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鈞瓷(共4張圖片)
  • 23年5月3日 16:0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鈞瓷

中國民間諺語曾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說法,能夠收藏一件鈞瓷瓷器,甚至是一塊鈞瓷瓷片,是古往今來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情。這種瓷器始於唐,盛於宋,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國之瑰寶」。

鈞瓷的古窯址位於禹州神垕鎮。宋徽宗下旨在禹州鈞台附近建官窯為皇宮燒製貢瓷,「鈞瓷」也由此而得名。鈞台窯瓷器的身上沒有浮光,散發著內斂的光芒。它沉穩、厚重,是中華民族品格的表達。

鈞瓷最值得稱道的,就是被世人稱為「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鈞瓷之美,美在窯變,鈞瓷的窯變現象主要指鈞釉的各種變化。鈞瓷施釉入窯燒成以後,產品上出現不同的色彩、紋路、圖畫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變化,在不同光線、不同角度下觀賞,好似一幅幅潑彩水墨畫一般,各具情趣、耐人尋味。而且,同一窯燒出的成品中,沒有釉色完全相同的產品。即使同一件產品上也會出現多種不同的色彩紋路,並形成神奇的意境圖畫,給人以千變萬化而神秘莫測的感覺。

鈞瓷之所以會出現窯變現象,主要與其特定的生產製作工藝有關。鈞瓷使用獨有的礦物原料,這些原料成分複雜,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本身多帶有不同的顏色。另外,不同的胎質和造型也會對鈞瓷窯變產生影響,施釉時釉層厚度的不同,燒成後釉面的窯變效果也會不同……總之,在鈞瓷生產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細小環節的微妙變化,都會影響到鈞瓷的窯變效果,甚至裝窯時產品擺放位置的不同、裝窯產品的稠密與稀少、燒窯時所用的燃料,些都會使鈞瓷產生不同的窯變效果。

除了窯變效果以外,鈞瓷表面的釉一般比較厚且黏稠,在冷卻的時候,有些被釉填平的地方,會形成像雨過天晴以後,蚯蚓在濕地爬過的痕跡。而這便是鈞瓷最為典型的「蚯蚓走泥紋」。這種人力不可為的奇妙效果,與窯變一樣,都是鈞瓷讓人如癡如醉的地方。

不同於青花、粉彩、五彩等各種需要在釉上、釉下或釉中勾線、填色作具體造型的瓷器品種。鈞瓷在燒製過程中,釉色自然流淌、線條肆意變換,所有這些都不是人為設計或者雕飾出來,而是源於自然的「無為」之作。

鈞瓷的珍貴,主要就在於其存世量極為稀少。鈞瓷燒製難度之高,極大地制約了鈞瓷的產量。鈞瓷在燒製過程中髮色性質很不穩定,不僅要顧及溫度、冷卻速率,就連窯位、燃料甚至季節、氣候等因素,也都會影響到最終的窯變效果。這也使得鈞瓷的燒製成品率極低,至少有70%的產品都會報廢掉。

對鈞瓷鍾愛有加的宋徽宗,在藝術上有著近乎「完美主義」的追求。其在位期間,為了能夠讓鈞瓷呈現出理想中的窯變效果,一方面,要求燒製鈞瓷不計工時,不計成本,所用窯工都是從民間精選出來的能工巧匠。另一方面,嚴格規定每年只准生產36件鈞瓷。那時候,每逢鈞瓷出窯,往往都要有官員在場監督,待挑選出符合宮廷標準的貢瓷後,其餘一律砸碎銷毀,絕對不許流入民間。作為一位極具藝術天賦的皇帝,宋徽宗在治國理政上卻是非常失敗的。就在北宋鈞瓷藝術達到巔峰之時,金兵大舉攻入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淪為俘虜,成了北宋的亡國之君,鈞瓷官窯也隨即停燒。

上世紀50年代,禹州市老一輩的鈞瓷專家通過對鈞瓷的理論研究、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最終於1958年燒製出了絢麗多彩、晶瑩如玉的鈞瓷製品,至此,鈞瓷藝術在原產地神垕鎮全面恢復。進入到本世紀,鈞瓷的技術有了更大的發展,也有了更大的突破。宋代雙火膛窯爐復原了,柴燒工藝也恢復了。在國家的鼓勵和重視下,鈞瓷藝術也將進入空前的繁榮和發展階段。鈞瓷藝人們將傳統技法與現在科技相結合,燒製出了不少當代鈞瓷精品。鈞瓷,也成為中國贈送給各國政要的高規格「國禮」。

現在,人們能夠見到的鈞瓷,大多是元代或者清宮舊藏,宋代傳世之作極為罕見。下面,一起來欣賞幾件有代表性的館藏鈞瓷珍品:

北宋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鈞瓷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燦爛的玫瑰紫色釉是銅金屬元素在強還原焰的氣氛下燒成後的呈色。釉面上有明顯的「蚯蚓走泥紋」,為一件鈞瓷上乘之作。

宋代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鈞瓷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仿古銅器式樣。尊從商開始,到北宋早起,都為銅製,作為皇家盛酒祭天祀地的神器。北宋徽宗時期,開始燒製鈞瓷尊代替銅尊。

元代均窯天藍釉貼花獸面紋雙耳連座瓶: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鈞瓷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土於北京元大都遺址。以荷口為飾,以祥瑞作頸飾,以威猛的雙獸作腹飾,以透孔六龍座,寓意閤家快樂、吉祥有餘、天下太平等。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