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玉璧的紋飾(共6張圖片)
  • 17年4月29日 02:1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古代玉璧是一種禮器,玉璧最早產生於距今約5、6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戰國末期的《周禮》把壁、琮、圭、璋、琥、璜等玉器作為「六瑞」。實際上玉禮器出現相當早,良渚文化中就出現大量玉琮、玉璧,到漢代玉璧成為重要的陪葬品,玉璧開始被大量用來作佩飾和殮葬用玉,還有作為禮儀場合手執的信物;商代玉璧大多是弦紋,春秋到戰國時期主要有雲紋、谷紋、蒲紋,有的還有蟠螭紋;到了唐宋元出現了凹吊蟠螭紋、乳釘紋、獸面紋、花鳥紋。漢代玉璧沿襲了戰國的風格而又略有變化,玉質仍以白、青、碧玉為主,但壁的形體加大,有的直徑達30直至50厘米以上,組合紋飾更為流行,有的還飾以吉祥文字。
絞索紋


絞索紋就是跟繩子一樣的紋飾。

蒲紋

 

蒲紋即蒲席的紋樣,一般由三種不同方向的平行線交叉組織,用淺而寬的橫線或斜線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紋樣,六角形有時還琢有陰線的谷紋,此樣紋流行於漢代。《說文》解釋蒲:「蒲草,可為度也。」所以說,「蒲」是從古人「席地而坐」的蒲席而來,和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後人便將這種雕琢排列有序的紋飾稱為蒲紋。漢代蒲紋分割線較寬,並帶有玻璃光,碾法乾淨利落。
渦紋

渦紋,顧名思義,如同水渦,故為渦紋。其特徵是圓形,內圈沿邊飾有旋轉狀弧線,中間為一小圓圈,似代表水隆起狀,圓形旁邊有五條半圓形的曲線,似水渦激起狀。渦紋最早出現在青銅器上,商代早期的渦紋是單個連續排列的,商周時期的渦紋則一般與龍紋、目紋、鳥紋、虎紋、蟬紋等相間排列,渦紋多用於罍、鼎、斝、瓿的肩、腹部;除了青銅器上的紋飾,渦紋還廣泛用於玉璧上的紋飾;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期的陶器上也極為常見。

渦紋的源起,有可能是古人對水的一種崇拜。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活的需要,最後乃至於死亡以後的歸宿,都跟水有關係。彷彿萬物都是從這個漩渦裡出來的,最後又歸集到這個漩渦裡去。《老子》中多處地方都談到了水,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上善,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可以柔弱勝剛強。
勾連雷紋

 

勾連雷紋是古代漢族幾何紋樣的一種,由近似「T」形的線條互相勾連組成,再填以雷紋。它的主要特點是「花」的部分與「地」的部分形成勾狀。作為中國古代青銅器紋飾之一,多見於青銅器、玉器、陶瓷器上,多用於器邊裝飾,盛行於晚商至周初,戰國時再度流行。

其實,勾連雷紋是雷紋的一種,雷紋是以連續的方折迴旋形線條構成的幾何圖案。常見的有目雷紋、三角雷紋、波形雷紋、斜角雷紋、乳釘雷紋、百乳雷紋、勾連雷紋等多種類型。郭沫若先生認為雷紋是脫胎於指紋,因古代的陶器是用手做的,所以上面多有指紋,後人仿製,所以有了雷紋。
谷紋

 

谷紋形如倒寫的e字母,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玉器中,到戰國時期發展為逗號字樣,如同圈著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稱蝌蚪紋。谷紋是穀物發芽葉的樣子,是漢族農耕文明發展的產物,它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有關,象徵著萬物甦醒,生機勃勃的景象和人們對農業豐收的盼望。

《周禮·典瑞》的有「子執谷壁,男執蒲璧」說法。玉器上的谷紋漢代以後就不多見了,谷紋常與渦紋、臥蠶紋異名同稱,事實上,三者之間確實區別不大。一般來說,人們常把半球形谷粒或有萌芽線的谷粒稱為「渦紋」,把具有粗壯圓實萌芽線的谷粒稱作「臥蠶紋」,到了漢代又簡化出了乳釘紋。

一、漢代喪葬玉璧分區紋飾的基本類型
  
  漢代喪葬分區紋飾璧最常見的一類是兩區夔龍紋玉璧,此類璧兩面紋飾相同,每面紋飾分為兩區,內區多飾淺浮雕谷紋、蒲紋、渦紋,外區置幾組雙身合首夔龍紋,中間以繩索紋隔開。廣州象岡南越王墓、河北滿城漢墓、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墓、揚州高郵神居山漢墓、山東長清雙乳山濟北王墓、安徽天長三角圩漢墓、河北定縣八角廊中山懷王墓、湖南長沙五一路漢墓、湖北荊州高台漢墓及河南洛陽漢墓均有此類璧出土。上述玉璧構圖基本一致,只是細微處有些差別,如夔龍紋圖案中,有的龍首五官刻劃精緻,陰刻線舒捲流暢、纖細柔美,有的則五官模糊而只求神似,還有的龍首中部眉間及額上部飾有塔狀物或半圓形、橢圓形網格紋。夔龍體均作纏繞式,而有的龍體中部腿爪作一變形鳳鳥紋或「S」紋。揚州雙橋漢墓出土的同類器構圖較特殊,夔龍雙身向外作「s」形上卷,與鳳鳥尾部緊緊交合在一起。兩組夔龍間飾昂首對臥兩鳳鳥,整個外區紋帶由三組夔龍紋與三對鳳鳥紋纏繞構成,龍鳳身軀中間均飾以短細斜線紋,構圖繁縟華美、生動流暢。此類璧兩紋飾區邊闌也不盡一致,有的是弦紋窄緣,有的為一周凸稜緣,還有的外緣為弦紋邊闌,內緣為繩索邊闌。

第二類喪葬璧可稱為兩區鳳鳥紋玉璧。此類璧兩面紋飾相同,每面紋飾分為兩區,內區多為蒲紋、渦紋,外區由幾組鳳鳥紋組成,間隔以繩索紋,廣州南越王墓、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定縣八角廊中山懷王墓、安徽巢湖放王崗漢墓、山東長清雙乳山濟北王墓均有出土。濟北王墓出土的鳳紋璧,內區為蒲紋,外區為三組鳳鳥,鳳鳥圓眼、細頸、尖喙,屈體卷尾,作回首飛翔狀,構圖簡潔精緻,陰刻線圓潤流暢,為同類器中的精品。

第三類紋飾構圖較為複雜的玉璧,風格類似於第一類喪葬璧,唯紋飾分作三區,體形碩大,一般直徑大於28厘米。此類璧內外兩區刻琢單首雙身夔龍紋,內區多為3組,外區多為5組。中區飾渦紋,以兩組繩索紋將三區紋飾界隔。也有內區置3組鳳紋、外區置5組夔龍紋者。南越王墓出土最大的一件三區紋飾璧,直徑達33.4厘米,外區與內區分別刻7組和3組雙身合首夔龍紋,內區夔龍環帶紋與外區有差別,兩組夔龍紋間襯以交合的一對「s」形紋。兩區夔龍紋的首、身紋間隙,多加飾細若游絲的短陰刻線,構圖華貴繁縟.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