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藝國際2019秋拍:林風眠《風景》賞析(共7張圖片)
  • 19年5月23日 05:4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華藝國際]現當代藝術

  林風眠(1900-1991)原名林鳳鳴,生於廣東梅縣。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先後就學於第戎美術學院、巴黎高等美術學校。1925年學成歸國,應蔡元培之聘,就任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校長兼教授,1927年赴杭州籌辦國立藝術院,為首任院長。是“中西融合”藝術主張最早的倡導者和實踐者,著有《中國繪畫新論》《藝術叢論》,出版有《林風眠畫集》等。 

  西方藝術是以摹仿自然為中心,結果傾於寫實一方面;東方藝術是以描寫想像為主,結果傾於寫意一方面……因相異而各有所長短,東西藝術之所以應溝通而調和便是這個緣故。 ——《東西藝術之前途》林風眠 

  面對二十世紀初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衝擊,中國上千年的書畫傳統該如何賦予新的時代精神,以嶄新的面貌呈現給世人,是當時藝術家們所致力討論的議題。作為第一代留法的中國藝術家,林風眠在留學時期便被當時歐洲盛行的藝術革新浪潮所吸引,熱衷於野獸派、印象派與表現主義。在《東西藝術之前途》一文中他明確地表達了“中西融合”的藝術理想,也在創作中身體力行地實踐著這一主張,他把中西繪畫的長處加以“調和”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繪畫,作品中既吸收了西方印象主義以後的現代繪畫營養,同時也保留了傳統文人畫重神韻和意境表現的美學特徵。

蘇州天平山

  風景畫是林風眠實踐繪畫革新的重點之一。早在抗戰時期,林風眠就創作了一批頗具特點的風景畫作品。但那時的他,尚未有將風景畫作為一個體系去進行總體把握的打算。1953年的深秋,林風眠遊歷了蘇州天平山。這次遊覽在林風眠的風景畫創作中非常關鍵,他曾對蘇天賜說過,天平山的遊歷使他收穫很大,他覺得應該“可以畫一種新的風景了”,林風眠在這裡發現了一種色彩、造型、空間上都富有詩意的景色,給當時正努力開創藝術新境的他以極大的靈感。他開始多次描繪這記憶中美麗的秋色,河岸、平原、丘陵、村莊和山麓都湧入了畫家的筆下,最終創作出一系列具有個人鮮明風格的風景畫,使秋景系列成為林風眠創作中最富感染力的作品。 

  “在孤寂中有著熱烈,在沉靜中有著壯美,在失望中有著希望,在嚮往與懷舊中似乎又在思索著什麼。”

  林風眠 風景 布面油畫 1950年代 70×70cm 

  華藝國際2019秋拍拍品 

  本次上拍的油畫作品《風景》,即為林風眠典型的秋景佳作,並且是極為難得的油畫作品。在此幅作品中,畫面帶有林風眠彩墨創作成熟時期的典型特徵,但油彩的使用讓情感表現得更為強烈,他熟練地運用西方印象派對於色彩與光線的講究,用色豐富層疊,厚薄相間,將秋光的明媚和響亮展現得淋漓盡致。流水、樹林、屋舍、遠山緊密相連,前後有致,這種平衡的佈局方式,令畫面更加靜謐平和,同時在方形的構圖上拉出空間的深度,瀰漫著空靈悠遠的氛圍,觀眾得以由近而遠,由實而虛地感知意境。通幅作品,寧靜沉醉而不感傷,色彩豐富而不艷俗。他曾對蘇天賜說要畫的那“新風景”,或許就是這陽光下明媚的秋色,以及它給予畫家的啟示:用光色語言創造世界,表達情感!

《風景》 局部一

《風景》 局部二

  林風眠的作品曾經歷過兩次嚴重的損毀。第一次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他在杭州的家園,變成了日本人的馬廄,而他留在家中的作品沒有一張倖存;第二次是在1966年,面對洶湧而來的運動浪潮,林風眠被迫將自己半生心血,上千幅中國畫浸入浴盆搗成紙漿從馬桶沖掉,而一部分油畫也用火爐燒燬。《風景》是目前林風眠極為稀有且保存完好的油畫作品,也是研究林風眠五十年代創作階段的重要作品。

林風眠在上海南昌路的寓所

1966年林風眠將上千幅畫作沖毀在寓所二樓的馬桶裡

  林風眠融合中西藝術之所長,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為中國畫的現代化發展開闢了一條可資借鑒的創新之路,啟發了無數後來者,對之後蓬勃發展的中國現代藝術運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藝術教育還是個人藝術成就,林風眠都堪稱一代巨擘,他是中國現代繪畫真正的先驅者。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