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瓷器燒造過程(從坯料到成形再到入窯)
一件精美的的陶器或者瓷器,我們在欣賞之餘,在讚歎它的巧奪天工的同時,應該知道,從蠻頑不化的瓷土礦石到靈光四射的手中之物,粗略統計,必須經過近四十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應通力合作,環環緊扣,方能大功告成。除了探礦、採礦部分,單就礦石進廠到產品出廠,大體可分成八大工序,即:坯料制備、制模、成型、乾燥、施釉、裝燒、裝飾、包裝。
坯料制備
例:德化的陶瓷坯料主要成分是石英、長石、高嶺土。按其製品的成型方法可分為可塑法坯料和注漿法坯料。
?
1、可塑法成型是陶瓷生產常見的一種成型方法,常用於生產碗、盤、杯子、碟等圓形、敞口的物件。
?
(1)選料:進廠礦料、石英、長石、硬質粘土,軟質粘土,必須經過挑選棄除劣質材料及夾層雜質。
?
(2)洗滌:水洗雜土。(軟質粘土除外)
?
(3)粉碎:用水礁、機礁或破碎機、輪碾機將礦石加工成粗顆粒。(軟質粘土可免)
?
(4)過篩:篩出超大顆料,繼續粉碎。
?
(5)除鐵:用干式磁選機吸除鐵雜或來自原礦及粉碎過程中機器磨耗而混入的鐵屑,以提高成瓷的白度、透光度,減少斑點缺陷。
?
(6)配料:根據配方要求,將各種粉料稱出所需重量,混合裝入球磨機料筒中。
?
(7)濕球磨:在裝好粉料的球磨機料筒中,加入清潔水(水、料重量比是6︰4)靠球磨筒中的卵石的撞擊和磨擦,將泥料顆料繼續磨細、球磨時間約48小時。
?
(8)過篩:球磨石後的料漿再次過篩以達到細度要求。
?
(9)除鐵:用濕式磁選機除去鐵雜質,這是坯料制備工藝中最重要的除鐵環節,要反覆多次。
?
(10)壓濾:將除鐵質後的泥漿分裝入壓濾袋中,用壓搾機擠壓出多餘水分。
?
(11)真空練泥:經過壓濾的所得的泥餅,組織是不均勻的,而且含有很多空氣。組織不均勻的泥餅如果直接用於生產,就會造成坯體在此乾燥、燒成時的收縮不均勻而產生變形和裂紋,而過多的空氣則是造成氣泡、分層的直接原因。
?
泥料經過真空練泥,可以排除泥餅的殘留空氣,提高泥料的緻密度和可塑性,並使泥料均勻,改善成型性能,提高幹燥強度和成瓷機械強度。採用可塑法成型所需的泥料至此制備完畢,將共存放入庫以備成型取用。
?
注漿法成型我縣使用也很廣泛,它適合於口小,腹大、內深的產品。如壺、花瓶之類,以及其他非圓形工藝陳設瓷。聞名中外的德化瓷塑即是用這種方法成型的。注漿成型的坯料要求具有良好的流動性,懸浮性、穩定性、滲透性。注漿泥料的制備流程基本上和可塑泥料制備流程相似,一般是將球磨後的泥漿經過壓濾脫水成泥餅,然後將泥餅碎成小塊與電解質(水玻璃)以及水在攪拌池中攪拌成泥漿,並存放1-3晝夜以增加其粘度和強度。
制模?
石膏模型是陶瓷製作中的重要輔助工具。可塑法和注漿法成型,都廣泛採用它作為模型。它具有複製品稜角線條清晰的特點,製作過程如下:
1、種模的製作
?
製作者根據自己的構思或別人的圖樣、實物,用石膏車制或用可塑泥料塑出第一件原始作品,它的尺寸應該考慮到乾燥收縮和燒成收縮,而按總收縮率予以放大。這就是種模。
?
2、翻制母模
?
種模要成為真正的陶瓷作品或陶瓷產品還必須將它翻製成母模,因為種模是實心的,無法用可塑成型法或注漿成型法生產出坯件。因種模的形狀有簡單、複雜之分,母模就會可能是一塊或多塊。
?
3、翻制主模
?
有了母模就可以進行少件數試制了,但要成批生產,只有一個母模是遠遠不夠的,它必須由一整批工作模來完成,要獲得工作模又必須用母模製成多個主模。
?
