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與明初蘇麻離青的不同表現(共6張圖片)
  • 15年3月26日 16:4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名師揭開蘇麻離青的迷霧(第二篇 元與明初蘇麻離青的不同表現)

大明宣德年龍紋天球瓶

科學檢測證明,景德鎮元、洪武、永樂和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著色原料皆屬同一種進口高鐵低錳型鈷料,即蘇麻離青。然而從藝術的表現上,雖然有著第一篇所描述的共同點,每個朝代卻同樣也有著自身的風格與特徵。

友人李老師在他的一研究中寫道:元代青花線條穩定少暈散,是景德鎮工人對進口的蘇麻離青料做了技術上的改良,而永樂青花多暈散,是那個時代的人們追求那種暈散的美,在技術上服從了藝術。

讓我們來分別觀察元、洪武、永樂和宣德四個時代典型的青花圖片。

景德鎮元代青花瓷器,成熟的產品顏色青翠沉著,色料較薄、線條流暢穩定、少暈散,多黑斑。

名師揭開蘇麻離青的迷霧(第二篇 元與明初蘇麻離青的不同表現)

圖七 伊朗館藏八方葫蘆瓶

名師揭開蘇麻離青的迷霧(第二篇 元與明初蘇麻離青的不同表現)

圖八 上海博物館館藏藏元青花梅瓶

由於蘇麻離青中含Fe2O3,在還原焰中Fe+2濃度不太高的情況下將釉著成綠色,如果局部聚集濃度高了則會變成褐色甚至呈黑色,即形成Fe+3的著色,而Co離子是純藍色的。因此,正燒時青花呈Co離子和Fe+2同時並存的翠青色(圖七),欠燒時由於鈷料未在釉中散開及溶解在釉中的量少故呈現帶灰的青藍色(圖八)。過燒時由於色料在釉中的大量擴散形成暈散現象,然元青花中出現暈散的很少見。

眾所周知,元末景德鎮窯工通過在瓷石中加入麻倉土,完成了對瓷胎二元配方的工藝改良,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瓷器燒造的溫度,以適應伊斯蘭文化對瓷器體型碩大的習俗要求。而從青花少暈散的特徵上,可以初步判斷剛剛實現工藝革命的元末景德鎮,在窯溫的提升上相比後來的明清時期,尚處在一個較低的階段。這也可以從瓷胎中耐高溫的Al2O3的含量相對較低(與明清比)和釉中易熔的CaO的含量較高(與明清比)得到進一步證實。

洪武青花,髮色多沉悶,呈灰藍、灰黑色,線條穩定、少暈散,多黑斑。

名師揭開蘇麻離青的迷霧(第二篇 元與明初蘇麻離青的不同表現)

圖十 安徽知名大藏家舊藏 洪武大碗

洪武青花總體給人感覺灰突突的,除了鐵銹斑、黑斑的典型特徵外,似乎與元、永樂和宣德的藍色搭不上邊。李輝柄老師曾經跟我說過,他懷疑洪武青料是元末用剩的廢料或次等料。這一點,我通過仔細比對《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中元、洪武、永樂和宣德時期的釉和青花的成分數據,似乎得到了佐證。

鈷礦是一種分散性的淺位的礦藏,分堆分散埋藏於地下約1米左右,俗稱「雞窩型」礦藏。鈷礦的品質也相當分散,因所含成分:鐵、鈷、錳等著色元素比例和含量的不同,參差不齊。因而在製成色料前,景德鎮窯工首先要對鈷料進行加工,其加工步驟有《江西大志 陶書》中記載的「敲青」、「淘青」等淨化提純的方法,也有《天宮開物》中所描述的鍛燒處理的方法。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為了得到更多、更純淨的氧化鈷,剔除雜質:鐵錳等氧化物。反之,淘洗不精的次等品、淘洗殘剩的廢品,則氧化鈷含量低、氧化鐵相對高,尤其是鐵鈷比高,這正是洪武青花成分的特徵(圖十)。

除青料本身的質量之外,燒成溫度相對低也是造成洪武青花髮色灰暗沉悶、少暈散的原因。

永樂青花,釉面瑩潤,青花髮色濃艷,色料較厚、多暈散,多鐵銹斑塊。

名師揭開蘇麻離青的迷霧(第二篇 元與明初蘇麻離青的不同表現)

永樂青花執壺

暈散,是永樂青花的一大特徵。較高的燒造溫度、較高比例的鈣和鉀、鈉及鐵,都會降低釉面的粘度增加流動性,使青料更好地溶於釉中並向非著色區擴散。

永樂青花上多見流動的魚藻紋、隨風飄動的花、與莖葉,將暈散的效果恰到好處地運用在這些紋飾上,能夠給人一種栩栩如生和靈動美妙的感覺。

而青料較厚、燒成溫度偏高,也使永樂青花在暈散中更加髮色濃艷。

永樂青花瓷釉面較元青花和洪武青花更為瑩潤,從釉面的成分上看,其鉀含量相對較高,增加了燒成後釉面的光亮度和瑩潤感。

名師揭開蘇麻離青的迷霧(第二篇 元與明初蘇麻離青的不同表現)

宣德青花

宣德青花,胎體更加緻密潔白,青花髮色分兩種:一種濃艷帶黑斑、長伴有錫光,一種穩定、少黑斑、黑斑處沒有錫光。

宣德青花瓷胎相比前朝含有更高比例的Al2O3,瓷器的燒成溫度也更高,因此胎體更加堅硬緻密,由於淘洗工藝的提升,胎土中的雜質更少,因此胎體顯得更加潔白。

大量的科學檢測數據顯示,宣德青料分為兩種:一種與元、洪武、永樂相同的高鐵低錳型蘇麻離青,一種為低錳高鐵型國產青料。因此宣德時期的青花,隨都色澤濃艷,但有些有著典型的蘇麻離青料的暈散、鐵銹斑並伴隨銀白色的錫光,有的則雖有黑斑,但無銀白色錫光,線條穩定安靜。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