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薄胎醬釉器從福建福州飄洋過海東渡日本,就有了新的稱譽「唐物茶入」,而1992年前日本茶道界最為熱寵的茶器「唐物茶入」還未知產於何窯口。縱然原形明白後,面臨形形色色形態各異的小陶罐,又有些牽掛也旋繞我們內心,這種醬釉薄胎的細泥小陶罐,其品種云云豐富,作為茶器又怎樣衍化豐繁?其形制特點、工藝特性,紜紜之處應有闡釋。
多年來,筆者不停致力於研究學習福州陶瓷藝術,特殊對福州遺存的薄胎細泥小陶罐尤為關注,在不停研製復原醬釉薄胎器時,也得到進一步的意會。在走訪我省聞名的考古學者和收藏好友時,一道品鑒探究、集慧感悟,由此提出福州薄胎醬釉器之闡釋新說。
薄胎醬釉器的發現
薄胎醬釉器發現於上世紀90年代。隨著福州市舊城改造工程的開始,在福州三坊七巷舊城改造和鼓樓區的柏林坊、水流灣、北大路、屏山、七星井等街巷的基建考古工地,相繼發現了一批宋元時期的醬釉薄胎陶器。其重要形態有罐、瓶、盒、盂、缽、燈、水注、執壺、鍋等,由於這批陶器多以醬褐釉為主,胎質精緻,胎壁非常浮滑。因此,考古專家在發掘簡報中將此類陶器稱作為「薄胎醬釉器」 1。
據觀察,「薄胎醬釉器」所指應為宋代福州市郊懷安縣治地(今為倉山區建新鎮洪塘村)一些窯場生產的細陶、醬釉、薄胎陶器。此中,最引人關注的是一種用於貯存茶末的小陶罐,日本稱之「茶入」。在日本茶道文化中,「茶入」在茶器中佔據緊張的職位,是日本公認的最富藝術和美學代價的茶器,是傳世茶器中的「至尊」,曾被少數皇宮貴族擁有及把持,又視為顯貴的象徵,現重要被日本國家博物館、美術館所收藏。
關於福州薄胎醬釉器的「茶入」,在北宋蔡襄的《茶錄》和南宋潘安老人著的《茶具圖贊》等文獻中都未見提及,福州地方的相干史料也沒紀錄,它應有幾種形態?畢竟又始作於何人?都無從稽考。但在近些年福州地域考古發掘中又發現大量的實物,關於此方文獻資料在日本國茶道史料上如《金澤文庫文書》、《抵園實行日誌》、《山上宗二記》、《君台觀左右帳記》、《茶入之次第》以及《松屋會記》等另有對「唐物茶入」有細緻的形貌。
在日本《君台觀左右帳記》著中細緻記述從中國輸入的茶罐各種器形,其形制名稱多達23種,如:(日語)茄子、老茄、文茄、肩沖、文琳、丸壺、大海、尻膨、驢蹄、冬木弦付、唐物弦付、水滴、手瓶、擂座、樽形、勢至、湯桶、常陸帶、棗、鶴首、柿、口廣、柑子口等;而現在在福州出土和收藏者收藏的福州洪塘窯「茶入」器物、殘品就有10餘種,此中不少同屬雷同的器物型制。
薄胎醬釉器的特性
福州的薄胎醬釉器日本稱之「唐物茶入」其形態有明顯的特性,特點其胎體既薄,胎壁僅1毫米,以輪制手工拉坯成型,胎質精緻,燒成溫度在1200°左右,裸胎處呈褐、灰褐或灰色陶胎,一樣平常釉色有醬、醬紅、醬褐或玄色。這種小陶罐形態多樣,但其肩部多為折肩,在頸、肩、腹部有顯著的旋劃紋,施釉不及底,而底部多呈線割的「拇指紋」,由於隨機切割,因此這些陶器底紋無一重複。
從現存出土文物和福州收藏者收藏的薄胎醬釉器,可以發現其形態特殊豐富,傳播至日本的「茶入」僅此一部門。「茶入」的演變以及形成器型學說,不停是筆者熱議的話題,顛末多年對「茶入」反覆試制和畫圖比對,對福州的薄胎醬釉器也有了肯定的熟悉,在聯合現存文物資料和日本文獻,我們就此從中以探畢竟。
從常見出土的薄胎醬釉器,大可分類為盂、缽、罐、瓶、水注等系列,以器物的口、頸、肩、腹部位以及釉色和裝飾伎倆分述其特性。
盂,列分如下:
1式:厚唇,敞口,圓肩,斜弧腹,平底,底麵線切割痕,施醬釉,裡滿釉.
