指的就是上海松江地區。胡文明他制的爐,按照西方人的觀點就覺得它俗,就是他老往上面弄點金,弄點很時髦的圖案,但是它非常有市場,所以也叫胡爐,以他的姓名命名。
明清銅器作為藝術品它品種相對比較單一,原因是銅是貴重金屬,貴重金屬它又可以再度利用,所以稍微有一點剝離了當時的審美情趣的東西迅速就被化掉,它就不會生存。從這個角度上講,越簡單越單一的比如宣德爐這種造型反而能夠流傳下來。由於銅材料一個特殊性,它藝術上就一直趨於保守,我們看很少有人用銅做藝術品的時候大量創新,很少,就很保守。那麼正是這個保守使明清的銅工藝品能夠保留至今,材料越貴重式樣就一定越保守。這是一個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