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瓷器收藏與鑒賞(共5張圖片)
  • 24年9月13日 11:1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越窯

越窯歷史悠久,始於東漢,經三國、兩晉、南朝、隋唐,一直到宋朝,延續千年,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越窯的歷史

三國時期的越窯瓷器,胎質堅密,胎骨常常為淡灰色,有著均勻的釉層且釉汁純淨,以淡青色為主,黃色和青黃色較稀少。三國早期紋飾簡樸,紋樣有弦紋、水波紋、葉脈紋;晚期裝飾繁複絢麗,出現斜方格紋,並出現了堆塑,器物以日用品和明器為主,已經擺脫了東漢晚期承襲原始陶器的樣式。西晉時期,越窯繁榮起來,這時的青瓷胎體厚重,胎色呈灰色或深灰色,釉層均勻厚潤,裝飾精緻繁複,釉色以青灰為主,用堆塑、刻花、劃花等裝飾手法,後期出現褐色加彩的裝飾手法。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隨葬品為主,其中一些器物造型複雜,不乏精品。

東晉中期以後,越窯青瓷多為日常用具,如燈、盤、碗、燭台、盆、缽、壺、硯等,造型也逐漸趨向簡樸,裝飾越來越少,紋樣大多以弦紋為主。南朝時,越窯青瓷的主要紋飾為蓮瓣紋。器物以日用品為主,胎、釉分為兩種:一種胎質緻密,施青釉,胎呈灰色;另一種胎質粗松,呈土黃色,外施青黃釉或黃釉。

越窯的工藝特色

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密址廣泛分佈在今浙江余姚、上虞、寧波、慈溪等地,其地古屬越州,故名。越州制瓷有著悠久的歷史,瓷器生產長期居全國之首,工藝也日趨成熟。唐初,越瓷胎體為灰白色,較粗松,唐代中晚期多為深灰色、灰色,部分為淡紫色,細膩堅薄。釉色上,青黃色唐早期居多,青中泛黃唐中晚期較多,五代時多為青綠色。

唐代越窯瓷的器形豐富,其中壺、碗、盤造型變化多端。常將口沿做成荷葉口、花口、葵口,底部加寬成玉璧形、玉環形或多曲結構,十分美觀大方。唐代越窯的特點是重視造型、釉色,而不重紋飾,大多數素面無紋,而且紋樣種類較少

主要有雙魚、蓮瓣、雲鶴、龍紋。紋飾手法多為劃花,少量為印花及鏤雕。

越窯雅頌

唐代陸羽曾在《茶經》一書中評價道:「甌(指茶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以下。」在同一本書中,陸羽還對邢窯白瓷和越容青瓷做了比較,認為「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以類玉似冰來評價越瓷的美。

唐代的越窯青部,深受當時詩人的喜要,不少詩人都描述和政脈過越窯青瓷的美,如陸龜蒙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干峰翠色來」(《秘色越器》)晚店五代詩人徐查的「按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功刻明月染春水,輕施薄冰盛綠雲」(《貢余秘色茶益》)。日本明治時期的詩人石川鴻齋也曾作詩讚頌余姚上林湖的越窯瓷器:「上林之窯盛天下,宋社已屋陶亦罷。遺珍誰得難雞山,久埋土中猶未化。余姚沈君藏一瓶,釉色瑩澈凝貌青。相攜萬里來扶桑,割愛貽我何厚情。」

?越窯青瓷或其中一種在晚唐五代時被稱為「秘色瓷」。這從前文兩位詩入的詩作中可以看出,在史籍中也有「秘色」瓷器的記載。但在漫長的歷史中,「秘色」一說,缺乏實物支撐。1987年,這個謎終於被解開了。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塔唐代地宮中出土了唐懿宗等供奉釋迦牟尼真身含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時出土了記錄這些器物名稱的石刻「物帳」。據「物帳」,專家們斷定該地宮出土的14件青瓷就是傳說中的秘色瓷,從而揭開了秘色瓷的謎底。不過關於秘色瓷仍有兩說。一說是廣義的,越窯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說是狹義的,越窯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稱為秘色瓷。狹義的秘色瓷,應是越窯燒製的御用之物。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