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手藝螺鈿鑲嵌工藝的演變歷史(1張圖片)
  • 18年3月1日 02:5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螺鈿工藝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手工藝之一,螺鈿嵌始創於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螺鈿工藝分為「厚螺鈿」、「薄螺鈿」。

螺鈿鑲嵌工藝技法非常豐富,可分為硬鈿、軟鈿與鐫鈿。硬鈿又可分為厚片硬鈿、薄片硬鈿、襯色甸嵌、硬鈿挖嵌。軟鈿即點螺。鐫鈿為鑲嵌物高於地子。「硬螺鈿」是選用厚的貝殼片,「軟螺鈿」是將螺貝製成薄如紙。若將軟螺鈿的底面襯上各種色彩能產生一種透色效果,就是「襯色甸嵌」。

螺鈿鑲嵌工藝的演變歷史

唐代,螺鈿鑲嵌成為一種美學追求,跟當時的經濟和審美分不開的,如今我們所能見到最漂亮的嵌螺鈿實物就是唐代的螺鈿鑲嵌藝術品。
至明代,螺鈿工藝上分出了「厚螺鈿」、「薄螺鈿」。厚螺鈿又稱硬螺鈿,使用的鈿片質地厚實,色彩較為單一。取材於色彩不太濃艷的老蚌、王珧、硨磲等貝殼,其厚度通常有0.5-2毫米。厚螺鈿製作時都是嵌入的,不管是嵌在木頭上還是嵌在漆器上。薄螺鈿又稱為軟螺鈿,是採用色彩比較濃艷的鮑魚殼加工製成柔軟有彈力的薄片,具有美麗動人的珍珠般的光澤,其厚度在0.5毫米以下,有的只有0.07毫米左右。薄螺鈿絕大多數不是用嵌,而是用粘的方法,稱為”點螺”。螺殼經過特殊溶液浸泡以後會變得非常軟,非常薄,甚至比紙還薄。漆器在沒干的時候非常黏,這時候拿鑷子夾住螺殼,往漆器上一點一點地粘,所以叫點螺。軟螺鈿在製作上要求工匠有較高的技藝。
至清代,審美觀開始發生變化,尤其到了乾隆盛世時,審美變得非常瑣碎,所以薄螺鈿點螺工藝器物大量出現,同時還鑲有金銀片裝飾,顯得非常奢華。
螺鈿鑲嵌工藝是精選河蚌、夜光螺等貝殼色澤光華最佳的部位,作為原料,經過磨製後,做成人物、亭台樓閣、花鳥魚蟲的圖案,拼貼、鑲嵌於木器或漆坯上,再經過髹漆、拋光,達到近似設色效果的一種工藝。《髹飾錄》中描述道:「螺鈿……百般文圖,點、抹、鉤、條,總以精細密緻如畫為妙。又分截殼色,隨彩而施綴者,光華可賞。」嵌螺鈿工藝的裝飾性很強,給人以五光十色的視覺效果,是明清時期頗為流行的漆器裝飾藝術。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