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他的成就,遠不止於山水畫創作。他博識多能,精鑒賞,擅詩文,多著述,在美術教育和編輯出版領域也卓有貢獻。1924年,他提出「法古與創作須交相為用」的繪畫主張。
胡佩衡
(1892.6—1962.3),譜名錫銓,又名衡,字佩衡,號冷庵,外號糊塗克圖,以字行,蒙古族。歷任中國畫學研究會和湖社畫會評議,華北大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講師,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畫院畫師兼院務委員。
|勤於用功
胡佩衡原籍河北省涿縣,因祖輩做糧商,遷居北京。他的父親是個文人,能書善畫,家中亦有書畫收藏,受其薰陶,胡佩衡自幼喜愛繪畫,10餘歲始學山水畫,勤於用功,進步較快。15歲後得西陵山水畫家李靜齋指點,由臨摹明清畫家作品入手,繼之涉獵宋元山水,於吳鎮、王蒙、石濤、王翬等人用功尤深,使他打下了深厚的筆墨功底。同時又與姜穎生、林紓等人往來,交流作品,切磋畫藝,進而以傳統技法對景寫生,練習創作,畫藝大進。20歲後開始與北京名畫家如姜穎生、林琴南、金城、陳師曾、陳半丁、蕭謙中、湯定之、賀履之相往來,並得到他們的指導。
|繪畫主張
1918年,胡佩衡加入蔡元培創辦的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從比利時畫家蓋大士學西畫。1919年被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並受蔡元培囑托,著《山水入門》,主編《繪學雜誌》。這期間他還隨比利時畫家蓋大士學習素描、油畫、水彩 畫和圖案等,並逐漸將其吸收融入山水畫創作中,由此他提出用傳統方法寫生,由寫生而創作的主張。同時,著文對以「四王」為代表的因循 守舊的畫風,進行了大膽的批判。
1920年北大畫法研究會更名為「造型美術研究所」,年輕的胡佩衡被聘為導師。同一年,金城、周肇祥等在北京創辦中國畫學研究會,胡佩衡成為第一批研究員(學員),在金城等的指導下進一步學習傳統繪畫,兩年後,相繼升為該會助教、評議。1924年著《冷庵畫詣》,提出「法古與創作須交相為用」的繪畫主張。
|辦學授業
1927年與金蔭湖、徐燕蓀、陳東湖、惠孝同等發起湖社畫會,編輯《湖社月刊》。約1927年前後,胡佩衡的畫風漸趨成熟,在繼續鑽研傳統的同時,獨立創作增多,藝術個性也呈現出來。1928年出版《王石谷畫法抉微》,同年解囊為齊白石出版《齊白石畫冊第一集》。1934年出版《畫箑叢談》。其間曾連續出版《胡佩衡畫存》,並在北京的一些大學中任教,同時開辦個人國畫函授學校,大力倡導、教授中國畫。
|衰年變法
新中國建立後,胡佩衡謀求山水畫的新風格,先後到豐沙鐵路沿線(1953年)、廣西桂林和湖南韶山(1956年)寫生。其中桂林寫生,此次旅行寫生使他的畫風為之一變,以濃重熱烈為宗,成為晚年風格的轉折點。
胡佩衡對自己的「衰年變法」也很滿意,有詩曰:「萬壽菊黃又一年,衰年變法氣沖天。夕陽無限春常在,樹茂山崇晚更妍。」
1957年北京畫院成立,即被選為院務委員,任畫師。同年出版《我怎樣畫山水畫》 一書,總結他50餘年創作山水畫的經驗體會。 該書內容翔實,技法講解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極受讀者歡迎。
1958年又出版《王石谷》。1959 年與其子胡橐合著《齊白石畫法與欣賞》,同年12月出版《山水畫技法研究》。1960年合作選訂出版《芥子園畫傳》。
1962年3月16日,胡佩衡於北京逝世。
1962年出版《胡佩衡桂 林寫生畫選》,同年4月8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和北京市文學藝術聯合會主辦了胡佩衡遺作展覽會。
胡佩衡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