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龍泉窯從繁榮走向衰落的發展歷史(共4張圖片)
  • 24年7月16日 15:3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龍泉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的民窯青瓷產地,以龍泉縣境內的窯址最為密集,有300多處,其中瓷器質量最好的窯址多集中在龍泉縣的大窯村一帶,這裡是龍泉窯的中心,故而統稱為「龍泉窯」。龍泉窯燒瓷歷史悠久,傳世的瓷器較多,宋元時遠銷到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國。

  龍泉縣位於浙江省的南部,甌江的上游,瓷土礦藏十分豐富,河流的兩岸山巒起伏,森林茂密,盛產燒瓷用的燃料——松柴。瓷窯可利用溪流的山坡選址,制瓷原料可依賴廉價的水碓粉碎並加工,成品也可從甌江順流而下運到溫州,瓷器的輸出十分方便,這些都是對瓷業生產十分有利的條件和環境。

  龍泉窯創燒於北宋早期,盛極於南宋晚期,北宋至南宋初年,主要生產盤、碗、壺等日用品,製作工整,普遍使用刻花,並輔以蓖點紋、蓖劃紋及波浪紋、雲紋等,釉層比較薄,釉色青中泛黃。
龍泉窯青釉蓮瓣紋瓷碗

龍泉窯青釉蓮瓣紋瓷碗尺寸:高6.4厘米,口徑15.3厘米,足徑4.4厘米

  龍泉窯青釉蓮瓣紋瓷碗廣口、淺腹、小圈足,碗壁裝飾蓮瓣紋,底部呈雞心底。通身施青釉,僅圈足底部露胎,露胎處為淺紅色,釉色光潔瑩潤,綠中泛灰,清新淡雅,釉面細膩潔淨,用手觸之亦覺光滑如玉,是龍泉窯所產瓷器中的精品。

  到了南宋中期,出現了爐、瓶、渣斗、塑像等物,且每種器物又有多種式樣,裝飾以刻花為主,碗內刻雲紋的較多,釉層晶亮透明,已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瓷器是龍泉青瓷的最為有名的產品,約始創於南宋晚期。釉層豐厚滋潤,色澤晶瑩,特別是梅子青,色調可與翡翠相媲美。此期器物的造型更加多樣化,而且還出現了模仿玉器的琮,模仿銅器的鬲、觚、觶、投壺等,說明龍泉窯的青瓷已經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喜愛。

  龍泉窯發展至元代,開始較多的燒製大件器物,這是制瓷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明代中期以後,由於各地制瓷業的興起,特別是景德鎮制瓷業的進一步發展,有些技工紛紛遷走,另行建窯,龍泉窯開始走向衰落。
龍泉窯青釉淨瓶

  龍泉窯青釉淨瓶,元,高48.2cm,口徑7.3cm。
  淨瓶直口,長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近足處微外撇,圈足。頸下部有輪狀出沿。內外施粉青色釉,釉面勻淨。
   這種俗稱淨瓶的器物,實際上是屬於「軍持」的一種。「軍持」是梵語 「kundikā」、興都斯坦語 「kundi」的音譯,也稱「君遲」、「君持」、「軍遲」、「捃稚迦」等,意思是「瓶」,「水瓶」。本為印度民族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具,後來被佛教徒賦予宗教涵義,用於貯水,以備雲遊四方時飲用、淨手或飯後漱口。軍持大致上可分為兩口和單口兩種類型,質地有陶瓷、金屬等。瓷質單口軍持從五代至清代皆有燒造,其基本特徵是小口,長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頸部有輪狀出沿。元代龍泉窯青釉淨瓶發現不少,但像這件淨瓶這樣體大且釉色精美者殊為少見。

龍泉窯青釉凸花纏枝蓮紋尊

  龍泉窯青釉凸花纏枝蓮紋尊,明,高33cm,口徑13cm,底徑16.3cm。
  瓷尊撇口卷唇,短頸,溜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內凹。通體施青釉,器身滿刻凸纏枝蓮紋,腹下部至脛部刻菊瓣紋。足沿露胎處呈火石紅色。

  瓷器胎體厚重,造型規整端正,釉色呈黃綠色,釉質光潔瑩亮,透明度強,具有明初龍泉窯青瓷的典型特徵。

龍泉窯到了明代開始大幅走向低潮,胎骨粗糙厚重,胎色灰黃,釉面薄而帶較強的光澤,純正的粉青釉基本不見,釉色青灰到青黃,裝飾以刻劃為主。
清代龍泉窯和明代比較相似,釉色青綠薄而透明。由於清代封建王朝的崩潰使龍泉窯徹底熄火,最終退出了歷史舞台。宋元明龍泉窯從繁榮走向衰落的,結束了中國封建社會瓷器輝煌的歷史,進入了另一個時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