4、澆注工作模
?
將多個主模擺在工作台上,一次就可恥下場灌注出多個工作模,如此反覆澆注,直至達到所需數量為止,將所有工作模烘乾或自然放置待用。
成型
成型就是用乾燥的石膏模,將制備好的坯料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製成所需要的坯件,目前德化產區常用的成型法有可塑成型、注漿成型、干壓成型和等靜壓成型四種方法。
可塑成型
?
分手工成型和機械成型兩種。
?
1、手工成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輪制、手捏、雕塑、手拉坯和模印成型等。
?
(1)輪制
?
德化於唐代開始用輪製成型。將泥料放在可以轉動的輪盤上,以腳、手撥動,借輪盤旋轉力量製作各種圓形的陶器,瓷器物。製作缽一次成型,大件陶翁上下二節粘接,大缸底用輪制手拉成型後,移放木砧候干,用坯土盤接成型,並保持適當濕度,拍打夯實,印打花紋。
?
(2)手捏
?
德化傳統的成型方法之一。清末民國初,雕塑大師許友義作品”木蘭從軍”纖細的馬繩環鏈即用手捏製成。20世紀80年代,以手捏工藝製作德化各種瓷器,花瓶。
?
(3)雕塑
?
始於宋代,把坯泥貼於木樁上,根據作品要求,雕塑成型。坯泥稍干後,脫出木樁,修整,使作品趨於完美。明、清時代,用模印製人物、壺、杯、花瓶、花籃等。不能一次性成型的產品,把各部件粘接成一個整體,然後按器型繁簡雕制。
?
(4)手拉坯
?
手拉坯是由輪制發展起來的一種成型方法。拉制陶器坯,用一土一坯製法,即先將泥團底部沾上穀殼灰,投置在轉盤中心,用右腳撥動陶輪車,使之勻速旋轉,雙手沾適量水,把泥團徐徐拉壓,按器物形狀拉製成坯體。操作時,除用雙手拉壓外,還用刮板、蔑箍、簽穿等技藝進行修整。拉制後的坯體移出轉盤,稍干後,再用手工粘接配件,刮修定型。拉制瓷器坯(俗稱細瓷)為多坯製法,其輪車與陶輪車結構基本相同,便於用腳踢動旋轉瓷輪車,輪輻較小,且平坦。上裝一拉手,以左手拉動。拉制杯、碟、碗、盆時,將壞泥堆於轉盤上,摶拍成塔狀,手拉輪車轉動,雙手沾適量水,把坯土上下反覆拉壓,用輔助工具削角、溜葉、篾弓、括仔,通過”一翻”、”二溜”、”三括底”的動作技巧,拉製成型。稍後繼續操作。坯體乾燥到一定程度,以大小彎刀旋括修整坯體,直至成型。1960年前後,德化瓷廠改為動力機械制坯。1980年後,手拉坯成型逐漸被淘汰,偶爾還有使用。21世紀之始,日本客商來德化磨製一批酒罈、花盆等產品,特地要求用手拉坯成型。
?
(5)模印成型
?
始於魏晉,分輪車旋印和手壓印製,工藝延續至20世紀50年代。輪車旋印,有一壓、二鉤、三簽、四粘的傳統技法。即把土塊納入模印壓實,再放置輪車中心校正,右腳撥動輪車旋轉,手指沾水將模內坯體余泥鉤出,簽去邊緣余泥,候干脫模,再用粘接等技法,使之成為器物的坯體,主要用於製作杯子,例如八角盞、轉梭杯、瓣杯、龍眼膏罐、大橋茶壺等大件產品。手壓印製,即把適量坯泥放入模印內,用手指捏、推、修後脫模,再用粘、接、貼、鏤、修等技法,使器物成型,主要用於製作湯匙、燭童、孩兒、杯壺嘴把、動物、拱形器皿等。
? ? ? ? ? ? ? ? ? ? ? ? ? ? ? ? ? ??
機械成型
?
機械成型有旋壓成型(刀板成型)和滾壓成型兩種方法:
?
(1)旋壓成型(刀板成型)
?
