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共6張圖片)
  • 21年4月16日 04:0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元代青花瓷介紹

青花瓷生產於唐代,興盛於元代。元青花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後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

元代青花瓷

元代社會雜劇繁榮昌盛,北方蒙古人對南方漢人歷史故事非常著迷,戲劇中人物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動蒙古人愛憎分明的樸實情懷。將故事凝固在厚重結實的瓷罐上,放進蒙古包裡,在存放食品雜物的同時,還可時時欣賞那回味無窮的戲劇故事。即使不小心用足踢到也不會被輕易碰碎。那些厚重而扁的元青花罐,成為蒙古皇室貴族的生活實用器。

其繪畫,一般採用剪紙或版刻模印取其部分拼圖,在瓷胎上填色而成。透露著濃郁的年畫風味。因為缺乏原創,除造型不同,精美程度大同小異。元代是南北文化大融合的激烈時期。看不到未來的迷茫,不知困惑了多少識古通今的知識分子。但文化大融合總會產生最終的結果,這種結果被當時德高望重的趙孟頫清醒認識到。他通天象,精書畫,又遊走於朝野之間。

將這種結果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達出來告慰天下,也說明了文化趨同的歷史規律。由於當時過於張揚的艷藍色,在許多漢人觀念上難以接受,此罐在呈色上採用灰藍色調。用抽像的原創繪畫,用駱駝與鳳鳥代表兩種文化的碰撞與結局。再配以天象輪迴卦圖,造型精緻的鳳鳥體內射出道道美麗的藍色光束,細長的爪子向前伸出,喻其影響深遠。獨特的藝術構思,深刻的文化內涵令人無限遐想。

元代景德鎮瓶、罐之類器型,採用分段制胎,然後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處器表往往突起,給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經打磨,但內壁接痕仍清晰可見,器物頸部內側略加切削,內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裡的底、腹、口等處胎體接痕表現明顯。一般器物的足邊不規整,有彎曲現象,說明元代制胎時不講究修坯,因此顯得成型工藝較粗糙。

元代青花瓷

但小型器物也有精緻者,胎質顯得潔白細膩。削足處理方法常見底足足端外牆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寬厚多為挖足,挖足有深有淺。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齊,呈彎曲狀。器底可見螺旋狀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紋較粗、較疏,盤和碗的切削痕較細、較密。底部和圈足內外粘有窯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與杯身以泥漿拼接,交接處可以看見黃色或漿色擠壓泥漿,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結構的蓋,採用子扣與器蓋先成型後粘接工藝,蓋上能清晰地看見接痕。碗的底部胎體較厚重,足內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稱「臍」狀,實為拉坯痕跡。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處常見一內凹的圓點,在燒製大器時,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處放一個用耐火土做成的圓餅或圓圈作支點,圓點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為寬圈足,不規整,有的底中心有較淺的螺紋痕跡。一般大件器物胎體厚重,但重量適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慮。  

元代青花瓷首先被外國人發現

元代青花瓷已埋沒了幾百年,於民國初年被發現,五十年前才被公認的。事情由一對青花雲龍紋象耳瓶引起。20世紀20年代,旅英華裔古玩商吳賁熙帶著一對罕見的青花雲龍紋象耳瓶來到玻璃廠出售。這對像耳瓶原供奉在北京智化寺,頸部記有62字銘文:「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裡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捨香爐花瓶一副,祈保闔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淨一元帥打供。」遺憾的是,這對珍貴的元代青花瓷瓷器被當時所有的古玩高手判為贗品。「元代無青花」似是當時古玩界的共識。中國人就這樣在自己的家門口失去了認識元代青花瓷的機會。像耳瓶被大維德爵士買走,流到了國外。

元代青花瓷

    英國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古瓷器學者霍布森是首位關注並認可元代青花瓷的專家學者。他於1929年發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詳細介紹了民國初年英國大維德爵士從中國收購去的一對至正紀事年款的元代青花瓷雲龍紋象耳瓶,但是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重視。

    1952年美國佛利爾藝術館的中國古陶瓷學者波譜博士發表了《14世紀的青花瓷器:伊斯坦布爾托布卡普宮所藏一組中國瓷器》一文,1956年又發表了《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國瓷器》,他以一對元代青花瓷雲龍紋象耳瓶為標準器,對照土耳其和伊朗博物館收藏的幾十件與之風格相近的中國瓷器,將所有具有象耳瓶風格的青花瓷定為14世紀青花瓷,從此元代青花瓷受到全世界中國古陶瓷學者的重視和公認。 霍布森和波譜的歷史功績永不可沒。他們是全世界元代青花瓷研究的開拓者和先驅。

    霍布森和波譜拉開了元代青花瓷研究的序幕以後,在國外陸續對照驗證了200多件館藏的元代青花瓷。在國內也有少量出土進入館藏。已經由國內外博物館收藏的約有300件左右。此外,在實物發現上沒有大的進展。也沒有大的突破。因此,幾十年來,人們都相信「元代青花瓷就那幾百件」的觀點。不敢突破,不敢相信另外還有元代青花瓷。目前,我國做為元代青花瓷的產地,還要組織人員出國到土耳其才能當面研究元代青花瓷。