盧佳倫 《盂1式》
缽,列分如下:
1式:斜方唇、斂口、外口下一道凹槽,鼓腹,平底微凹,底面有線切割痕。
2式:殘件 方唇、斂口、弧腹,底殘。
裡外施醬釉。
3式:平沿、微卷唇、圓鼓腹、表裡施醬黑釉,外壁釉不及底,器表顯著輪痕。
罐,列分三型六式如下:
Ⅰ型 卷唇,短頸,溜肩或折肩,鼓腹。
1式:方唇,縮頸,深腹,平底微凹。裡外施醬釉,釉表有藍灰及銀色斑點。
2式:沿唇外卷,直口,短頸,溜肩,鼓腹,頸、肩處各刻有一道弦紋,平底微凹,施醬褐釉,外釉不及底,器表有顯著輪痕。
3式:口沿外翻,短頸,溜肩,鼓腹,平底微凹,頸、肩相交處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紋,腹部壓印六瓣瓜稜形。施醬赤色釉,外釉不及底。
盧佳倫 《罐1型》
盧佳倫 《罐1型1式》
Ⅱ型 斂口,卷沿,短頸或縮頸,溜肩或折肩,下鼓腹。
1式:沿唇外卷,短頸,斂口,短頸,斜溜肩,下鼓腹,上腹斜直內收,腹中刻有一道弦紋,平底微凹,有線割痕,施醬釉.
2式:沿唇外卷,短頸,斂口,縮頸,折肩,下鼓腹,上腹斜直內收,腹中刻有一道弦紋,平底微凹,有線割痕,施醬釉
Ⅲ型 斂口,短頸,折肩,鼓腹,下腹內收。
1式:方唇,卷沿,斂口,短頸,窄平肩或斜肩,窄平肩下折,鼓腹,下腹斜直內收,腹中刻有一道弦紋,平底微凹,有線割痕,施醬釉,釉面有藍灰色斑。
盧佳倫《罐Ⅲ型1式》
瓶,列分三型六式如下:
Ⅰ型 卷沿,深直腹,窄平肩或斜肩,短頸或縮頸。
1式:方唇,卷沿,短頸,窄平肩或斜肩,窄平肩下折,深直腹微弧,頸下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紋。施醬褐釉,外釉不及底。 平底微凹,有線割痕。
2式:圓唇,卷沿,縮頸,窄平肩或斜肩,窄平肩下折,深直腹微弧,頸下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紋。施醬褐釉,外釉不及底。 平底微凹,有線割痕。
Ⅱ型 方唇,卷沿,短頸或長勁,溜肩或折肩,圓鼓腹。
1式:方唇,卷沿,口沿外翻,短頸,溜肩,圓鼓腹,頸下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紋。 施黑釉,外釉不及底,平底微凹,有線割痕。
2式:方唇,卷沿,直口,長頸,圓肩,圓鼓腹,頸下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紋。施醬紅釉,外釉不及底,平底微凹,有線割痕。
3式:方唇,卷沿,直口,長頸,折肩,圓鼓腹,頸下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紋,施醬釉,外釉不及底,平底微凹,有線割痕。
Ⅲ型 方唇,斜溜肩,圓鼓腹。
1式:方唇,口沿外翻,長頸,斜溜肩,圓鼓腹,上腹弧斜內收,餅足,有線割痕。施醬釉,外釉不及底,器表有顯著輪痕。
水注,列分二型四式如下:
Ⅰ型 小口,短頸,弧肩,鼓腹
1式:方唇,盤口,圓肩,鼓腹,短直流,凹面寬帶狀把,裡外施醬釉,肩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紋,腹部壓印五瓣瓜稜痕。
2式:方唇,盤口,圓肩,鼓腹,折管狀流,弧面寬帶狀把,裡外施醬釉,腹中刻有一道弦紋。
Ⅱ型 方唇,斂口或直口,矮頸,鼓腹,寬帶狀把,口沿壓抑一道流槽。
1式:圓唇,折沿,斂口,矮直頸,溜肩,鼓腹,寬帶狀把,口沿壓一流槽。餅足微凹,施醬釉,裡釉僅至口沿。
