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水仙盆應稱汝窯嬃考(共5張圖片)
  • 17年7月10日 03:0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汝窯,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之首,始燒於北宋(公元960-1127年),在金兵南侵的靖康之變中,和北宋王朝一起被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史料記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語見南宋周輝《清波雜誌》)。南宋大文豪陸游也曾說,「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唯用汝器」(《老學庵筆記》)。在南宋(公元1127-1279年)早期高宗趙構時,已經極為難得。汝窯因為製作精巧,釉色滋潤,宛如天青,深得崇尚道教的宋高宗的喜愛。南宋時《百寶總珍集-卷九》裡,有一首佚名詩如是說:「汝窯土脈偏滋媚,高麗新窯皆相類。高廟在日煞值錢,今時押眼看價例」。南宋人周密在其著作《武林舊事》中,還罕見的提到宋高宗幸臣下清河郡王張俊府,張俊一次性進奉給皇帝汝窯16件的事情。可見即使是皇家,對於北宋汝窯,也是極為珍罕和喜愛的。否則這種本是皇家自製的瓷器,怎麼會輪到臣下拿出自己的家藏品來進貢給君王呢?

芝麻開門收藏鑒古-汝窯水仙盆應稱汝窯嬃考

台北故宮藏汝窯青瓷嬃

汝窯由於靖康之變,北宋典章文物被金人褸奪一空。後來宋高宗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隨即遷赴揚州,以揚州為行在(臨時首都)。當時高宗曾經命人攜帶東京(北宋首都開封)祭器禮器赴行在,旋因金兵南下,高宗倉促渡江難逃,所有祭器禮器均在南渡過程中損失殆盡。最後一批皇家自用汝窯瓷器,也就因此徹底湮滅了。這也是南渡中興之後,高宗皇帝在修內司自建官窯,仿製汝窯瓷器的原因之一。

汝窯瓷器,在窯址被發掘之前,號稱全球僅存67件半。幾乎全部都是清宮舊藏,在民國前後散失到國內外。目前主要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等大博物館中,私人收藏的據說僅有四件。剛剛結束的香港蘇富比秋拍,來自台灣樂從堂收藏的一件汝窯小洗,以2.94億港元的價格,刷新了中國宋瓷拍賣的世界紀錄。原因就在於無論從歷史還是文化角度,汝窯都無疑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翹楚。本著真精稀的收藏原則,此次汝窯洗的買主無疑是眼光獨到,魄力深厚的。

芝麻開門收藏鑒古-汝窯水仙盆應稱汝窯嬃考

台北故宮藏汝窯嬃底刻乾隆御制詩

汝窯瓷器中,盤碟洗類最多,瓶罐等較少。最為珍稀的是三足樽,盞托,還有一類被稱為水仙盆的器物。其中台北故宮收藏有四件,業界習稱為水仙盆的器物,為世所稀見。特別是其中一件無開片的水仙盆,被台北故宮視為鎮館之寶,全球獨一無二。此器高6.9公分,橫23公分,縱16.4公分,口徑 23 公分,足徑 19.3X12.9 公分,重670 公克。此器為橢圓形,盆狀,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邊稜,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施天青色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稜角釉薄處呈淺粉色。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灰白胎色。全器釉面勻淨無紋片。

汝窯瓷器,史料記載「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目前學者皆以為,蟹爪紋指的是汝窯表面的開片,而無紋者,指的是沒有開片的汝窯瓷器。傳世67件半汝窯中,沒開片的僅有台北故宮收藏的這一件,可見這件瓷器的珍罕程度。說到這件瓷器,還跟乾隆皇帝有關。乾隆皇帝雅好古器,還愛寫詩。「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蹴枰卻識豢恩償。」詩中,乾隆皇帝把汝窯誤為官窯,而且,他把這種瓷器稱為猧食盆。乾隆十年五月《活計清檔》檔案記載:「將貓食盆另配一紫檀木座,落矮些,足子下深些,座內按抽屜。」估計在他即位前後,宮中就把這種器型稱為貓食盆了。而到了乾隆廿六年寫詩,他寫到「便是訛傳猧食器」(猧本來是小狗的意思),可能他已經認為此件瓷器稱為貓食盆(猧食盆)是不對的,汝窯水仙盆的命名也許就是乾隆所為。時至今日,所有學者都認為此器為水仙盆,是宋代種植水仙的玩物。

芝麻開門收藏鑒古-汝窯水仙盆應稱汝窯嬃考

台北故宮命名為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那麼,這種汝窯瓷器真的就是水仙盆嗎?筆者精研瓷器數十年,一直以來也未予質疑。近來無事,對宋遼金歷史頗感興趣,乃撿起《宋史》《遼史》《金史》等眾多史料進行研讀。發現把此種器型命名為水仙盆,實為大誤。那麼這種器型到底是什麼呢?

