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恢宏之郎窯紅瓷(共5張圖片)
  • 20年7月17日 15:3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郎窯紅瓷

也是在康熙朝,郎廷極繼臧應選之後,為御窯恢復發展、瓷器推陳出新作出重要的貢獻。為說郎廷極,先從郎氏家世說起。

郎氏先世居遼東廣寧(今遼寧省北鎮市)。後金努爾哈赤於天命七年即明天啟二年(1622)兵攻廣寧,明朝生員郎熙載率兵民歸降,授備御,後因功授三等輕車都尉世職。

我在這裡交代一下。後金天命六年即明天啟元年(1621),後金軍佔領明朝遼東重鎮瀋陽和遼東首府遼陽,並決定後金都城從赫圖阿拉遷到遼陽,稱為東京。轉年(1622)正月,努爾哈赤率八旗兵越過遼河,向西進兵,指向廣寧。廣寧巡撫王化貞狼狽出逃,出城門時,牲口裝載的東西,竟然被守城軍兵打劫,廣寧城守完全空虛。內探報告城空無人,努爾哈赤不敢相信,頓兵城外遲遲不進城。第二天又報城空無人,第三天再報城空無人,努爾哈赤才派小股官兵進城試探,回來報告是一座空城。這時降順後金的明朝官將和廣寧的士紳、生員等,在城外列隊一一已剃髮,設龍亭, 抬轎,打鼓,吹喇叭,奏嗩吶,出城三里,夾道列隊,跪迎努爾哈赤進城。在廣寧失陷的情勢下,郎熙載等才投降後金。

郎熙載在後金崇德元年即明崇禎九年(1636)去世,其長子廷輔承襲世職,次子廷佐隸漢軍鑲黃旗,後授筆帖式。順治入關第二年,延佐官國史院侍讀,後以軍功授江西巡撫,順治十三年(1656)升江南江西總督,後任福建總督,康耀十五年(1676)病卒。郎熙載同族有郎永清,永清子廷極。

清初,郎氏家族任過江西總督、江南總督、江南江西總督、福建總督、漕運總督等五大總督,江西巡撫、河南巡撫、山東巡撫等三大巡撫,還任過四川布政使、湖南布政使、江西贛府知府等高官。特別是郎廷佐、郎廷極都做過江西巡撫,並辦理過陶務,以至於《清史稿》把兩個人弄混,把著名的「郎窯」說成是郎廷佐督造的。其實,郎廷佐督陶是在順治年間,記載不多;郎延極則是在康熙年間,成果豐碩,世稱「郎窯」。郎廷佐、郎廷極是同族兄弟。郎氏兄弟督陶,佳話廣為傳頌。

郎廷佐,字一柱,順治十二年(1655)授江西巡撫。他雖在任十五個月,卻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蠲免錢糧。江西自明末以來屢遭兵禍,水旱頻仍,流民失所,積欠賦稅多達銀「四百萬」。郎廷佐上《請舒江南三大困疏》,請求蠲免積欠,獲得御准減免。第二是安定社會。時江西饒州地域,社會動盪,亂兵剽掠,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郎廷佐派兵安定境內秩序,景德鎮瓷業得以恢復。第三是督造龍缸。這缸體積太大,「徑面三尺五寸,牆厚三寸,底厚五寸,高二尺五寸」,連續燒造三年,均未成功,只好作罷。廷佐後任江南江西總督、福建總督,康熙十六年(1677)病逝。但是,郎延佐不會想到,他的工作為族弟郎廷極後來開創「郎窯」奠定了基礎。

郎廷極,字紫衡,漢軍鑲黃旗,曾官登萊青道,就是山東登州、萊州、青州的道台,駐登州(今山東省蓬萊市)。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南巡,御書「振鷺高飛」匾賜之。康熙四十四年(1705),他升任江西巡撫,前後在任八年。郎廷極是位好官,上任兩年後,康熙御書賜給郎廷極,包括「布澤西江」匾額,以及對聯「政敷匡岫春風滿,惠洽鄱湖澍雨多」;又賜郎廷極「貉帽、貉褂、緞袍、馬匹等物」。郎廷極署江南江西總督,身居高官,清廉自守,「節禮饋送,一無所受」。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漕運總督郎廷極病逝。康熙帝評價其「實心辦事,區處得宜」「盡心撫恤,人皆感悅」。卒後受祭葬,謚「溫勤」。

不過,郎廷極的主要貢獻還在於監督御窯,留下了「郎窯」的美名。郎窯成就很多,這裡只說兩點:一是仿古瓷器,二是郎窯紅瓷。

仿古瓷器是郎窯的一個亮點。史載郎窯「仿古暗合,與真無二」。清初文人劉廷璣曾經記載了一連串郎窯以假亂真的故事:

予初得描金五爪雙龍酒杯一隻,欣以為舊。後饒州司馬許玠以十杯見貽,與前杯同。訊,知乃郎窯也。

又於董妹倩(董紹孔)齋頭見青花白地盤一面,以為真宣也。次日,董妹倩復惠其八。

曹織部子清(曹寅)始買得脫胎極薄白碗三隻,甚為賞鑒,費價百二十金。後有人送四隻,雲是郎窯,與真成毫髮不爽,誠可謂巧奪天工矣!

