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犀漆器工藝品工藝步驟(共8張圖片)
  • 16年2月21日 02:5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剔犀是漆器工藝的一種,傳統手工藝,黑紅相間,流暢婉轉,行雲流水,所以剔犀也叫雲雕。剔犀是雕漆中最早出現的品種之一。剔犀工藝是用二色或三色漆在器物上有規律地逐層髹塗,至一定厚度,再雕刻花紋,刀刻花紋的側面露出不同色漆的紋理。此種工藝的紋飾多為如意雲紋或蔓草紋。漆器剔犀工藝始源於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明朝時期達到第一個鼎盛時期。雲雕漆器是採取漆、畫、雕相結合的綜合工藝技法,完全純手工製作,以製作精巧,造工卓異取勝。在中國古代,山西新絳雲雕曾被作為珍貴的藝術品供皇宮貴族使用,它是中國漆器工藝中的珍品。

剔犀工藝步驟
(1)制胎
剔犀工藝漆器的胎身常用木胎和脫胎兩種形式。製作木胎漆器要精選紋理細不變形的優質木材製作榫卯無縫式木胎;而脫胎則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坯,以大漆為粘合劑,用苧麻布或者絲綢布在胚胎上逐層裱,待 陰乾後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再經過上灰底、打磨等多道工序製成堅實輕盈的胎體。


(2)采漆
剔犀工藝使用的是兩種以上天然大漆(天然大漆它是指從漆樹上刻下來的漆液,也叫生漆、國漆)在一定的胎體上有規律、有層次的交替髹塗累積到一定厚度(一般需要髹漆百餘道,歷時四個月之久)。大漆采自漆樹,每年三伏天,漆農用河蚌殼破開樹皮,在樹木上劃開如柳葉刀的刀口,樹體就會滲出乳白色液體,順著柳葉口緩緩流入竹筒,然後讓有經驗的工匠製成大漆。


(3)髹漆
每一件漆器剔犀工藝品都是用黑紅兩種顏色的大漆髹漆,至少要有5個紅色層和5個黑色層組成,每個色層要經過數十遍上漆來覆蓋下方色層,而且每遍上漆厚度要一致,每一遍上漆都要在恆溫恆濕的地窨中用24小時氧化,歷經百餘天,歷經百遍塗漆,才能達到剔犀漆器工藝品需要的厚度,這就是傳統手工藝的功力和艱辛所在。

(4)描繪
紋飾是描繪剔犀工藝的外在美麗紋飾,再用刀加以剔刻,因刀口斷面清晰,層層漆紋大都以迴旋生動,流轉自如的雲紋回鉤組成。

(5)剔刻
剔刻是漆器剔犀工藝重要步驟之一,通過掀、撓等工藝步驟,使其紅黑相間的紋飾呈現在我們眼前。

(6)推光
推光是漆器剔犀工藝的最後一個步驟,用老舊房子上的灰磚粉末細細打磨漆器剔犀工藝品的每一個角落,用適當的力度,上百次的打磨,才能拋光出燦爛的漆器剔犀工藝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剔犀工藝
漆器髹飾技藝(絳州剔犀技藝)俗稱「雲雕」。2011年被國家文化部評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當時的絳州正處於工商業的興盛期,享有「南絳北代」的美稱,並被譽為七十二行城。
剔犀工藝傳承譜系
    元代:浙江 張成 楊茂
    明代:絳州 張凡娃
    民國:絳州 王思恭、薛仙基、趙普元等
    1958年-1997年:絳州 寧四根、江秀成、蔡秀剛、王步光等
    1979年:由王步光傳於何俊明
2012年文化部命名何俊明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漆器髹飾技藝(絳州剔犀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2004年:由何俊明傳於其子何鵬飛。

剔犀漆器工藝品
「張成造」剔犀雲紋盤,元,高3.3cm,口徑19.2cm。
  剔犀漆器工藝品盤木胎黑漆,內外均雕雲紋,堆漆甚厚,晶瑩照人,刻工圓潤,在黝黑峻深的刀口斷面露出朱漆四道,是《髹飾錄》中所謂「烏間朱線」的作法。盤底黑漆浮躁,顯然曾經重髹,正中署楷書填金「乾隆年制」四字款,為後髹底漆時所加刻。近足邊緣處有針劃「張成造」三字細款,此為張成慣用的署款方法。此盤漆色和刀工均與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張成造」剔犀雲紋盒如出一轍,系張成作品無疑,原款應為後髹底漆時所覆蓋。
  張成以制剔紅器最得名,負譽海內外,但剔犀器卻稀見無多。從此件具款的剔犀圓盤可知張成不僅是剔紅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至極,此盤為研究元代剔犀工藝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實例。


 剔犀如意雲紋方盒,高12.3cm,口徑17cm。
  盒木胎,正方形,蓋中部微隆起,器身下斂,接方圈足。器表用黑、黃二色漆分層反覆髹成。蓋面雕對稱的如意雲紋8個,中心雕柿蒂紋。器壁亦雕雲紋。足內黑光漆,中心刀刻填金楷書「大清乾隆年制」直行六字款,款下又刻「如意雲盒」雙行四字。
  此盒造型方正規矩,用漆精良,雕刻精細,紋飾對稱工致,是乾隆朝官造漆器之精品。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