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武瓷器鑒別方法
  • 16年10月16日 11:3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明代瓷器是中國瓷器歷史承上啟下的朝代,明代瓷器最著名的是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瓷器,這兩個朝代瓷器後代仿造的最多,所以對應瓷器鑒別也最難。今天樣子收藏網介紹一下明代洪武瓷器鑒別方法。從簡單入手,打開瓷器鑒別的大門。
明代洪武期官窯瓷器的胎質與元代相仿,皆為白色,又比元瓷更要白一些,胎質縝密,胎壁也相應要薄些;但與永樂官窯比則又顯得粗厚而疏鬆,胎體中有針眼狀細小裂隙。民窯器胎色灰白,胎質顯粗,胎體也較厚。縱觀明代瓷器的胎質,早中期較為精細,胎壁也稍薄些,到晚期則胎質逐漸轉為粗糙,胎壁也變厚些。洪武期瓷施釉肥潤,一般施青白釉,釉面白中泛青,民窯器尤甚。由於施釉較厚,圓器口沿均見積釉。民窯器由於胎體淘煉不精,雜質多,故釉面顯青灰或灰白色。由於此期施釉肥厚,洪武期瓷釉面給人一種特別溫潤柔和之感。特別是官窯器釉面常見細碎的自然開片紋,底部常見刷有一層白釉漿,薄處泛黃,厚處呈乳白或青白色,光澤感不強。民窯器多為沙底,可見明顯的修刀痕。仿品胎質或粗或細,官窯器釉面常過白或過灰。開片也可仿出,但紋裡不見土侵,或人為作偽。洪武朝的傳世品中釉裡紅器較多見。但目前市場上所見到的所謂洪武釉裡紅器,十有八九系後仿,因此,要特別小心謹慎。釉裡紅器創燒於元代,在洪武朝得到了繼承和發展。由於屬初創時期,燒製多數不成功,除極少數髮色較紅外,大都顏色淡而發灰,有的甚至呈暗黑色,常有飛紅現象出現。在繪製手法上,在元代時,因不能控制飛紅現象,因此較多採用拔白的塗抹繪法。而到了洪武朝,銅紅料在燒製過程中的飛紅現象已大都能得以控制,因此,用線描法來繪製圖案增多。繪製精美的釉裡紅器,尤其是一些大器,大都是官窯器,一般釉面應有無色細開片。有些製作方法值得注意,在洪武的釉裡紅器裡,除玉壺春瓶、玉壺春執壺和一些口徑較大的碗做成釉底外,一般均為沙底。但又常在盤碗的沙底上刷上一層護胎釉漿,燒成後呈紅色,多數能見明顯的刷紋。  官窯青花器在當時要少於釉裡紅器。洪武青花所用之料多數為國產料。極少數為色澤明快的淡藍色,而大多數為髮色淺淡,有的藍中泛灰黑,這是該朝青花的一個特徵。多數民窯器青花髮色泛灰,有的紋飾中出現較大的斑塊狀黑青色,釉面均呈灰乳色。由於色料中雜質所致,使得釉面著彩處也產生高低不平之狀。在製作上與釉裡紅器一樣,可參照來鑒識。  
看紋飾有利於在鑒識時作斷代的參考。但,看紋飾必須是在胎釉、製作、老氣等方面都基本認定之後的一種斷代依據。
洪武朝瓷器的紋飾,以花卉紋為多見,在花卉紋中又以扁菊紋和纏枝扁菊為主,洪武時所畫的菊花均成橢圓形,而且是兩圈花瓣,在元朝則是單瓣的,這是與前朝相區別的一個時代特徵。其它也見纏枝牡丹、西番蓮、草葉、靈芝和魚紋等。洪武期的扁菊和牡丹均留白邊,扁菊的花蕊繪成細方格狀。與元代不同的是,洪武期的折枝或纏枝蓮葉紋都畫成螺絲狀,不同於元代的葫蘆形;在大小上是元代是大花大葉,而洪武時則明顯縮小了。仰蓮瓣紋在元代是每瓣都分開繪的,到洪武則已大都不再分開,而是合用一條邊線,並出現了雙勾邊線而不填色的白描畫法。蕉葉紋為雙莖,中間留空白。雲紋大都還保留著元代的風格,為勾邊留白的長尾蘑菇雲,後期的雲腳變短。洪武龍紋已不如元代時兇猛,爪為五爪,而在元代絕少五爪龍,多數是三爪。洪武的回紋為一正一反的兩方連續。民窯的碗上多見畫意隨便而率性但頗見氣勢、深淡有序的雲氣紋,仿品常畫得拘謹而小氣,兩相比較,一看便知。在洪武器上不見松竹梅、庭院芭蕉和飛鳳等紋飾,如發現這些紋飾,均是後仿之品。要提醒的是,前面說過,紋飾只是一種斷代的參考,主要還是要看胎釉、彩料和器物的老化程度。這一點,在鑒識時務必要注意。

瓷器發展到了明代,進入了一個快速的發展期,尤以景德鎮窯的發展最為明顯。洪武朝是明代的第一個朝代,洪武時期在景德鎮已有本朝官窯瓷器的燒造。洪武期處於元末明初,因此,識別洪武瓷器,既要注意其與元代瓷器的區別,同時也要注意不要與典型的永樂瓷器鑒別混淆。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