郎窯仿古之所以如此逼真,和郎廷極「嗜古」有很大關係。當時有位叫許都諫的文人,寫了首《郎窯行》,把郎廷極的好古、師古述說得淋漓盡致:

宣成陶器誇前朝,收藏價比璆琳高。

元精融冶三百載,邇來傑出推郎窯。

郎窯本以中丞名,中丞嗜古衡鑒精。

網羅法物供品藻,三千午內紛縱橫。

范金合土陶最古,虞夏周秦誰複數。

約略官鈞定汝柴,零落人間搜出土。

中丞嗜古得遺意,政治余閒程藝事。

地水火鳳凝四大,敏手居然稱國器。

比視宣成欲亂真,乾坤萬象歸陶甄。

雨過天青紅琢玉,貢之廊廟光鴻鈞。

上詩最後一句的「雨過天青」當指青瓷,「紅琢玉」則是形容郎窯紅。

仿古瓷器的燒造,不僅體現了追古尊祖的儒家傳統理念,也體現出景德鎮御窯的不凡燒造技藝。

清朝景德鎮御窯,先後出現康熙時的「臧窯」「郎窯」,雍正時的「年窯」,乾隆時的「唐窯」。「年窯」和「唐窯」將在雍正和乾隆時期再講,「臧窯」「郎窯」在此做簡單介紹。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平定三藩之亂接近尾聲,康熙帝派工部郎中臧應選等人,駐景德鎮御窯廠督造瓷器。臧氏督窯時間最長,因有「臧窯」的說法。臧應選督陶,可以看作清朝御窯廠開始運作的一個標誌。爾後,郎廷極督,頗有政績。

郎窯紅瓷是景德鎮御窯「郎窯」瓷器的特色。這裡的「紅」是指釉色,即寶石紅色。寶石紅是人們普遍喜愛、非常珍貴的瓷器。寶石紅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發明燒造的,明中期以後工藝失傳,直到康熙時才再次燒成。這種紅釉顏色就像紅寶石一般,溫潤艷麗,透明度高,「華而不俗」,麗而不嬌,最惹人愛。郎窯紅釉瓷器的燒造,工藝難,投入大,廢品多,成品少。在康熙朝,郎窯紅瓷器名貴難求。民諺云:「若要窮,燒郎紅。」這種說法,既生動,又真實。不要說普通百姓,就是達官貴人、王公大族,也難得持有一件。

下面列舉三件郎窯紅瓷器。

一件是清康熙郎窯紅釉棒槌瓶(口殘),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年制,高23.3厘米,口徑5.6厘米,足徑9.3厘米。筒式瓶為清代瓷器瓶式,因形如農村婦女洗衣用的木棒槌,故稱棒槌瓶。此瓶造型挺拔,古樸大氣,線條簡約,端莊典雅;瓶口因殘而鑲鎏金銅口,器身施郎窯紅釉,釉汁濃稠,下垂於足,色彩鮮麗,明如鏡,潤如玉,艷如花,赤如血。

第二件是清康熙郎窯紅釉觀音尊,故官博物院藏。高45.5厘米,口徑12.7厘米,足徑14.4厘米。因形體宛如一尊亭亭玉立的觀音,故名觀音尊。尊內壁和圈足內均施白釉,外壁施郎窯紅釉。胎體厚重端莊,釉面鮮紅明亮。觀音尊是康熙郎窯紅瓷器的典型器物,也是廉熙朝瓷器中的流行式樣。

