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文物藝術品市場的六大問題,2012年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腰斬”之勢已然定格,更可怕的是,假拍依舊、炒作依舊,贗品成堆、問題成堆,業界卻無動於衷,坐等雲開霧散。那麼文物藝術品市場還有哪些問題呢?
筆者以為目前我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管理存在以下六個方面問題:
(一)文物藝術品市場管理不規範,缺乏統一有效的管理模式
首先,我國的文物藝術品市場監管部門權責不明,監管不力,觀念老化,缺乏統一有效的監管模式;其次,我國文物藝術品行業協會也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些協會形式上也建立起來了,也開展了一些工作,但他們只顧搞一些形式上的活動,拉些能收費的培訓,發一些缺乏公正的鑒定證書等,卻沒有真正發掘我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管理方面到底存在著那些問題?如何進行規範?也沒有真正找到文物藝術品市場管理的真正有效的最佳管理模式。
(二)文物藝術品市場開放程度不夠,相關法律法規滯後,且不盡完善
發展我國的文物市場面臨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相關的法律、法規滯後,文物市場經營主體事實上已經突破了《文物保護法》的限定,現行的政策許多方面已不適應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要求。文物、工商、公安等多家行政管理機關分頭管理,卻疏於溝通、協調,在管理的標準和方式上不統一。這樣導致了在實際的市場管理和執行過程中,該放的不能放,該嚴歷打擊的又嚴歷不起來,這樣下去,不僅制約了文物藝術品市場規範化,也不利於開放文物市場,搞活市場經濟,遵守藝術市場發展的規律,進一步完善文物藝術品交易的法律法規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三)文物盜掘現象頻繁,文物藝術品偷渡出境嚴重
縱觀我國近幾年的盜墓現象,卻呈愈演越烈之勢,一方面表現在:第一、盜墓已經呈現新的特點:〈1〉、盜墓數量及盜墓人員增多;〈2〉、盜墓集團化明顯,盜墓規模擴大;〈3〉、盜墓人員技術豐富,裝備先進,破壞程度更深。第二、文物國寶偷運、走私、流失嚴重,已經形成了全球化的走私網絡系統,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另一方面,國家每年投入巨資拯救流失海外的文物藝術品 ,但更令人不解的是,國家在投入巨資搶救流失海外的文物藝術品的同時,為什麼不盡力從源頭上堵住盜墓及走私呢?難道非要等到這些文物流出之後再重金購回嗎?
(四)文物藝術品造假現象嚴重,贗品氾濫
因監管的疏漏和商家追逐利益的驅動,助長了市場上贗品大量出現。而且目前國內並沒有權威的檢測鑒定機構來一槌定音,也使贗品橫行氾濫,直接導致了文物藝術品市場魚龍混雜的局面。文物藝術品造假現象日益嚴重,真偽贗品氾濫是阻礙中國藝術品市場與國際接軌的重要因素之一,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否則,新興的藝術品市場經營秩序會遭到嚴重破壞,繼而影響藝術品市場和國內文化產業的健康和長久發展。
(五)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秩序混亂,缺乏誠信,相當部分拍品不能公開拍賣
在2006年10月文化部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藝術產業論壇上,文化部市場司副司長張新建就尖銳地指出:“誠信危機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致命傷。贗品的大量湧入、拍賣公司和經紀機構進行的虛假交易難辭其咎。” 可見,國內藝術品市場存在諸多弊端,誠信危機確實已到了很嚴重的地步。拍賣市場方面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由於受文物法中關於出土文物限制交易的規定,相當部分文物藝術品如古玉器、陶器、青銅器等文物真品不能上拍,這極大限制了正常文物交流,也不利於文物保護;由於不能正常交流,一批批珍貴的文物被犯罪者以各種非法途經從國內走私偷運出境,甚至再打上火漆,流下海關記錄,再合法入境,有悖於市場經濟時代的文物市場的管理法規尤其是拍賣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六)文物藝術品鑒定制度不規範,缺乏真正的專業鑒定人才
按理說,出現在市場上的文物藝術品應該經過專家層層把關才能呈現在公眾面前,經過幾千年、幾百年文化積澱,市場洗禮的文物藝術品,本不是一兩個人隨便指手畫腳就能認定的,需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非常專業的技能水準,且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鑒定,這樣才能具備作為鑒定家的素質,才有資格進行鑒定,然而目前由於受利益的驅動,鑒定家們“利”字當頭時,只要有錢收,就馬上給個“鑒定證書”。這些“專家”的“鑒定”以及 “鑒定證書”卻使得本就混亂的文物藝術品市場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以拍賣市場為例,假如在拍賣會上收藏者買到贗品,該由誰來舉證,誰來鑒定,鑒定結果法院能否採信,而且鑒定專家不同的意見誰來取捨,這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現行的鑒定機制對於機構沒有明確義務和權利,缺乏問責機制。現有的專業鑒定機構,專家往往“走穴”,鑒定出現問題對藏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後鑒定機構不承擔任何責任。所以文物藝術品市場的鑒定制度急待規範,規範的鑒定制度需要專業的、成熟的鑒定人才,培養專業的鑒賞、鑒定人才是當務之急。
以上就是關於“文物藝術品市場的六大問題”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