以石膏模型為外形,以刀板為內形,模型置於車台之上,利用模型的旋成型。這種方法稱為陰模旋壓,反之則為陽模旋壓。
(2)滾壓成型
它是以及模型為外形,以滾頭為內形,靠滾頭的擠壓、滾碾泥料和模型的旋轉而成型的。這是陰模滾壓成型,反之則為陰模滾壓成型。滾壓頭的材料常用鑄鐵、鋼或塑料(聚四氟乙烯)製成。
(3)干壓成型
?
把原料配成粉狀,保持一定濕度,然後把配好的粉狀料投入鋼模,啟動機械沖壓成型。
?
20世紀60年代,德化瓷廠生產低壓電瓷、汽車火花塞即用干壓成型。1976年,隆泰瓷廠生產面磚和馬賽克,從浙江瑞安購進兩台100號磨擦式沖壓機。80年代後,德化縣建築公司生產馬賽克、釉面磚,德化縣碳化硅廠生產碳化硅板等均使用沖壓機干壓成型。
?
(4)等靜壓成型
?
把加工好的瓷土,通過噴霧乾燥塔製成具有大中小顆粒狀的坯料,加入粘結添加劑,其含水量不得超過3%。瓷土顆粒通過輸送帶自動送到鋼模後,用1000噸的壓力把顆粒壓成坯。用等靜壓成型的坯體不必再乾燥,不要修坯,可直接上釉。1992年,第二瓷廠從德國購進噴霧乾燥等靜壓白度高檔成套瓷生產線。
?
接下來的步驟就是修坯了。德化傳統的修坯法,即把粗坯行當乾燥後,利用手拉輪車慢速轉動修整。新中國成立初期,仍沿用舊方法。20世紀50年代中期,採用腳踏帶動轆轤機修坯。1958年,德化瓷廠製成電動修坯機。60年代,普遍採用電動修坯機,即把毛坯放在修坯機的轉盤上,自動旋轉,根據不同器物,用刀、銅絲布、砂布、海綿等,將坯體內外修磨光滑,一個藝術品就初具樣貌了。
乾燥
新中國成立前,德化陶瓷坯體以自然乾燥為主,即室內陰乾,或室外晾曬,也有把坯體在烘房用炭火加溫烘乾。1953年11月,德化瓷廠建成型坯房,場所寬敞,讓其自然乾燥,或建烘房,用木炭作燃料烘乾。50年代末,建臥式烘房,用無煙煤作燃料加熱烘乾。1966年,建鏈式烘房,以半機械化乾燥。
1985年7月,第二瓷廠改無煙乾燥為鍋爐蒸氣乾燥。1988年,德化瓷廠從日本引進高檔瓷自動生產線1條,其乾燥設備更為先進。2000年,德化瓷廠從江西都昌陶瓷機械廠購進4條鏈式乾燥生產線,利用窯爐餘熱乾燥。
施釉
施釉,德化俗稱”上釉”、”蘸釉”。有生坯施釉法和素坯施釉法兩種,根據不同產品及坯件大小、厚薄和釉料性能,採用浸釉、澆釉、刷釉、噴釉。
施釉機
?
一、浸釉
?
(一)粗陶浸釉
?
將釉漿倒入大木桶攪拌均勻,手持陶坯,在釉漿中滾動,蘸上釉漿。
?
(二)瓷器浸釉
?
唐代,德化的瓶和燭台等瓷器採用浸釉方法。從宋代以後一直沿用浸釉法。施釉前,坯體要保持清潔,防止灰塵等侵入,釉漿濃度要調勻,經常攪拌,使釉漿保持浮懸狀態。浸釉時,用手持坯體浸入釉漿中,使釉料吸附在坯體的表面上。這種方法適用於碗、杯、盤、湯匙等平體製品施內外釉,罐、瓶等製品施外表釉。小件瓷雕製品亦採用浸釉法,雕塑品異形處、凹形部位,積存的釉水要及時處理,用口吹或用毛筆刷干。20世紀80年代,手持浸釉改用手架吊著坯件浸釉。90年代中後期,又改用機械浸釉。
?
二、澆釉
?
