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古玩店要知道的收藏鑒賞的規矩
  • 23年9月27日 03:3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古玩行的規矩是明規則中國古代商業中有一個精彩的詞,叫「買賣」是雙方行為的總和在古董行裡依然是這樣說買賣雙方看似是對立的實際上它是一個事物的正反兩面古董行其實也是一種買賣。只不過是由於古玩行的技術門檻偏高在外行人看來它多了一層神秘而已。
在晚清民國時期,去逛古玩店都是文化人,比如北京的琉璃廠就是晚清古董古玩和文物的聚集地,那裡的古玩是有身份的人才能購買起的,過去進古玩店的人都比較有禮貌,進門就一定要懂禮貌,各種古玩都放好了,您來看古玩一定不要手遞手,要從桌子上拿起來,比如有一個帶蓋的瓷器蓋碗,那這蓋一定要擱到一邊防止你拿的時候脫落。如果手遞手的話,萬一摔壞了,誰也說不清楚,這就是古玩城的規矩。

古玩術語玩兒家
玩兒主體現的就是玩兒。比如古玩界叫玩兒家,玩兒主在某些特定的人物或場合會成為褒義詞,比如王世襄先生,行業內就有人背後稱他「可是個老玩兒主」,言外之意不是一般人。至於王朔筆下的玩主改為「頑主」,我估計他查了字典,字典對「頑」字解釋有四層含義,1、愚鈍,冥頑不化;2、不動搖,頑固,負隅頑抗;3、淘氣,頑皮;4、同「玩」。
古玩術語包漿
包漿過去是老古玩行的專業術語,包漿一詞出自清代古玩商之口,《儒林外史》就有描述。包漿最初指軟性材料,比如說紙,觀察一幅舊畫,我就聽老先生們講,包漿舊,一望便知。此時的包漿來自於舊時洗衣後的上漿,棉質衣服舊了特挼(rua),洗後上漿是為了挺括,現在沒人漿衣服了,理解起來就費點兒勁。

後來,包漿開始延伸,先是竹木牙角這類硬中帶軟的材料,這類材料做東西放久了會形成一層氧化保護膜,時間越久色澤越美,所以包漿又有酸者稱之「寶漿」,稱「寶漿」者看不上稱「包漿」者,嫌發音不雅。再後來,包漿又傳染至金屬玉石等最硬材料上,由於這類材料很難自然生成包漿,人為幫忙出包漿時稱之為「盤」。

包漿對文物欣賞有一種難言的美,文人雅士歷來津津樂道。於是假包漿大行其道,人為地加速包漿的形成,但敏銳者一眼可以辨出真假包漿,假者就不排除作贗的嫌疑。但亦有例外,老傢俱使用過度,斑駁滄桑,有人心裡不接受,剝皮去殼,然後又蛇足上盤,真真假假之中,就有了古玩界的江湖。
古玩術語盤
盤手串對現在的人來說太熟悉不過了,這兩年由於文玩小件風靡,盤被好事者分為「文盤」、「武盤」,聽著就知前者文明些,後者生猛些,這類文武大可不必分清,本來也分不清,人文則文,人武則武,與東西不相干。
盤」在古玩界也是術語,辭典上查不到的。《說文解字》盤就器皿,引伸它義七八種都是後來的事情,由圓形器皿本身,引至類似的東西(如磨盤),再引申迴旋纏繞(如盤旋),再引申仔細追究(如盤查),等等等等,但凡此種種,就是沒有古玩界所說的「盤」。

此盤非彼盤,大致是講古玩在手中把玩之際,將其變得瑩潤可人,因此盤玉為第一,盤木為第二,其它就隨主人意了。可以把玩的器物經過「盤」,除了瑩潤之外,更多了一層親近,這層親近的文化含義豐富,讓東西顯得細膩熟舊,也算是另一種「包漿」。

但此種包漿與自然形成的包漿有所不同,視覺上有差異,敏銳者一望便知,遲鈍者反覆觀察也如墜五里霧中。盤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最細膩最耐心的打磨。過去工匠制做文玩,打磨耗去大部分時間,故有三分做七分磨之說。玩主如嫌磨工還不細,就自己準備一個小口袋,依次放入蕎麥皮,谷糠,細麩,甚至棒子面,層層遞進,直至寶光四射才算心滿意足。清朝的遺老遺少就是這麼游手好閒過日子的。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