大故宮《御窯千年》(三十四)康熙恢宏之郎窯紅瓷

清康熙郎窯紅釉棒槌瓶、清康熙郎窯紅釉觀音尊

康熙朝紅色釉瓷器,除了郎窯紅以外,還有豇豆紅。這是康熙晚期出現的銅紅釉品種,因釉面酷似豇豆皮的顏色而得名,是銅紅釉瓷器中最精妙的一種。豇豆紅釉質勻淨細膩,含有粉質,紅釉中往往散綴因燒造時氧化還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綠色苔點。由於紅釉的深淺及綠色斑點分佈在不同的部位,所以有「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臉」等美稱。清人洪亮吉(1746-1809)曾作詩讚譽其釉色:「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典型器如清康熙豇豆紅玉壺春瓶,瀋陽故宮博物院藏。高28.3厘米,口徑11厘米,足徑9.3厘米。瓶口輕薄舒展,瓶頸細長,突出豐滿的瓶腹,整體造型,柔和淳厚,弧線流暢。除口沿留出白釉邊外,瓶裡及器表均施豇豆紅釉,瓶肩部、腹部於紅釉中散佈黃綠色斑點,如棉絮狀浮於紅釉之上,絢麗多彩,綠中閃紅,紅中點綠,柔和悅目;瓶底為純白釉地,有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大故宮《御窯千年》(三十四)康熙恢宏之郎窯紅瓷

清康熙豇豆紅玉壺春瓶

康熙帝是清朝文化型、學者型皇帝。他學習和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尊重和弘揚中華文化,酷嗜文人雅趣–茶酒花香、琴棋書畫、吟詩雅集、讀藏賞玩、筆墨紙硯;每天筆耕不輟,留下許多文房瓷器–瓷筆桿、瓷筆筒、瓷筆山、瓷筆插、瓷印泥盒、瓷筆洗、瓷水丞、瓷墨床、瓷鎮尺、瓷硯台等。康熙帝喜歡各式各樣的瓷筆筒,精緻美觀,被譽為空前絕後。這裡介紹五件御窯製作的瓷筆筒。

1.清康熙青花釉裡紅聖主得賢臣頌文筆筒,故官博物院藏。高16.2厘米,口徑19.4厘米,足徑19.2厘米。這件筆筒在白色外壁上以青花楷書《聖主得賢臣頌》,結尾用書寫形式鈐釉裡紅「康熙傳古」篆體印。豎寫「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無其他裝飾,卻清爽雅致。頌文見於《漢書?王褒傳》。

大故宮《御窯千年》(三十四)康熙恢宏之郎窯紅瓷

清康熙青花釉裡紅聖主得賢臣頌文筆筒

王褒,字子淵,蜀人,自稱「生於窮巷之中,長於蓬茨之下」,應漢宣帝劉詢之詔,到京師,受召見,膺重任,呈頌文。王褒著《聖主得賢臣頌》,名揚於當世。這篇頌賦共781字(比三篇《心經》還多一個字),其文略曰:

夫賢者,國家之器用也。所任賢,則趨捨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則用力少而就效眾。……世必有聖知之君,而後有賢明之臣。……聖主必待賢臣而弘功業,俊士亦俟明主以顯其德。上下俱欲,驩然交欣,千載壹合,論說無疑,翼乎如鴻毛過順風,沛乎如巨魚縱大壑。其得意若此,則胡禁不止,曷令不行?化溢四表,橫被無窮,遐夷貢獻,萬祥畢溱。是以聖主不遍窺望而視已明,不單頃耳而聽已聰;恩從祥風翱,德與和氣游,太平之責塞,優遊之望得;遵游自然之勢,恬談無為之場,休征自至,壽考無疆,雍容垂拱,永永萬年,何必偃卬詘信若彭祖,呴噓呼吸如僑、松,眇然絕俗離世哉!《詩》云:「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蓋信乎其以寧也!

2.清康熙烏金釉描金山水圖筆筒,故官博物院藏。高15.8厘米,口徑18.5厘米,足徑18厘米。這件筆筒外壁通體施烏金釉,釉面漆黑明亮。釉上的金彩紋飾雖已脫落,仍可見圖案痕跡。一面為方形開光,開光內繪山水人物紋;另一面則書蘇軾《後赤壁賦》全文,文末「己丑歲仲冬月右錄赤壁賦」落款,並書圓、方閒章各一枚。「己丑」為康熙四十八年(1709)。此件筆筒藍底金彩,圖文並茂。

3.清康熙祭紅釉筆筒,故宮博物院藏。高16.7厘米,口徑18.5厘米,足徑16.3厘米。這件筆筒滿施濃重的祭紅釉,而口沿和近足處則透出白色胎骨,簡潔而不單調,雅麗而不奢華,端莊而不呆板,特有一番情趣。祭紅,釉色紅艷深沉,是康熙朝御窯恢復的明代中期以後失傳的一個品種。

