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藍釉博古圖杏圓瓶(共5張圖片)
  • 16年7月15日 21:2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清代中晚期,上層社會中興起了一股“好古”之風,這與乾嘉時期以來的金石考據學興盛有很大關係。“金石學”的重要研究對像之一是青銅器,因此那時青銅器越來越受到士大夫們的重視與偏愛,青銅器圖案也被廣泛用於繪畫、瓷器裝飾等藝術品上,這類圖案也被稱為“博古圖”。本文來介紹一件清代光緒時期的藍釉博古圖杏圓貫耳瓶。

圖2

圖3

圖4

圖5

  這件藍釉博古圖杏圓瓶高32.8、口徑11.1、底徑12.8厘米。瓶作方體,直口,口至肩部委角,鼓腹,四方圈足,頸部置一對貫耳,腹部前後兩面有杏核狀凸起。瓶胎體厚重,瓶身外壁施藍釉,瓶內壁和外底部施白釉。此瓶最引人注意之處是瓶身四面各以金彩繪一件青銅器圖案,分別是:提梁活鏈式壺(圖1)、提梁卣(圖2)、鋪首大口尊(圖3)、四扁足方鼎(圖4)。瓶底部有青花藍料書“大清光緒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圖5)。 

  關於所繪這四件青銅器,很值得一說。第一件,提梁帶活鏈式的銅壺,為戰國至漢代時期較為常見的銅壺造型,漢代銅器中見有這類下承三足的銅壺;第二件,提梁卣為西周時期最典型的青銅器型,特別是提梁與肩部連接處繪一對鋪首,惟妙惟肖,以及垂腹造型都與真器非常相似;第三件,青銅尊腹部繪雲雷地紋和夔龍紋飾,而肩部置一對鋪首,為商代典型風格,比如著名的安徽阜南出土的龍虎尊;第四件,扁足式方鼎為商代常見造型,比如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就曾出土過類似的扁足方鼎。分析瓷瓶上所繪青銅器,皆有原形可尋,絕非臆造,想必當時制瓷藝人們應該是參考了實物或收藏圖錄所繪,也可見晚清社會對於商周青銅器已有了較為深入的認知。 

  藍釉金彩,是清末瓷器較為常見的品種之一,藍釉一般色澤較深。艷麗奪目、成色足赤的金彩一般僅用於官窯瓷器上,普通的民窯瓷器則多用成色欠佳的洋金彩,色調鮮亮,具有現代金彩的特點。 

  杏圓瓶是清代經典的瓷器器型之一,因腹部兩面裝飾杏核狀凸起而得名,器型秀美。一般認為杏圓瓶的造型最早出現於清代雍正時期,之後歷朝均有燒造,尤其是清代晚期最為流行,耿寶昌在《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就曾介紹過一件同治款窯變釉杏圓貫耳瓶。 

  另值得一說的是,杏圓瓶基本肩部都置一對貫耳,所以也稱“杏圓貫耳瓶”。“貫耳”是指豎直貫通的管狀耳,此形制由來已久,與投壺器型的演變有關。投壺是漢唐時期一種投擲遊戲中使用的器具,比賽者從遠處將箭矢擲向投壺中,漢代投壺還沒有貫耳,晉唐以後的投壺則在頸部增設了兩個貫耳,壺口與貫耳都是擲箭矢的目標,以豐富投壺遊戲的花樣。此後,貫耳漸漸成為瓷器的一種裝飾,這類瓶即稱為“貫耳瓶”,宋元時期和清代都很流行。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