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龍泉窯系瓷器的的三大窯口
龍泉窯源於三國兩晉,宋朝鼎盛,結束於清代,是中國制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有著「質如玉、亮如鏡、聲如磬」的美譽。龍泉窯燒製的瓷器不僅是皇宮的貢品,而且是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世界性商品。
龍泉窯在漫長的一千六百多年的制瓷歷史中,可以分為開創、發展、鼎盛和衰落幾個階段。魏晉至五代十國是開創時期,瓷窯少,生產時斷時續。北宋至南宋前期是發展期,這期間瓷窯發展快,已經形成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南宋中期開始龍泉窯進入了鼎盛時期,開始燒製兩種精美瓷器: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元朝建立,元政府重視對外貿易,內需外銷的迅速增加,龍泉窯瓷業更是得到了蓬勃發展。但品質和工藝均已不如南宋時期。明代早期龍泉窯青瓷質量較高,並出現了洪武和永樂官窯,這個在史書上都有明確記載。到清代,龍泉窯走向了衰落。龍泉窯燒製精品瓷器的主要瓷窯都集中在龍泉市南邊,其中最出名,燒製的瓷器最精美的三大窯系就是金村窯,大窯,溪口窯。
金村篇:
在北宋早期,瓷業主要集中在龍泉市金村和慶元縣兩縣交界處的溪流兩旁的山坡上,共發現生產淡青釉瓷器的窯址近八處。到了北宋中晚期,在龍泉大窯、金村、大白岸、慶元縣上垟、麗水市石牛等地發現窯址二、三十處,瓷窯數量顯著增加,分佈範圍廣闊,為南宋瓷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在此階段,尤以龍泉金村窯系燒製的瓷器質量為最佳。金村是一個村,地處龍泉市小梅鎮東南邊陲,村莊所在地海拔400公尺,距離市區50公里,是個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好地方。一遇雨天,霧氣常於半山中繚繞,開晴後,即變幻成彩虹,美如仙境。在北宋時期金村窯燒製的刻劃花工藝瓷器是龍泉窯這階段最精美的器物,刻劃工藝精深,紋飾引人醒目,這時期的刻劃花常常用刻刀刻出各種花的輪廓線,刻時刀面傾斜,刻線一面淺一面深,為俗稱的半刀泥工藝,並且很多瓷器內外壁都有刻劃工藝,俗稱雙面工。釉色已淡青釉為主,釉面大多呈現玻璃玉質感,精美絕倫。是龍泉窯北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精品瓷器。南宋前期金村窯仍有在燒製,而且器物更加精美。至南宋中期,龍泉金村窯基本斷燒,而此時的龍泉窯,也已經進入最光輝燦爛的時代。
大窯篇:
南宋中期始,在皇室、官僚的支持下,龍泉窯的制瓷匠師學習吸收南宋官窯先進的制瓷工藝,從胎釉配方、造型設計、上釉方法、裝飾藝術到裝窯燒成都有了重大的改變和提高,生產黑胎厚釉和白胎厚釉兩類高級瓷器,供皇室和官僚使用。以後,這種精湛的制瓷工藝,不斷得傳播到金村、溪口、八都、安福、安仁口、周垟和慶元縣、雲和縣等地的許多瓷窯,產品暢銷國內外,龍泉窯名聞中外。此階段,龍泉窯瓷器已經沒有了北宋時期精美的刻劃花工藝,而以釉色取勝,這種轉變是跟當時南宋的文化、審美觀息息相關,瓷器變的更加內斂和素雅,而龍泉窯也進入了鼎盛時期,其中最著名的產區就是大窯,大窯是一個地名,也是一個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位於龍泉市南約50公里的琉華山下,明代以前稱「琉田」,因山而得名,今稱大窯村,相距金村約5公里。在大窯村附近,西起高際頭村,北迄坳頭村,在沿溪10里的山坡上,共發現窯址53處,大窯生產的產品工藝精湛,質量高,為同時期龍泉窯其他瓷窯所不及,是當時龍泉窯的中心,一直到明代末期,大窯都是龍泉窯的代表性瓷業中心。大窯在南宋晚期也曾燒製過黑胎精品瓷器,俗稱「鐵骨」或「鐵胎」,更出現了楓洞巖等高級瓷窯,專門生產宮廷和官府用瓷。
