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湖的煙雨樓到紅船(共4張圖片)
  • 20年4月30日 14:5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唐雲《中共一大會址》,1970年

  嘉興南湖因為和中共建黨的關係而成為革命歷史勝跡,與之同樣重要的還有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因此在新中國美術創作表現革命歷史的歷史過程中,如何用中國畫的筆墨去表現這一題材,尤其是用傳統山水畫的形式,一直是一個難題。

陸儼少《偉大的起點》

余彤甫《嘉興南湖》,1957年

錢松喦《南湖煙雨樓》

  顯然,就兩個建黨遺址的表現方面,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的本體以及周邊都是現代化的建築,是過去傳統的國畫家認為不入畫的內容,或很難入畫的對象,所以很多畫家都是舉步不前,對此面有難色。上世紀60年代初起,陸儼少創作了表現中共一大會址的《偉大的起點》,則是非常勉強地以非洲國際友人下車步入會場的景象表現這一題材的意義,建築和城市中的電線桿、汽車等硬邊,使他難以在筆墨上表現出自己的特長。而唐雲在1970年所畫《中共一大會址》,縮小了視野,表現一群戴紅領巾的小學生從入口處進入紀念館。他捨去周邊環境,使建築盡可能少地出現在畫面中,可是在畫面中建築橫平豎直的關係中,依然顯現了勉力為之的為難之處。 

  對於那些從舊社會過來的文人畫家來說,雖然經歷了新中國的改造,可是改造不僅是走出畫室去寫生,而是要用新的筆墨去表現時代,去為新社會服務。然而這些文人畫家面對現代建築和城市景觀,還是舉步艱難。因為用文人筆墨來傳達政治主題中的思想內涵,特別是在創作中放棄文人筆墨的那種價值觀,非一日之功。但他們非常努力,並積極適應新社會的要求。因此,他們將視線轉移到嘉興的南湖之上。這種轉移又和中共一大會場的轉移一樣,從上海到嘉興並沒有本質上的變化,所以表現嘉興南湖同樣是在表現“建黨”題材的範圍之內的另外一種選擇。不同的是,南湖的自然與傳統山水畫的緊密關聯,對於山水畫家來說是得心應手的。 

  嘉興南湖實際上有兩處重要景觀:一古一今,亦古亦今。古是始建於五代後晉年間的“煙雨樓”;今是作為中共一大會址的那條船。從古的歷史上看,在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歷史中曾8次登煙雨樓,先後賦詩20餘首。在南湖湖心島上的煙雨樓,幾經興廢,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復建,現存的是民國七年(1918)重建的遺存。面對“多少樓台煙雨中”的歷史過往,煙雨樓的歷史滄桑成就了這一江南名勝的遠近聞名。而亦古亦今是1959年10月1日,在煙雨樓成立南湖革命紀念館。從此,古代煙雨樓身份發生轉變,有了今天特殊的地位。當代中國畫家最早以“建黨”題材來畫南湖,現在可考的或是朱屺瞻於1961年7月10日所作《南湖留勝跡》。畫面以傳統山水畫三段式構圖畫了南湖全貌,中景湖心島不僅處於畫面中間,且所佔位置最大;煙雨樓和作為會址的船盡在畫面之中。如果不看題跋,這是一幅典型的山水畫,而且在筆墨上也表現出了鄉野的趣味,毫無時代的裝飾和題材上的刻意。 

  另有一幅是原在上海美專任教、後在江蘇國畫院任職的余彤甫的《南湖》,應作於1957年。這幅畫感覺是一幅水彩畫寫生。而畫面是表現南湖的自然,近景以及主體是漁船,中景的主體是帆船,而煙雨樓只是一角出現在畫面左側。顯然這幅畫若不是標題,那可能今天就無法指認其為南湖。這也說明對於南湖的表現,經歷了由一般風景的描寫到有著“建黨”涵義的表現這一變化的過程。 

  錢松喦是在表現南湖這一題材中創作作品最多的畫家。大概是1957年,“旅杭過嘉興南湖”,畫了一幅南湖寫生。畫面中近景是柳岸和系舟,遠處是煙雨樓。近景中的船並不是那條作為會場的船。關於那條作為會場的船,由於中共一大會議是租用的遊船,而此後原船已不可追蹤,同類遊船也已絕跡。因此,1959年在籌建南湖革命紀念館時,根據老船工回憶,仿製了單夾弄絲網船模型,得到一大代表董必武的肯定,遂據此放大仿製而成為今天所見那條具有特殊符號性的紅船。錢松喦1957年南湖寫生或是現代畫家最早畫南湖的作品。而將其與余彤甫同年所作《南湖》相比較,錢松喦在寫生範疇內,其選景、構圖與表現都已超出一般的畫家,而表現出後來他在山水畫創作方面有所成就的邏輯關係。 

  錢松喦1964年1月18日所畫《南湖晚霞》,至今懸掛在南湖煙雨樓內。畫面中的煙雨樓在柳樹掩映間的上方,下面雖然有一條小船,卻不是開會的那條大船。而面對錢松喦在南湖題材方面的創作,又可看到其中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正反映這一題材創作的時代特點。在1964年1月初前後,錢松喦畫了尺幅不大的《煙雨樓》,由煙雨樓構成的湖心島在湖水襯托下,墨色氤氳,加上遠處淡墨寫就坡岸遠景,乾濕濃淡於一幅之中所表現出來的筆墨變化,完全是久違的文人趣味。可是,此時畫中的煙雨樓已經連接了南湖的象徵意義,所以此畫也就不同一般,但它卻像常見中國畫小品一樣。此後,錢松喦一畫再畫南湖時,畫面就發生了很大變化,重要的是出現了具有符號性的那條船。其中的《南湖》,雖然畫的結構比較簡單,可是畫面中不僅出現了紅船,且拱橋上的5個孩子正在走向紅船,寓意非常明顯。 

  在表現“建黨”題材的美術創作中,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老畫家們相繼著力於“建黨”題材之上,表明了這一時期美術創作在題材選擇方面的時代特點。但表現“建黨”題材美術創作在指向南湖這一具體場景方面,表現了畫家將一大會址的南湖與山水畫的完美結合,顯現老畫家在新時代的新作為。這之中既有在山水畫領域的革新、開拓的意義,又有對這一時期美術創作所具有的重要示範性意義。顯然,這一歷史已成為過去,可是,前輩畫家們在時代的可能性中的開拓創新和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精神,卻是新中國美術創作的重要的文化遺產。(陳履生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