澆釉,俗稱淋釉,始於宋代,用手工操作,用於陶器的缸、甕等大件產品。把坯體倒置放正於架上,手藝熟練的操作者兩人合作,一人掌缸,一人潑釉,也有兩人同時在同一起點反向澆釉漿。上澆內釉要及時把缸坯旋轉一周,倒出剩釉,擦掉口沿釉流。新中國成立後,大型瓷雕也用澆釉法。澆釉時,凹處先擦上水,然後把釉漿舀入坯體內,用手將坯體左右上下旋轉,使坯體內膛壁均勻吸附釉漿,然後將多餘釉漿倒出。
?
50年代中後期,搪釉法改為機輪上釉,把坯件放到旋轉機輪上,把釉漿倒入坯件中心,藉機輪旋轉的離心力把釉漿均勻灑到坯體上,多餘釉漿濺飛於坯外。旋釉工效比手工快,釉層厚薄一致,光滑平整,適用於碟、盤、碗類產品。
?
20世紀80年代,自動流水生產線採用自動上釉法。
?
三、刷釉
?
宋代,德化就有刷釉法。新中國成立後,沿用刷釉法。一般是用毛刷或毛筆蘸釉漿塗在坯件上。同一器物施幾種不同的釉,厚釉層刷平,缺釉處補釉,均採用刷釉。
?
四、噴釉
?
20世紀60年代使用手工噴釉,即用手提噴霧器,裝上釉漿噴施。大多用於大型器物、雕塑品、薄胎瓷或對陶瓷製品有特殊要求的產品。
?
20世紀80年代引進機械噴釉技術,噴槍連接空氣壓縮機風管,把釉漿均勻噴到坯體上。主要用於大批量生產釉面磚、大件雕塑品、二次燒成產品等。
裝燒
陶瓷裝燒是制瓷工藝中一道很關鍵的工序。經過成型、上釉後的半成品,只有在高溫的作用下,發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最後顯氣孔率接近於零,才能達到完全緻密程度的瓷化現象,稱之為”燒結”。這個過程稱之為”裝燒”。
(1)傳統裝窯
?
1、疊裝
?
把傘狀底缽一層層重疊起來,最高可疊至5層;將欲燒的粉盒類等坯體放在每層盤上,每層可放3~8個。
?
2、復合疊裝
?
即使用支釘和墊圈,把同類器物相疊,大件中套小件,以增加裝燒量。或不使用支釘和墊圈,將碗內底部旋露出一圈瓷胎,稱之為”澀圈”或”干底”,器物層層相疊時,以免粘釉。罐類採用墊餅正燒法,碗類採用疊裝正燒法,大型碗類採用墊圈支燒法。瓶類將瓷坯直接放在托座上。盒類須先將盤缽置於托座上,再把盒坯放在盤缽四周,1缽放置6~8個,然後在盤缽上加1墊托,上面再置1盤缽,缽上再置瓷坯,依次疊裝。
?
3、套裝
?
即在大型的缽類器物或碗類器物內套燒小型器物。採用對口燒器物,中間套1支圈。
?
4、匣缽疊裝
?
將匣缽放於匣缽墊上,在匣缽內裝入瓷坯,然後一個個依次重疊,一直疊至窯頂。為避免器物燒時粘連,瓷坯與匣缽中間加1個墊餅或墊圈,使瓷坯與匣缽保持一定距離。盤、碟、盒的裝法均相同,所使用的匣缽種類不同。盤、碟和一些淺形器,採用缽體寬矮的平底缽或小環底缽。折腰弦紋碗使用環凹底缽。
5、匣缽覆疊法
視坯體高度重疊扣套圈,置一蓮瓣紋碗,不採用匣缽,將碗正放於托座上,其上再復扣一瓷碗坯,依次仰復裝置,為對口裝。其他一些淺形器,也採用這種裝法。口邊無釉(即澀邊)的碗,為芒口碗,採用支圈燒造,將未經焙燒過的支圈,放於耐火泥餅(墊餅)上,再把瓷坯置於支圈上,依次疊燒,稱為芒口碗復燒法。
?
6、匣缽正燒法
?
明、清時代,使用匣缽支燒,即正燒方法。青花瓷,一般採用正燒法和對口燒法兩種。碗、盤、盆等器物疊裝在匣缽裡燒,1匣裝1器;小型杯類或盞類,採用對口燒,用對口燒法的器物,其口部稱粗口。
?
