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窯——八百年薪火相傳(共6張圖片)
  • 17年10月16日 04:1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邢窯——八百年薪火相傳

邢窯——八百年薪火相傳

邢窯——八百年薪火相傳

瓷,是一種物質,一種有著僅次於金剛石的硬度,經久耐用,在自然界永遠不會腐爛的物質。瓷,是一種工藝,是經歷無數道工序才能完成的工藝。瓷,是一種媒介,一種跨越國門,讓世界最先瞭解中國的媒介。瓷,是一種記憶,一種沉澱了年代、歷史故事和悲歡離合的記憶。

瓷,堅實而華麗。瓷,是五顏六色的,內斂與豪放的,大眾與高貴的,中國與世界的……如果說陶的產生是人類走向文明的起始,那麼瓷的發明則可以說是人類文明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其特殊的身份地位,一直也必將繼續伴隨著世界文明的進程而發展。

邢窯——八百年薪火相傳

八百年薪火相傳

邢窯從北朝後期誕生到元代結束,歷經了創燒、發展、鼎盛、衰落到消亡的過程,前後存續了大約八百年的時間,成為古代制瓷窯場中非常罕見的範例,也證實了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一批批、一代代窯工,辛勤勞作,薪火相傳,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

邢窯,邢州瓷窯的簡稱。邢州,從隋代至元代一直沿用的行政區名,大致相當於包括內丘縣在內的今邢台大部。唐宋時期的各種文獻中提到邢瓷的地方有十多處,有正常敘事或詩詞中提到的「邢州土貢瓷器」、「邢甌」、「邢客」、「內丘瓶」等,有溢美之詞的「類銀」、「類雪」、「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等,這些記載與讚美成就了邢窯的千古美名,奠定了邢窯瓷器「南青北白」的歷史地位。

邢窯遺址從發現至今已過去三十多年了,目前已知的邢窯遺址有三十多處,分佈地域涉及內丘、臨城、邢台、高邑四縣。期間專業人員共進行過四次考古發掘工作,每次都有新的收穫,也證實了邢窯從北朝後期創燒到元代結束的史實,前後存續了大約八百年時間,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

邢窯——八百年薪火相傳

目前,邢窯最早的遺址位於邢台縣的西堅固村和內丘縣城關一帶,發現北齊時期的瓷器、窯具和廢棄的灰坑等。其釉的特點是青中多泛黃,少數泛白。器物特點是器形小,種類不多,以碗、杯、高足盤為主,另有少量的缽、盆、罐、瓶等。窯具種類也不多,以三角支釘為主,另有少量的齒形支具、筒形窯柱等。

到了隋代特別是後期,邢窯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制瓷窯場數量激增,產品數量也迅速擴大。其產品仍為青瓷主導的同時,各色釉瓷迅速增長,白瓷已經比較普遍。瓷器種類趨於多樣化,造型上的立體、挺拔成為隋代的重要特色,透影白瓷的燒製成功也成為邢窯獨步天下的拳頭產品。窯具中出現了較多的蘑菇形窯柱、喇叭形窯柱和筒形匣缽等,為不同檔次的瓷器燒製成功提供了相應的保障。

唐代的制瓷窯場經歷了改朝換代的洗禮,有的已停止生產,但新的窯場不斷湧現,遍地開花,相當一部分產品器形明顯趨於大型化,種類豐富,多姿多彩,除了日常用品外,建築材料、陳設、明器、冥器、玩具、佛龕、仿金銀、仿銅、陶等產品一應俱全,裝飾手段如三彩、彩繪、描金、點彩、印花、刻劃、雕鏤、貼塑等應有盡有。窯具種類不斷豐富,創造了適合各種細瓷燒製的薄體和組合匣缽,窯爐單產提高,細白瓷產量大增等,都成為邢窯鼎盛時的重要標誌。

晚唐五代是邢窯走向衰落的時期,除了戰亂的因素,也有原材料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井陘窯、定窯等新制瓷窯場的崛起和發展壯大,此消彼長,邢窯已風光不再,相當一部分窯場停火,但在邢窯原燒製區域內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窯場和新的匠人,繼續發展著傳統的工藝技術,成為薪火相傳的接力人,一直延續至元代。

邢窯——八百年薪火相傳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