這要從香爐說起。宋瓷裡面,香爐最貴。所謂香爐,乃是焚香之物。南宋時文化繁榮,「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適戾家」。香文化在經濟文化繁榮的南宋時興起,焚香用具香爐從此時起,走入了文人墨客的書房,成為必備之雅物。後世約定俗成,都把宋瓷香爐定為高品。但歷史的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宋代以祭祀為重,祭祀用的是牛羊豬等祭物,號稱太牢,少牢,而不是燒香。這是夏商周以來的國家傳統。宋代瓷器,從北宋時期開始,就登堂入室,成為了國家祭祀的重器。《左傳·成公十三年》就言:「國之大事,在祀在戎」,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自古以來的君王,出於統治的考慮,無不把祭祀和軍事當成國家頭等大事,以顯示其「受命於天」的合法性和不可侵犯的權威。《宋會要輯稿》禮一二之二言:「凡營居室必先建宗廟,凡造養器必先修祭器。庶羞不俞於牲拴,燕衣不俞於祭服」。歷史上的宋徽宗因為亡國,被後人詬病為無道昏君,聲色犬馬,燒製汝窯官窯瓷器也成為他的罪狀之一。其實宋徽宗建造北宋官窯的目的是為了「新成禮器」,而不是自用的玩物。這在史料中是有明確記載的。「《中興禮書》卷九《明堂祭器》「器用陶匏」,意思是祭器用陶牧製造。其中的籩為竹製,簠簋豆為陶制,俎為木製,而尊罍之類則為銅製。

芝麻開門收藏鑒古-汝窯水仙盆應稱汝窯嬃考

西周青銅嬃日本東京中央株式會社拍賣品

清代文人黃以周等輯注的《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二「七月己亥詔」可為之印證,其道:(政和三年)七月己亥詔:「比裒集三代鼎、彝、簠、簋、盤、匜、爵、豆之類凡五百餘器,載立於《圖》(即《宣和博古圖》),考其制而尚其象,與今薦天地、享宗廟之器無一有合,去古既遠,禮失其傳矣。祭以類求之,其失若此,其能有格乎?詔有司悉從改造。」。清代學者蔣廷錫所編《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卷一五五《天地祀典部》匯考九之七,引《宋朝儀注》,也專門記有:「(元豐六年,1083年)郊之祭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樿用白木,以素為質,今郊祀簠、簋、尊、豆皆非陶,又有龍杓,未合於禮意。請圖丘方澤正配位,所設簠、簋、尊、豆改用陶器,仍以樿為杓」之言。由此可見,宋神宗元豐六年後,祭祀用的簠簋尊豆都改用瓷器了。這種瓷器,理所當然應該是汝窯瓷器,因為官窯瓷器當時還未燒製。(官窯是政和1111-1118年間創立的,見葉寘《坦齋筆衡》「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

由此可見,北宋晚期,最遲到神宗時期,祭祀用的簠簋尊豆都是用汝窯瓷器。那麼,這件所謂的水仙盆是簋簠尊豆中的器型嗎?筆者研究初期,以為這種器型應該是嬃,而嬃不見於宋代有關祭祀的典籍。嬃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禮器,橢圓形深腹四足,,由圈足簋發展而來,用途相同。器蓋與器身形態相近但稍小,器蓋上有四個方足,為其一般判定標準。青銅嬃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主要流行於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芝麻開門收藏鑒古-汝窯水仙盆應稱汝窯嬃考

杜伯嬃北京故宮藏

和青銅器對照,我們驚奇的發現,汝窯水仙盆和嬃相比,除了沒有兩個耳朵以外,四足,橢圓形,深腹這幾大特徵是完全符合的。青銅嬃有半環耳和附耳兩種,北京故宮藏杜伯嬃是半環耳型嬃的代表。而上圖的日本拍賣品則是附耳型嬃的代表作。可見嬃這種器型是演變過程是從突出雙耳到簡略的。到了宋代,新制瓷嬃,器型大為減小,瓷耳也不結實,不如直接用雙手捧起,所以耳朵省去,也不再需要器蓋。所謂的汝窯水仙盆實為禮器青銅嬃的瓷製品無疑。但是,宋代《中興禮書》中記載的明明白白為簠簋,沒有嬃。這是怎麼回事呢?

於兩周青銅嬃,研究文章不多。原因有二,一是其流行時間較短,自西周中期始出,至晚期大盛,進入春秋早期後又急劇減少,二是它的面貌為人們所認識只是晚近的事,宋代以來習稱此類器為簋,而稱簋為敦。直到容庚先生著《商周禮樂器考略》,始正其名,嬃和簋才劃清界限,後世學者稱為嬃的器型在宋時被稱做簋。真相到此大白,原來這種瓷器,在北宋時期,就是簋。南宋《中興禮書》記載的簠簋俎豆之簋,就是今天所謂的水仙盆。由此可見,所謂的台北故宮藏汝窯水仙盆,實為北宋汝窯青瓷嬃,或北宋汝窯青瓷簋。學者不考,謬以數十年矣。今特為之正名也。

芝麻開門收藏-潭州晏氏,識於貳零壹柒年拾月日。(個人原創,轉載請註明) 芝麻開門收藏古美術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