2式:斜方唇,凹沿,斂口,矮頸,溜肩,鼓腹,寬帶狀把,口沿上出一流槽。餅足微凹,施醬釉,裡釉頸中。
枚舉以上示例2,發現福州的薄胎醬釉器在演變和開闢過程中,器物型制構造有其獨到的看法和功能性,同時各器型還存有顯著的關聯,在工藝製作和燒造技能上也有同出一門或一脈相承的做法。
薄胎醬釉器的演化過程
一樣平常來說,陶器的器型發展也是由簡樸形態到複雜構造和功能性研發過程。正因云云,一些薄胎醬釉器的罐、瓶類,作為「茶入」在計劃時就注入相干的功能性概念。如:一、口沿一樣平常多為卷沿,斂口且深腹,其計劃目標是起到封口防潮功效。二、在口、頸、肩、腹的關係上,多為大口折肩、小口長頸溜肩、小口短頸折肩,或斜肩計劃,以最大限度緩衝茶粉傾倒作用。三、如在頸、肩、腹中刻劃一道凹弦紋,其成因是陶工在陶車拉坯成型時,以刻劃旋紋來判定器物的規整度形成的紋飾。同時這弦紋又起到器表的裝飾結果,而每道弦紋在燒成時,還會攔阻釉的活動性,使釉色天然流淌變革無常。四、器物底部多出現平底微凹,這也特殊相宜薄胎器底部工藝需求,使坯體乾燥緊縮時不易開裂。
薄胎醬釉器「茶入」形態多樣,變革多端,是始作者在廣應市場需求,不停開闢衍化的過程,若將器物舉行範例排序分列,就不難發現各形態器物變革的關聯。
以「大海」罐形為例,從圖形中可以看出「茶入」在功能性訴求和構造細節上是怎樣漸漸美滿形成 「大海」形制,使計劃更趨於雅觀和科學。如圖:(盂1式)(罐1型)(罐1型1式)(罐Ⅲ型1式)。
以為「大海」在薄胎醬釉器中最具代表性,其型制漂亮完善,陶工是以大器的形態制小品。其他形態茶入應該是 「大海」型制的衍生品,還可以以為「大海」的形態是最早承認的一種「茶入」母體形態留存下來,在福州出土「茶入」文物中發現最多的也是這種茶器。據資料表現,在日本文獻中「大海」茶罐,也以為是最早輸入日本國的一種3。
關於其他的一些形態茶入的形成,筆者以為大概以「大海」母體形態設定,在器型上的口、頸、肩、腹部位的構造,或拉升,或縮扁,使各部位構造中的直線、曲線做相應的變革,各形態的「茶入」就此而衍化開來。
「茶入」形態衍化的過程,重要通過四個途徑完成:第一、在頸部做或縮或長的變革;第二、在肩和腹部弧線變革,或折肩、斜肩、溜肩、鼓腹的弧線變革,偶然上腹線圓弧,偶然上腹斜直內收,或下腹線鼓弧,或下腹線斜直內收。第三、則以腹中弧線偏直,上下延展,使腹部加長。或腹部上腹線偏直,或腹部上腹線內收,或腹部下腹線偏直,或腹部下腹線內收。第四、在衍化的根本形態上銜接流、側把或提把。由此,我們可尋循此變革途徑,發現各種形態的「茶入」相互存在著密切的關聯。
福州的薄胎醬釉「茶入」,從較簡樸的器型發展成系列豐富多樣的器型,固然器型高只有十幾公分,但做工非常講求,形體非常完善。細節上看則差別的直口、敞口、斂口,都會匹配有圓唇、方唇,卷沿的計劃;在器型佈局的比例上也恰到利益,各部位線型以差別的直線、斜線、曲線,將上下構造完備地聯合起來,團體形態非常雅觀。我們縱觀各時期地方窯口的器型,還從未發現將一種器物開闢成系列的型制;在陶瓷造型藝術上,是否可以為福州洪塘窯的薄胎醬釉器已構成「茶入」專屬器型學說,在陶瓷器型體系中也已自成「茶入」獨特的造型計劃體系呢。
解釋
1《福州屏山石圈遺址清算簡報》《福州五代夾道遺址簡報》《福建文博》1994年第2期。福州湖東路省社院工地發掘陳訴》《福建文博》2005年增刊。
2《福州湖東路出土的薄胎醬釉器及相干題目》《福建文博》1999年第1期
3《福建文博》2001年第2期 《日本對中國制茶罐的分類與受容》
原載《中國陶瓷》藝術版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