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白釉瓷器在今天看來是再普通不過的生活用瓷了,因為今天所有的瓷器都是以白色為基調了,中國陶器有幾千年的歷史,白釉瓷器燒造卻是最難燒造的,中國白釉瓷器在歷史的不斷改進和演變中經歷了青白釉、卵白釉(樞府釉)、甜白釉色、象牙白釉、白釉的發展過程。宋元明清之後白釉瓷器才真正接近真正的白瓷。那麼為什麼白釉瓷器的發展過程如此的艱難,那麼最早的白釉瓷器是什麼顏色的呢?
白釉瓷器最早可追溯到東漢,古代的白釉瓷器可不是白色的,而是青白色的,因為瓷器胎土中含鐵元素過多,白色瓷器變白的過程就是對鐵的提煉過程,所以白瓷是在青瓷發展起來的,青瓷和白瓷的區別在於胎釉中含鐵量的多少,如果含鐵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燒成白瓷。成熟白瓷的出現大約在隋代,它比青瓷的出現晚約四百年。
白釉高足杯,隋朝
白瓷雖然在北朝時期已經開始出現,但真正燒製成功則在隋代。與北朝相比,隋代白釉瓷器的燒製工藝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從隋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出土的一批白釉瓷器看,較之北齊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釉質已有較大提高,全不見早期白瓷白中閃黃或閃青的痕跡。如果以北齊范粹墓出土的初期白瓷為起點,到隋李靜訓墓為止,歷時33年,白瓷的燒製技術終於成熟。唐代邢窯白瓷、宋代定窯白瓷、元代樞府卵白釉、明代甜白釉、清代德化窯都是在時代變遷中逐漸發展的。白瓷雖然在東漢以及北朝時期已經開始出現,但真正燒製成功則在隋代。與北朝相比,隋代白釉瓷器的燒製工藝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隋代白瓷的燒造成功,為唐代白釉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邢窯始燒於隋代,唐代為繁榮期,盛產白瓷是唐朝白釉瓷器的代表,,因這一地域在唐代隸屬邢州管轄,邢窯白瓷胎質細膩,釉色潔白。邢窯白瓷中的細白瓷,體現出唐代邢窯白瓷「似雪類銀」的素雅與優美。
五代白釉碗
五代是定窯瓷業的快速發展時期,制瓷工藝比唐代更為精細,碗、盤類器採用匣缽裝燒,器口朝上擺放,因此口沿滿釉,而底足多無釉,此碗即是代表。
宋代定窯白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
元代 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
卵白釉(樞府釉)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的一種白釉瓷的統稱。因為底款有樞府銘文,所以卵白釉也叫樞府瓷。卵白釉瓷器其胎體一般比較厚重,釉呈失透狀,色白微泛青,恰似鴨蛋殼色澤,故稱「卵白釉」。其主要裝飾手法是模印,題材比較簡單,常見的有雲龍紋、蘆雁紋、纏枝花紋等。因卵白釉瓷器的花紋中間常模印「樞府」兩字,故又稱「樞府釉瓷」。「樞府」是元代掌管國家軍隊大權的重要機構「樞密院」的簡稱。在元代白瓷上模印「樞府」字樣的瓷器一般被認為是景德鎮為「樞密院」燒製的專用瓷器。除「樞府」字樣外,在元代卵白釉瓷上還見有「太禧」、「東衛」、「福祿」、「白王」等銘文,更多的則不帶銘文。 元代景德鎮窯卵白釉瓷器的創燒,為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甜白釉的發明奠定了基礎。元代卵白釉瓷器在元代墓葬、窖藏、沉船及元大都遺址中均有發現。1984年安徽歙縣元代瓷器窖藏曾出土109件卵白釉瓷器,而且均帶有「樞府」銘文,是一次性出土「樞府」銘卵白釉瓷器最多的一次。
明永樂甜白釉僧帽壺
甜白釉
甜白釉是明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創燒的一個白釉品種,其特點是白如凝脂,素若積雪。之所以稱「甜」,是因其潔白的釉色給人一種甜美之感。又有人稱其為「填白」,是指在此白瓷上可填彩繪畫。
德化窯白釉暗花膽式瓶,清
德化窯象牙白白釉瓷器
德化窯古代著名民窯之一,以燒白瓷著稱,窯址在今福建省德化縣。德化窯的瓷質優異,胎、釉渾然一體,色澤光潤明亮,如脂似玉,潔白之中又閃牙黃,被稱為「象牙白」、「豬油白」,為當時中國白瓷之代表。清代德化窯繼續燒製白瓷,但產品以日用器皿為主,諸如梅花杯、八仙杯、花瓶、文具,釉色白中透青。象牙白其瓷胎是用氧化硅含量較高的瓷土製成,其中氧化鉀含量高達6%,燒成後玻璃相較多,胎質緻密,透光度良好。德化白瓷的釉色瑩潤明亮,白如凝脂,陽光映照下,隱現粉紅或乳白色,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