大故宮《御窯千年》(三十四)康熙恢宏之郎窯紅瓷

清康熙烏金釉描金山水圖筆筒、清康熙祭紅釉筆筒

4.清康熙灑藍地五彩人物圖筆筒,故宮博物院藏。高14.3厘米,口徑18.3厘米,足徑18.3厘米。筆筒圓口,直壁,玉壁形底內施白釉。外壁灑藍地五彩裝飾。這件筆筒的主題圖案是五彩魁星,奔跑在梅花樁上,右手執毛筆,左手握銀錠,寓意「必定奪魁」。這個主題圖案,襯托在灑藍的底子上。灑藍,淺藍色地的釉面上呈現深藍色斑點,猶如撒下的雪花,故又稱「雪花藍」。明宣德時景德鎮御窯創燒,清康熙時最精。

5.清康熙釉裡三色山水人物圖筆筒,故宮博物院藏。高15.5厘米,口徑18.8厘米,足徑18.5厘米。這件筆筒洋溢著文人氣息,僅有四種釉色:白色底子,紅色花樹,豆青色泥土,青花遠山,近水、堤岸、樹木、人物。尤以青花,濃淡相宜,佈局協和,出神人化,山水畫卷,寫入筆筒。釉裡三色,是以青花釉裡紅而增豆青色,創燒於康熙時期。

大故宮《御窯千年》(三十四)康熙恢宏之郎窯紅瓷

清康熙灑藍地五彩人物圖筆筒、清康熙釉裡三色山水人物圖筆筒

前面講的萬壽瓶沒有康熙朝年款,康熙前期御窯瓷器很多也沒有年款。本來從明代宜德朝起,御窯瓷器寫年款已經成為定式,為什麼康熙早期卻很少寫年款呢?有人認為這同浮梁縣巡檢陳履升有關。

陳履升,字峻天,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做過浮梁縣巡檢,官正九品。他在任上嚴禁景德鎮陶戶在瓷器底部書寫年代,以至於康熙早期瓷器很少寫年款。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原來,此人「一生敬惜字紙,無所不用其極」。敬惜字紙,就是帶字的紙不能隨意丟棄。陳履升把敬惜字紙延伸到瓷器上。他說:「字碗者,猶之字紙也。污棄字碗,猶之污棄字紙也!」 他派人到處搜集帶字的瓷片,簡直走火入魔,後發展到花錢收買,每個瓷片「予五錢,易之」。這導致「貧家兒童覓字碗求錢者遍里巷」,「老稚爭相搜剔,覓得者投於門,無虛日」,陳家變成瓷片收購站。陳履升親手把這些有字瓷片一一洗淨,貯藏起來。錢塘江漲潮時,他帶上收貯的瓷片,乘船倒入海口處,「肅拜而歸之於海焉」。這樣堅持了幾十年。

瓷器寫字,是個慣例,世代相延,怎麼能因地方官的個人嗜好就廢除呢?有的陶戶拒不照辦,陳履升「笞之」;有的陶戶送錢求情,陳履升「厲色卻之」。

敬惜字紙,是圖什麼?陳履升沒明說,清代文人講得直白:敬惜字紙,造福後人–「子孫科第不絕」,是為後代積福。然而,子孫要有福氣,需先爭氣,單靠父祖積福是遠遠不夠的。其子陳恂,康熙朝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學士,時人把這看作陳履升敬惜字紙的福報。然而,陳恂晚節不保。康熙五十六年(1717)鄉試,有個叫陳鳳墀的請人代考。他是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與陳恂同鄉,奉上1500兩銀子,請陳恂幫忙,讓主考放過。放榜之日,士子嘩然,聯合告發,驚劫朝廷。

康熙震怒,派人嚴查,查出了「案中案」:原來陳恂的女婿也參加了考試,並請岳父從中疏通,因未考中而案未發。康熙五十八年(1719),判決:將主考官斬監候、秋後處決;找人替考的陳鳳墀,絞監候、秋後處決,其父絞監候、秋後處決;疏通關節的陳恂,絞監候、秋後處決,其子絞監候、秋後處決,其婿先杖責、後服勞役。替考的槍手、其他考官、保薦考官的人也都追究責任,受到懲處。

有人說,子孫雙雙論死,陳履升泉下有知,夫復何言?其實,陳履升的教訓,不在於種善因而未得善果,卻在於教子陳恂,重視智育,忽視德育,所以雖高中進士,卻觸犯科考皇法,子孫雙被論死。

清朝,經歷康熙朝61年發展,步入盛世。康熙瓷器被《匋雅》譽為「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雍為最」。

康熙大帝開創了清朝御窯的歷史,並將御窯推向高峰,而雍正朝御窯與瓷器,又有新的發展。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