新中國成立後,匣缽正燒法的操作更加規範。裝窯前要檢查窯壁是否裂縫累渣,窯蓋是否完好,累渣要清除,壞者要修補好。窯內要打掃乾淨,窯底用土墊平,撒上上層沙和穀殼灰,或者用匣缽做成固定的窯底,俗稱盛頭。窯內壁用耐火泥漿刷糊一次。
?
匣缽有新有舊有壞,每一柱的底部裝幾個完好的熟匣缽,新匣缽裝在上部,破損匣缽一般不用,要用需修補後放在上部。匣缽有硬口、軟口之分,即一邊高、一邊低,匣缽裝成柱狀時,軟硬口要轉動調整,對正裝直。燒過一二次的匣缽與燒過多次的匣缽大小有別,裝柱時要加以選擇,調整順序。如果一窯裝有幾種價值不同的產品,價值較低的產品裝在窯頭冷目或每柱底部的匣缽,價值較高、質量要求嚴格的產品,裝在比較好的窯位,即窯的中段和後段,以及每目中間幾柱的匣缽。
?
裝匣缽時,缽底要刷乾淨,擦上泥釉漿,以減少落沙。裝窯時,匣缽口刷上一層濕穀殼灰漿,防止缽體粘結。20世紀80年代起改用氧化鋁等物品。
?
匣缽內的墊餅摧壓要平,坯胎要放平放正。疊裝的碗類,應留有碗口的間隙,以防杯口互相粘結。蓋上另一個匣缽時,匣缽不要與碗杯相碰或接觸。移動和安放時應端平、端穩。
?
每目(節)窯裝前要事先計劃,安排好匣缽柱的位置,柱與柱之間的距離約3~4厘米,與兩邊窯牆的距離約15~20厘米,與窯蓋距離約10~15厘米。兩旁互相靠近的匣缽柱要卡緊,保持穩定。
?
匣缽下部要裝正,上部逐漸向中心稍微傾斜,若1目間裝5排七柱,則第三排裝直,第一排向後斜靠3厘米,第二排向後靠2厘米,第四排向前斜靠2厘米,第五排向前斜靠1厘米。為使匣缽柱保持穩定,各柱匣缽前後左右的隙縫,用破匣缽碎片塞緊,塞的高度要相同,使著力點成一條直線,互相靠緊。
?
德化龍窯和階級窯沿用傳統的匣缽疊裝正燒法。階級窯匣缽裝窯時,由火櫃連接第一間,以3橫排列,每橫7個缽位(習稱豎洗);第二間4橫7豎,三間9豎,四間11豎,五間13豎。龍窯窯頭至第六目為冷目,裝燒小雜件。龍窯匣缽位,一般以熱目段(第六目)以上計算,每目3橫5豎。每缽累疊成豎(柱),按缽頭排列裝滿,四周均放有通火道。階級窯每間火屏下(俗稱爐底)放五點照仔,近火屏邊豎(柱)均放照仔樣,作為測定溫度、成熟之用。
?
(2)新式裝窯
?
20世紀80年代,採用隧道窯、輥道窯(滾底窯)、井式窯、電熱井式窯等,裝窯方法趨於多樣化。
?
1、隧道窯和井式窯
?
有明燒和匣缽燒兩種。明燒時把陶、瓷坯放在碳化硅板或莫來石板上,用支柱(狗腳)作支撐,一層一層相疊,裝在窯車裡,通過軌道推進窯膛。疊時豎要裝正,留有適當的間隙,以便火焰通行。用匣缽(窯盛)裝燒的隧道窯,把瓷坯盛於匣缽中,置於窯車的平台上,匣缽一個一個相疊,豎疊時要正,豎與豎之間留有適當的間隙,中間一行保持垂直,兩邊稍微向中心斜靠,呈抱心狀。窯車用推進器送進窯膛。
?
2、輥道窯
?
窯車依靠鏈條傳動窯底輥筒推進。裝燒技術與隧道窯基本相同。
?
3、電熱井式窯(堀仔窯)
?
窯形固定,用支柱(狗腳)作支撐頂住碳化硅板,把瓷坯置於碳化硅板上,層層相疊,直至裝滿。
?
4、蒸籠窯(爐)
?
窯形為疊層式,有高有低,瓷坯高者,直接把瓷坯放在窯中即可,形體較小的瓷坯,亦可以用碳化硅板,採用層裝或疊裝方法裝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