元代青花瓷

    這種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已經維持了五十年。即使新發現了元代青花瓷,人們也不敢相信。牆內開花牆外香,有些珍品國內不敢認,便很便宜地流向國外。等到國外宣佈是真品後,又要花高價才能買回來。元代青花瓷的發現和研究難以深入,悲劇一直在重演。民間到底有沒有元代青花瓷,似乎是一個禁區,有人提出來有,就會受到嘲笑和冷落,唯有一些民間的藏家,學者,不信邪,一直在默默的搜集研究著。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大規模經濟建設起步,挖河修水庫、築路蓋樓房,土方工程大批上馬,加之各地盜墓猖獗,出土元代青花瓷頗有數量,但是拿給某些鑒定人員,往往不細看就說是假的,推出門外。有的按假的流出國門,有的在民間棄置無用。看到真東西被帶上假貨的帽子,不少識者憤慨疾呼:保護國寶!官方難以啟動,民間人士在一些接觸實際,思想開闊的專家學者的重視和支持下遂自發研究中國的元代青花瓷。2004年11月在山東濟南三仙堂賓館召開了首屆中國民間元代青花瓷藏品研討會,一百餘位專家、學者、藏家彙集一堂,向全國、全世界大聲疾呼中國民間有元代青花瓷,值得重視,值得研究,掀起了中國民間元代青花瓷研究的熱潮。

元代青花瓷對後世瓷器業的影響

若論陶瓷的裝飾藝術,在元代以景德鎮最為有特點,尤其是景德鎮青花瓷的出現,基本奠定了明清時期中國陶瓷裝飾藝術發展的方向與基礎。因此,儘管元代的景德鎮窯瓷器種類較多,但對後世影響最大並最具藝術特色的,還應當是元代青花瓷。

元代青花瓷

  有人認為元代青花瓷在元代能取得如此高的藝術成就,除受磁州窯、吉州窯的影響之外,還與其中有文人畫家的參與有關係。

  在元代,政府不重視文人,使當時的文人失去了科舉的出路,很多文人出於謀生的需要,不得不轉而向民間謀求職業,一部分文人轉向從事雜劇創作,另有一部分畫家回歸民間與需要畫工的行業結合。因此,就有學者推測,當時景德鎮民間青花瓷上的人物、花鳥、魚蟲的出色描繪,就是在這些畫家們的參與下取得的。當然,這只是推測,缺乏可靠的證據,但元代青花瓷中的一些主體紋樣,尤其是表現當時戲曲故事的人物繪畫,確實不像是藝人們信手拈來的隨意描繪,而是具有一定繪畫功底的畫師對劇目中的某段對白、某種場景經過高度概括後的一種形象說明。

  在元代青花瓷中出現了一些表現當時元曲故事場面的繪畫,這也是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一種需求,是俗文化得到了充分發展的一種表現。元代青花瓷瓷中人物故事畫面的出現在中國陶瓷裝飾史上有著重大的意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戲曲中的故事場面完整、細膩地描繪在瓷器上,為明清以後陶瓷裝飾上反映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道家仙人、男耕女織等各種以不同人物活動為中心的畫面的出現打下了基礎,也是中國陶瓷藝術主流由雅走向俗的一個重要開端。

元代青花瓷

  一個時期的藝術風格的形成,除了內在因素,外在因素的影響也很重要。歷史上,國際間大範圍的文化交流總是要由戰爭來開啟,但最後真正承擔起這種交流的卻主要是商業行為。元統治者在歐亞大陸上全方位地拓展,刺激了中國大陸上的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由於歐亞大陸的打通,來自阿拉伯、歐洲等不同地區的商人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面對廣闊的國外市場,尤其是為景德鎮陶瓷藝人提供了鈷藍料,又要在景德鎮定購大批瓷器的伊斯蘭市場,陶瓷藝人們必須在瓷器製作上另闢蹊徑。

  為了適應伊斯蘭市場的生活和使用習俗,在對一些大型器皿進行裝飾時,景德鎮的陶工們採用了與伊斯蘭相似原理的裝飾,即在一個基礎上經常採用同心圓環裝飾圖案,或根據盤子表面的四重裝飾部分,從中心裝飾逐步向外擴展,其結果是形成了一種新裝飾風格,即題材是中國式的,裝飾方法卻是伊斯蘭式的,其中釉下彩的技法也是中國的,這種豐富多彩而又奇特精緻的裝飾混合體,比傳統的中國風格裝飾更加絢麗通俗。將傳統與新的時代藝術結合,與外來的文化藝術嫁接,就這樣,元代景德鎮的陶工們,開創了一個時代的陶瓷藝術新風尚。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