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六方大瓶
本器整體呈六方形,侈口長頸,折肩弧腹,圈足外撇作台階狀,器形端正大氣,通體以青花描繪,髮色蒼翠。瓶頸部六面分飾折枝花卉,腹部主體以三多為主題紋飾,繪製石榴、佛手、壽桃,寓意多子、多福、多壽,瑞果之間搭配菊花、牡丹、蓮花三組折枝花卉,祥花瑞果,窮秀極妍,吉祥之氣盡現。器物口沿、肩部及足脛分飾回紋、雲雷紋及如意雲頭,器身起稜折角處則描繪卷草花卉,起到了點綴主題紋飾的作用。底心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清乾隆青花纏枝蓮紋貫耳瓶
此件大尊,撇口,束頸,折肩,斜腹,圈足,頸部左右附飾貫耳,自上而下繪飾十重紋飾,主題紋飾是纏枝蓮紋和海水浪濤紋,構圖雖繁縟而層次清晰,畫工細緻精湛,點塗技法運用嫻熟,青花亮麗雋美,且色澤有深淺之別,濃淡相宜,層次宛然,蒼雅之氣躍然眼前,堪稱乾隆御瓷少見之重器。其周正端莊,製作嚴謹,成型技術要求頗高,難度不遜於方器的製作,雙耳、圈足、瓶身均需要印模成型後粘合方成。釉面平整光潔,玻璃質感極強,觀其青花髮色,濃艷而不炫目,秀斂亦不蒙滯。其用點青法上色,系仿永宣蘇麻離青結晶斑之效,故紋飾有深淺之別,濃淡相宜,層次宛然。內足較淺,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
清乾隆青花纏枝蓮花托八寶紋鋪首尊
此尊造型源自上古青銅器,整器恢巨雄偉,古雅端莊,通體青花描繪纏枝蓮花托八寶紋,口沿和近足處皆為海水紋,頸部為纏枝蓮紋,肩部繪巴洛克式紋樣,兩側貼塑二鋪首啣環。主題鮮明,上下呼應,彰顯出威嚴的皇家氣度。底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工整端莊。青花濃郁明快,翠妍欲滴,表現手法模擬明初「蘇麻離青」效果,可謂時代之集大成者,為乾隆朝青花御瓷少有之雋品。清朝皇室崇尚佛教文化,與藏區保持著和諧關係是清王室在對內關係上所作出的重大成果,反映到宗教上即是對藏傳佛教的格外推崇,尤以乾隆皇帝最為篤信。乾隆時期,除了大藏經得以雕印、大小寺廟得以興建之外,與藏傳佛教相關的各式器物和紋樣亦在清宮盛行。此青花蓮托八寶紋鋪首尊即為傑出代表。
清乾隆 青花釉裡紅海水龍紋玉壺春瓶
清代,景德鎮御窯廠的制瓷工匠熟練掌握了燒成難度較大的青花釉裡紅瓷器的燒造技術,宮廷開始大量燒造這種瓷器。作品圖案線條清晰、髮色純正,燒造技術堪稱爐火純青。器撇口,細頸,溜肩,垂圓腹,圈足。器身上下部繪以雲龍鬧海圖,驚濤之上,祥雲迤邐,火焰飛滾,諸龍蒼健兇猛,叱吒風雲,氣勢凌厲恢宏,更有雙龍破浪而出,昂首奪珠,以致方寸之間,猶有排山倒海之勢。其佈局繁密而不亂,諸龍神態描畫精準,逼真傳神,青花妍美雅麗,釉裡紅鮮艷奪目,於瑩潤潔白的釉面映襯之下,更見亮麗非凡,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圖案畫法借鑒了清代順治時期經常使用的「龍身在雲中三現」的表現形式,龍身只露出三段,其它部分被浮雲遮掩,故稱「一身三現」,確有「雲從龍」之感。此種斑片雲紋,順治時最為流行。康熙時亦常用,到乾隆時期畫面更加寫實。圈足外壁以卷草紋為飾,內施白釉。玉壺春以「玉壺先春」得名,指造型為撇口、細頸、碩腹、圈足的瓶式。玉壺春瓶以隨時代變化而不同的弧線構成柔和勻稱的瓶體,時代特徵明顯。宋代已經出現,定窯、龍泉窯、景德鎮窯、汝窯、耀州窯、鈞窯都有燒製。玉壺春瓶亦有帶蓋者。與早期相比,明、清景德鎮窯製品胎薄體輕,釉色瑩潤.有青花、釉裡紅、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諸多品種,非常精美。宋至元代玉壺春瓶用做酒器,明、清時漸變為陳設瓷。
清乾隆青花蓮托梵文高足杯
清代乾隆時期曾製作了一批具有少數民族宗教風格的器物,用以加強民族間的聯繫。此種高足杯正是依照西藏寺廟的銅酥油燈造型而制,為佛龕前供奉的長明燈,具有鮮明的藏傳佛教風格。高足杯為乾隆朝所盛行,撇口,斜腹,竹節柄高足。外壁繪二方連續纏枝蓮紋,上托八字梵文真言,近底部繪纏枝蓮紋一周,底部繪變形蓮瓣紋一周,高足飾青花留白朵花紋,凸起的稜繪折枝花卉,下飾垂幔狀如意瓔珞紋。胎體潔白堅致,釉色瑩潤喜人,青花髮色淡雅宜人。足內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書款。整器形制規整,小巧精湛,紋飾繁縟,為乾隆佳器,值得典藏。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牛頭尊
本器直口微敞,短頸,上飾雙變體螭龍形耳,圓鼓腹下垂,圈足。胎體厚重,腹部豐滿,肩部安對稱夔龍形耳。外壁通體繪青花花紋,自口沿向下,分別為回紋、勾連錦地團壽紋、如意頭紋、蓮瓣紋、卷草紋,而以腹部纏枝蓮紋為主要紋飾,花形碩大飽滿,枝蔓舒展婀娜。頸部勾連錦地團壽紋又稱萬壽不到頭,寓意福壽連綿。為乾隆朝燒造的宮廷陳設器,品相完美,十分難得。底落[大清乾隆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書款。
暫得藝術館作為一家專業的文化藝術品經營展示機構,其宗旨是搭建中國古代藝術品與藝術愛好者的溝通橋樑,呈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以來推動藝術品交流的發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希望通過暫得藝術館的展示,讓更多人瞭解中國古代藝術,熱愛中國古代藝術,在全民逐的時代不因城市的喧囂和浮躁而焦灼不定,以寧靜而致遠的人生觀觸摸歷史風情、感悟文人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