溪口篇:
而在南宋中晚期,距離龍泉市以南也是約40公里,距離大窯約5公里處,有一個村落叫溪口村,就是宋五大名窯之一哥窯的窯址所在地,溪口村四周群山環抱,風景秀麗,同是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溪口窯系窯址不多,不足5處,其中最著名的瓷窯是溪口瓦窯垟,在南宋後期溪口窯系燒製了頂級的黑胎哥窯瓷器,俗稱「鐵骨」或「鐵胎」,當地人謂曰「夾心餅乾」,釉色以粉青為主,有的似碧波,有的如翠玉。其特徵為「紫口鐵足」和自然開片,產品流溢著一種古樸而奇特的審美意趣。
1938年9月,中國古陶瓷先驅陳萬里第二次赴溪口調查,認為此處系古代龍泉燒瓷精華所集。他在筆記中指出:「溪口大麻之有窯,原為典籍所不載,我於民國二十三年發現以後,曾將所獲碎片與同好者商討,並於浙江文獻展覽會上陳列之,於是湖濱骨董賈客,始知大麻二字,其黠者因此遂能道及溪口大麻,歷歷如數家珍。」陳萬里認為:此地「頗多仿自銅器之式樣,其為沿襲兩宋官窯之作風,昭然可見,此實為龍泉造瓷中之黃金時代。」從陳萬里的筆記中,我們看得出溪口窯在龍泉具有崇高的地位。陳萬里甚至一度認為這裡就是哥窯的產地,但最終因證據不足而放棄。 陳萬里當年無法確定哥窯產地的原因,是上世紀30年代來自各地的古董商發現龍泉窯址後,使遺址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據一些老農回憶,當時中外古董商紛至沓來,雲集溪口一帶,僱用當地農民對窯址進行大肆挖掘,並廉價收購所掘遺物,遺址已被翻了幾遍,其破壞程度之嚴重可想而知。在此燒造宮廷用瓷是毫無疑問的,這裡出土的陳設品許多是仿商周秦漢青銅器及玉器造型,受到趙氏帝王倡導的復古風氣的影響。在2012年11月9日,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等20多位專家經過兩天的分析論證,正式確認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哥窯的窯址就在龍泉市溪口窯。大家都傳「哥窯無整器」,原因其一是哥窯燒製的時間不長,其二當時檢驗標準及其苛刻,少數好的直接進貢,一點缺陷都是直接砸碎,並傳有官兵把守監燒,導致存世完整器極其稀少,如有發現也是國寶級重器。另此處還需要說明的一點,據我對龍泉窯的瞭解,個人認為目前所記載的「傳世哥窯」並非龍泉溪口的宋哥窯,事實上,對於「傳世哥窯」是否屬於龍泉宋哥窯,爭議一直存在。早在1943年,中國田野考古先驅陳萬里先生就曾對「傳世哥窯」的命名提出懷疑。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輝炳也曾認為當年登記造冊的故宮博物院瓷器專門委員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導致了一些錯定。這「傳世哥窯」指的是流傳有序的而非出土的「哥窯」器。1932年,民國政府在接收清宮遺存的文物清點造冊時,發現了一批前所未有且缺乏任何產地、燒造時間等記錄的瓷器,便以「傳世哥窯」稱之。據瞭解,「傳世哥窯」與「龍泉宋哥窯」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釉質,釉色,開片等特徵都差異明顯。可以說「傳世哥窯」與「龍泉宋哥窯」毫無關係,且有可能並非宋代燒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